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上《变色龙》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变色龙》是人教实验版九年级下册文学作品单元的课文,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从而使学生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正直、表里如一的品质。
本文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的性格,因而本节课采用编演课本剧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成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人物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深刻理解文意提供平台。
[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选出扮演角色的同学:一个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个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个扮演赫留金、一个扮演小狗、三个扮演人群中的人。老师和学生一起创作出剧本,指导学生分角色排练好,重点抓住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
[案例描述]
片断一:情境设置,感悟人物性格
师:上课伊始,我们先来看一则小品:
(“演员”们粉墨登场,精彩的表演赢得满堂的喝彩。)
师:同学们能否给这个小品加个题目?
生: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生:一个变化多端的人。
生:两面人。
生:势利眼的警官。
……
师:同学们的题目真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那么,你为什么会用这个题目?
生:因为这写出了那个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本性。
生:我加个“变色龙”的题目。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题目呢?
生: 因为奥楚蔑洛夫就像动物界中的变色龙一样,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会想到这个题目来比喻主人公。
【评: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本剧表演中,更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人物性格,发挥学生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给小品加题目的方式,先整体上感官这一主人公,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片断二:学生合作探究分析人物性格
师:看小品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小狗咬人事件中态度的五次变化
(四人小组合作,分别找出来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并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揣摩人物心理。)
从而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下媚上……
【评:小组合作这一课堂形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并能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通过不同学生的发言,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进一步为学生们所认识。】
片断三: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人物
师:生活中和其他影视文学作品中,有没有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
生:和坤,就是个两面派的人。
生:《红楼梦》里的贾雨村,为了攀附权贵,错断案,害了自己恩人的女儿。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抗日战争时期的狗特务、汉奸,为了能够活命、为了……不是趋炎附势,甘于卖国吗?
生:《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也有先两面派。
生:慈禧身边的李莲英。
……
师:那么,你对这类人如何评价?
生:肯定是批判的。
生:我赞同,从词的感情色彩上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这几个词都是贬义词。
……
生:不一定,我觉得有些时候“两面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有时做事也可以有点策略。
生:对对,刘邦不是在项羽面前一套,背后一套,不是也成就了一番霸业吗?
……
此时,学生中的意见已经大致出现了两种。
师:我觉得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也不乏其数。他们的“圆滑”,他们的“见风使舵”,他们的“两面派”要看具体用在什么方面。如果是像奥楚蔑洛夫、贾雨村之类靠攀附权贵、欺压百姓、欺压弱势群体,我们就要批判,如果是为了正义事业采取的一种策略,那就另当别论。不过,要做到后者,相对来说没有一定的智谋,是做不到的。
【评:让学生由小说中的人物而联系其他影视文学乃至生活中的人物,能更好地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虽然有争议、有辩论、有不同的意见,这正反映了学生对生活的“个性”认识,对现实生活的自己的特有的理解,无论是非,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
片断四:课堂训练(二选一)
1、续写结尾: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300字左右
2、发挥想象,为《变色龙》创作一幅漫画
【评:发挥学生想象,训练形式体现一个“活”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回想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感觉整个课堂都是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由于刚组织学生观看了《孔乙己》的短剧,学生们对于排练这个小品非常投入,而且创意非常新奇,富有个性,所以小品中还包含了许多同学们“个性”的东西。课堂上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很好,精彩的发言一浪高过一浪。课上完了,我的激情还久久不肯退回去。
因为这篇小说最大的写作特色便是对话描写,我决定以学生比较喜欢的“演小品”——课本剧打开突破口。课本剧的内容来源于教材,但通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所编剧本更加符合学生们的思想,更能表现出学生的个性。这样创设情境的目的,为了让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在表演中,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奥楚蔑洛夫的媚上欺下、阿谀奉承、变化多端,赫留金的卑躬屈膝、逆来顺受,都被演员们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忍俊不禁。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把学生引向一座“高山”:居高而望,一切尽收眼底。这时的学生,他们已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人物性格,他们已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积极体验者。
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应该在第三片断——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人物。通过这一环节的开展,学生由对课内人物的分析而联系到生活中的人,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语文教学要进行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教学。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发挥个性。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提高对生活中人与事的认识,在这环节中,学生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对人、对事,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而作为教师的我也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不加以具体的评论,而加以引导,使他们更全面地去认识生活中的人与事,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发挥学生的个性,使教学从一单纯的形式中反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因素与学生“个性”之间的关系,让生活这一篇沃土孕育出语文课堂的“个性”之花。
【五上《变色龙》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变色龙》教学案例04-06
苏教版五上《19、天火之谜》教学案例05-05
苏教版五上《陶校长的演讲》教学案例04-06
苏教版七上《刻舟求剑》教学案例03-04
苏教版七上《繁星》教学案例04-07
苏教版九上《关雎》教学案例05-06
苏教版九上《乡愁》教学案例05-11
苏教版九上《故乡》教学案例03-05
苏教版五上《7、变色龙》课文内容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