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时间:2021-08-11 20:13:11 五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古诗《黄鹤楼送别》评课稿汇编

  《黄鹤楼送别》评课稿之一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学习“文包诗”最好的方式是“诗文互照,情景同现”.该节课做课的老师也正采用了这一方式来组织铺陈教学,向我们展示了一堂成功的、精彩的课。统观全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古诗《黄鹤楼送别》评课稿汇编

  一、踩点准

  首先是目标定位准。语文课首先要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本堂课,教者始终坚持这一宗旨,紧紧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在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会情感。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另一方面,针对文本和学生的特点,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见,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准确、通透,目标的定位恰当,可操作。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其次,重难点抓得准。“感悟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教者紧紧地抓住“看景藏情、举杯话别、目送吟诗”这三个场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图,逐层剖析,领会语言,体会感情。同时,根据“文包诗”的特点,既重视读文,又重视读诗,在读诗中学文,在学文中读诗,诗文对照,理解了诗句,也体会了意境和感情。巧妙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再次,切入点找得准。在教学中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本堂课,教者从整体入手,以“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为切入点,并以这条情感主线贯穿教学始终。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为突破口,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思维碰撞。找词语,读句子,谈体会。这样,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二、教有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聂教导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创设情境。开头播放音乐,使学生未读课文先有情,为学文作好了情感准备。课堂中运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再现情境,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采用了“品评”式教学策略。首先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进行独立阅读感悟,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创设了一个和谐互动、充满人性人情的对话交流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察和语言的领悟大胆地释放出来,在交流中碰撞、反思,从而自然地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较好地达成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

  3.学法渗透。本堂课,老师非常重视学法的指导,时时、处处,不失时机地渗透学法。如:用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读词要读出感觉,读词串要读出画面读出故事来;抓关键词来领悟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如何感情朗读,如何读好一首诗,等等,这些学法的指导如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自主读书的方法,很好的培养了读书的能力。

  三、练得实

  这是一堂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老师通过各种手段,运用各种方法引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1.练读。读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本堂课,老师也很巧妙的运用了“读”的艺术,自由读,指读,配乐范读,齐读。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同时,读有要求,如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与诗句相对应的句子画出来;自读课文,你从那儿读出了他们之间的依依不舍?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读中思,读中悟。读有层次,从初读整体感知——悟读,理解诗文——品读,体会深情。层层深入。读有提升。在每一次的读后交流中,读后反馈中,老师都能运用巧妙的点拨和相机引领,帮助学生提升。提升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升情感的体验,提升朗读水平。

  2.练说。教者善于捕捉文中的艺术空白处和思维的生发点,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其心灵对话,感悟人物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进行想象说话,引导学生将优秀的语言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表达出来,引导说完整,说规范,说流畅,说充分,说深刻。。

  3.练悟。课堂上,老师舍得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自主读悟,自悟自得。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悟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读悟的境界。

  四、情相生

  本文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更美的.美文。美文就要美读,美读就需要真情,本堂课,为了营造氛围,激发情感,教者运用了优美的画面,配上了柔和的音乐,再加上教师那富有磁性的声音,诗一般的语言,充满深情的朗读,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得到了熏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的诗意,领略到了诗意的语文。听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黄鹤楼送别》评课稿之二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评课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离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今天有幸听到陈老师执教这篇课文,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陈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诵读质疑法:指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声、乐、情中自主学习。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词析句法:陈老师在课堂中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思考,通过细心朗读,领读课文语言。

  我认为陈老师教学时有以下六点可取之处:

  一、语言优美,导入引人

  教学伊始,陈老师以“送别”为词眼,运用成段排比式的语言对“送别”做了精细到位地阐述,优秀、自然的导入既渲染了浓浓的离别之情,又给人自然、新颖之感,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

  二、质疑读文,点明题眼

  在揭示文本后,陈老师立刻让学生读课文第二节,找到课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学生读文后,一时很难找到答案,于是陈老师通过反复多遍重复问题后学生找到了“依依惜别”这一词,陈老师又用到位的评价语点评“学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质疑读文,带着问题读书让学生读书时的目的性变明确了。学生通过思考读前教师的问题,立刻抓住了第二节的关键字眼“依依惜别”,在读文时也较容易把握这种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三、品词析句,感悟真情

  陈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二节的“藏”字,提问藏着什么?让学生透过简简单单地一个字感受藏字背后李孟二人那份浓浓的情谊,从而感受人物的内心读好课文。

  又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节,通过圈画重点字词“您”、“夫子”、“兄长”、“老师”、“请”等词,使学生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与敬仰之情。

  第四段是对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具体描绘,陈老师教授此段时仍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伫立”、“凝视”剖析词义,深刻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不忍分别的深厚之情。

  在讲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诗时更是抓住“孤帆”、“之”等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的心声。

  四、想象补白,抒发情感

  写作训练是高年级教学中的重点,在设计重点段落第四节的教学环节时,陈老师根据本节最后一句“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天边……”句末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当时画面,把自己当成主人公,对好友倾述内心话语。通过这样的想象写话,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与作者交流,让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融入写作之中,在表述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是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极佳契合点。

  五、朗读多样,读中感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教学中陈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度、想象读、表演读、配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

  如第二节中,让学生想象平日里李孟二人在黄鹤楼上干什么?而如今他们却要在黄鹤楼上离别;第三节中想象古代交通的闭塞与现代交通的便利,通过这样的对比想象,学生体悟到李孟二人分别难聚,离别时内心的痛苦,文章读来更真挚、更深情。

  第三节在品词析句结束后,让学生拿起酒杯表演当时李白为孟浩然把酒送行的场面,读好第三节中李白说的话,通过这种边做动作边朗读的形式也激发了学生对孟子的敬仰之情。

  课文第四节,教师更是采取范读的形式,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自读的形式传答给学生,最后为学生配乐,在柔美的音乐声中读文和古诗,使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中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

  六、补充资料,帮助理解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陈老师很有心地补充了孟子的作品《春晓》、李白的作品《赠孟浩然》、杜甫评价孟子的“清诗句句尽堪传”的名句,通过补充这些资料,既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又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人物,为解读文本打好铺垫。

  陈老师的课扎实、质朴,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无愧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

【古诗《黄鹤楼送别》评课稿】相关文章:

古诗《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精选05-29

古诗《江雪》评课稿?精选06-09

古诗《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05-10

小学古诗《元日》评课稿汇编03-14

古诗《枫桥夜泊》评课稿06-07

小学古诗《示儿》评课稿09-29

古诗《锄禾》评课精选04-06

古诗词鉴赏评课稿范文12-06

古诗草白居易评课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