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教版五上第21课《诺贝尔》评课稿
赵老师的课是一节清新的课,一节生动的课,一节精彩的课。听了这节课,我受益匪浅,感受至深。现浅谈自己的几点理解:
一、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熏陶。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开始,教师以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两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巧妙地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认识、了解诺贝尔这个伟大人物奠定了基础,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简约之美。
在教学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这一环节时,教师补充节选自《炸药之父—永远的诺贝尔》中的片段,不仅让学生对诺贝尔发明炸药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诺贝尔为了科学事业而承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在教学“设立诺贝尔奖”这一事例时,补充诺贝尔的遗言,升华了学生对诺贝尔的再认识,充分感受到诺贝尔把他的整个生命都投入了科学事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课标》中也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感情朗读,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捕捉课文的关键句段及灵动字词,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品味,读中悟情,读中明理,以语言训练为基础,将“工具”落实到位,让“人文”润物无声。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为我们的习作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诺贝尔“发明炸药”和“设立诺贝尔奖”这两件事进行学习,一详一略,详略结合,相得益彰。
在感受诺贝尔精神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同时进行了单元整合,以一篇带多篇,联系本单元中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和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的事迹,“作者是怎样让这两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的?”让学生领悟到了写作的方法:要想写好写人的文章,可以抓住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但我也有一点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文章只是具体详尽的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而前面几个过程写得较简略,也留下了一些空白之处。比如课文第六自然段,面对实验室被炸毁,弟弟炸死,父亲炸残,此时,亲朋好友会说些什么?诺贝尔心里会想些什么?我想,诺贝尔虽然是个科学家,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利用文本的空白之处,展开想象,在想象中经历一次心理波折,从而更深刻的感悟人物的执着精神。
以上仅是自己一点浅薄的认识,望各位领导、同事们批评指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五上第21课《诺贝尔》评课稿】相关文章:
五上第7课《桂花雨》教学实录01-15
班会课评课稿通用03-25
编写童话评课稿10-29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01-15
《升国旗》评课稿11-27
诗经《关雎》的评课稿03-03
《为人民服务》评课稿03-19
《变色龙》评课稿03-02
苏教版九上第5课《故乡》课文原文10-24
古诗评课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