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学生导学案?+教学案例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学生导学案
【我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我的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我的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学法提示】
1、课前充分自读课文,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达到正确流利,能正确的识写生字生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内容,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3、图文对照,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特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课题。
今天我预习课文的题目是《 》,读了这个课题,我知道课文写了
。我还想知道的问题是:
2、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我先把课文试读了一遍,读的时候,遇到生字我首先用笔把它圈了起来中,而且读准了字音,分清了字形,我是用以下方法自己学习字词的。
①读课文中生字并注音组词,我认识的生字有:
②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有( ),我用( )方法把它们都认识了。
③通过预习,我认为容易读错的字有( ),容易写错的字有( ),所以我要提醒提醒各位同学。
④通过读课文我认识的新词有()。我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的词语有(),我把意思写在了书上。我还用()方法理解了()这些词语哟。
(2)我又把课文读了一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我就用尺子画上横线,共有()处,我会想办法读通顺的。
①我停下来多读几遍就读通顺了( )处。
②我请爸爸妈妈读给我听,又读通了( )处。
3、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再次细读课文,我知道课方共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件事?4、三读课文,摘抄词句。
我又认真读了课文,发现了课文有许多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我记下了:
词语:
句子:
(二)、学习探究
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第二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三)、拓展延伸
老人蓄着一撮(cuō zuǒ)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篷、蓬)乱的灰白头发。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chōng chòng)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tā dā)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脱)鞋。□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这么想□
1、把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或字划掉。
2、在短文中的□里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3、文中划“ ”的句子描写了爱因斯坦的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爱因斯坦 的胸怀。
4、用“~~~~~”划出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的语句,由此你感受到爱因斯坦是个
的人。
5、仿照样子,写几个三字成语:
冷不丁 、 、 、 、
(四)、相关链接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案例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一课,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外貌、心理活动展示人物思想和品格,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得范文。所以我在这一课重点放在读书与写作方面。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 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 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样乱?
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二、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三、讨论:
1.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2.课文重点写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写小女孩?
小结: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是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写小女孩是为了更加突出爱因斯坦的品质和个性。
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第八册的课文。记叙了大科学家
爱因斯坦和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断,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研究金额学研究,忽略了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因为是第一课时,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想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交流一下对爱因斯坦的了解。然后认读字词,以词带句,通过朗读关于爱因斯坦外貌描写的语句,对其人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接下来学习用三四句话将课文内容概括,形成初步的感知。再抓住三次交往,给课文划分层次。通过对关键句的阅读,进一步了解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之间的状况。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20分钟的限制,我将揭题,简介爱因斯坦的环节省略。直接通过自由读书,进入字词教学环节。
这堂课我想从两个方面给大家呈现自己的教学意图:
一、教学实施简约化
教学实施简约化是指从目标、环节、方法都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有条理,返朴归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简单有效的教学。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我贯穿一个宗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教授“一撮、趿拉、踱步”这三个容易读错的词语后,不是另换话题,而是将带有这些词的语句呈现出来,指导学生读好句子。这时启发学生,你面前看的爱因斯坦怎样?学生通过语感,通过理解,马上意识到爱因斯坦生活随意,不拘小节。我认为这样的词语教学是深入的、有效果的。避免单纯的为认读而读,走过场,走形式。也跳出在深度解读课文时再理解生字词语框框,而是真正地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认读,从而感知人物,关注课文。
二、注重文本对话
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阅读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意义的生成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即碰撞、交流和对话的过程,读者不在阅读的过程中参与意义的生成,对他来说就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所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受益。我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学生利用浏览这种读书方法,顺利地梳理出文章层次,同时抓住每一段落的起始句,学生通过“1940年的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等词句,发现课文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撞上、遇上、等待”,读出两人从不熟悉到熟悉。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白他俩已然成为特殊的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
当然,每一堂课都会有缺憾的。我在某些环节的衔接语上,还待推敲。但我相信,每一次的不足,是为了等待下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遗憾,是为了迎接下一个希望的诞生。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学生导学案?+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教学案例?04-04
四下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导学案03-30
苏教版四下《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导学案03-30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11-15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11-16
《狼和鹿》优秀教学案例04-04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例04-07
《小草和大树》优秀教学案例03-30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和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