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记叙文,是以无私奉献为单元主题的第二篇课文。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说: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材分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
课文通过对栽花赏花的描述,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这种人间美好的亲情,这种亲情虽然是真情,却也是人之常情;而通过写信教子反映的却是父对子的一种严爱,它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爱,是一种高层次的爱。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获取,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
课文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
解读
高尔基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智者,善于从小事入手,写信目的有:一、感谢儿子种下的鲜花给他带来了愉快;二、告诉儿子给别人带来美好的东西并不难;三、美好别人愉快自己。
至于“给”比“拿”愉快,这是高尔基的个人感悟,每个人的解读可能不同,如果理解成是付出与得到,那么有人付出了也就有人得到了,二者都是愉快的,付出的人感到幸福,因为有人在享受他的付出.如果儿子栽的花,父亲不愉快,那么儿子的付出谈何愉快呢?在这个层面上讲“给”与“拿”是没有谁比谁愉快的。如果把“拿”理解为“索取”,可能才有一定的比较性。
再换个角度,从儿子出发,栽花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可能是喜欢劳动,可能是爱花,可能是好玩儿,也可能是为了父亲,这些都是合理的,作为一个十岁的小孩子,栽花好玩儿可能更合理些,我们的思维要开放,不必拘泥,更不可框死。
教材,不要习惯性地、人为地、功利性地往“教”的方向去钻、去挖、去引,最怕课堂说教味儿浓,很多的“教”不是“说”出来的。教材真该改个名字了,别让许多人拿到它就条件反射似的,一切都是拿来主义,就往“教”里装。
一家之言。
【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相关文章: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07-09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07-27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阅读训练习题09-17
小学二年级语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10-27
猪爸爸和他的儿子的故事05-29
商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08-15
以高尔基儿子的名义给父亲的回信05-13
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精选17篇)12-02
两只鹦鹉、国王和他儿子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