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31 17:16:32 四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最佳路径》讲了迪斯尼乐园临近对外开放之际,格罗培斯大师为路径设计大伤脑筋、焦躁不安。汽车路过法国著名的葡萄产区时,他从法国当地农民卖葡萄的做法中获取了有益的启示,采用“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的方法,完成了世界最佳设计。这件事显示了格罗培斯严肃认问题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善于从现实生活获取启示的品质,也提示人们,成功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诱导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助于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要“逐步培养

  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文从题目到内容,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

  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对课题进行一番探究:“路径”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最佳路径”? “最佳路径”是谁设计的?为什么被称为“最佳路径”?探究了题目之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探究。

  2、倡导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事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对于本课重点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是最佳设计?”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抓词句,抓重点段深入体会等多种途径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学生都感受到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之所以被评为最佳路径,是因为格罗培斯尊重了游人,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他的这种设计打破了常规,与众不同。其实,还应当包括着这样一些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格罗培斯善于从他人成功中获得启示,具有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品质,让设计符合众多人的意愿,具有艺术性等等。

  3、引导联系实际

  格罗培斯是世界建筑大师?从设计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一事可见一斑。它启示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因素。在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了人物的品格之后,有必要鼓励他们从格罗培斯身上汲取力量,努力向最佳迈进.

  当然,本堂课也有许多不足:

  我发现课堂上有不少与学生的对话,看似在启发点拨,实则是在代替学生思考。有点零碎,既然已经构建了大的话题,那就要放开手脚,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读自悟,而不能变成课堂上的一问一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建立在多读书的基础之上,学生与学生的碰撞,要建立在学生自我体悟的基础之上。必要的点拨是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懂得取舍,懂得进退,该装傻时还是要装傻的。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云雀的心愿》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理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

  因为是童话故事,故事浅显易懂,仔细研读这篇童话故事,我发现故事是以典型的故事三段式结构进行编排的,我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带学生仔细品读故事,学习故事的表现方式。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在读懂课文内容意思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带学生去研读这篇故事的表现结构的特点,边研读文章表达形式的过程中,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这篇故事以“云雀出去看世界”为线索,分别写出到“沙漠”、“大河”、“森林”三个地方的所见所闻。在学习生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给课文分段。提示学生可以以云雀到过的不同地方为线索来给故事分出主体部分的层次。经过讨论交流,分好故事的层次。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句,交代故事“云雀妈妈带小云雀到外面看看世界。”第二至第十三自然段分别按“沙漠”、“大河”、“森林”的见闻感受,分为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合为第五段,“云雀表达自己的心愿。”在分层次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为进一步研读故事打好基础。

  接下来,引导学生研读故事的表现形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对全文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第二至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细细揣摩这三部分表达上的特点。先以云雀到“沙漠”上空为例,仔细研读。“小云雀飞呀飞,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先交代地点,“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他们睁不开眼。”这是云雀在这个地方的所见,“‘这里的风沙真讨厌!’小云雀埋怨说。”这是云雀在这里的感受。接下去是妈妈对这里的环境的解释。在研读的过程中,在黑板上做适当的板书提示。接下来研读第三、第四部分,引导学生发现,三四部分的表达结构与第二部分的内容表达结构相同,按“地点,所见、感受、妈妈的解释”来组织故事情节。把三个情节表达在黑板上进行标注对比,学生更直观的对故事的整体表达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发现三次的情节表达有惊人的相似。我乘机告诉学生:“这是典型的故事三段式编排特点,很多精彩的的故事都是采用这样的三段式结构编排的,如三顾茅庐……这叫故事的一波三折,这样故事才能精彩。”接着,最后故事一部分云雀的心愿的理解顺理成章。

  反思这节课,自己大胆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故事的表达形式,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对于这样的尝试,自己觉得是有意义的。其实,这节课上还可以在读一篇的基础上,再拓展读一些相似文体结构的故事,比如人教版的《巨人的花园》、《七颗钻石》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三段式结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试着用三段式的表达结构来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以达到读写结合,学会运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这节课的对比研读故事的情节,探究故事的表达形式,向课文学习表达,为学生的学习表达积累经验,这是很好的尝试。今后,应该用心解读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值得学习的知识点,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秘密,努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阅读剧本,不了解剧本的特点,所以教学时首先要使学生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二是能把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管家主人阿谀奉承,公仪休聪明机智、清正廉洁,子明谦逊有礼、勤学好问。在明白了这些人物的特点之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才能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恰当的语气及体态语言来加强朗读的效果,为完成排演独幕小话剧《公仪休拒收礼物》做好准备。

  课堂上,我让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再进行过渡:公仪休喜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再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拒收的话。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什么这样说?这里可以从送鱼人的目的和公仪休与管家主人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理解。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的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是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借机回绝。然后想象出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再次过渡:为什么公仪休喜爱吃鱼,却不收呢?学生读出,我出示这段话,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我一开课,就运用“提起英雄,你想谁?”和“说到蚂蚁,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两个问题揭题导入,一来意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二来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运用问题作桥梁,连接了课堂的外与内。疏通文路是初读感知中较为关键的一环,而对于中年段学生而言,他们还不一定能较为完整、全面地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的扶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在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的基础上,相机抛给学生“草丛起火、蚁群被围、抱团突围、成功脱险”四个词语,帮助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重点问题“为什么称外层的蚂蚁为‘蚁国英雄’?”来具体读悟。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因为它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如果就此收住,浅尝辄止,无异于蜻蜓点水、半途而废。我又马上引导同学联系前后,具体感悟蚂蚁们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又有怎样的表现——是怎样壮烈献身的?接着,以“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为什么能“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诱导同学由表及里,由蚁国英雄们的行为推及它们的精神世界。

  在提问“面对如此险境,小蚂蚁们是怎么做的”时,我请他们运用如“扭团突围”这样的小标题简洁扼要地来说明,学生们说“迅速滚动”,我转身板书,写了“加速滚动”,觉得这样更好,因为文中有一句“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学生们说“至死不放”,我转身板书,写了“至死不渝”,两个词意思一样,可是我觉得后者更好,还能让学生们有个词语的积累。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生命的壮歌》一课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

  “蚁国英雄”说的是一群蚂蚁面对大火的围攻,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生命桥”着重记述了一群无辜的羚羊面对狩猎队的捕杀,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最终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带领下奇迹般逃生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极为相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贵的合作和大无谓的献身精神。

  在两堂课的教学中,我充满激情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学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学生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使得老师和学生们的那颗心被都被震醒了。课堂上我没有任何特别的讲解,没有特殊的引导,更多的只是孩子们的读,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被课文的内容所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桥”一课教学时,利用简笔画的勾画,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这篇课文不仅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生命教育,也给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蚁国英雄》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卑微、渺小的蚂蚁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整篇文章条理清晰,语句流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蚂蚁的敬佩。上完课,我认为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几个问题问下去,孩子们毫无反应。可是看看他们的批注,对字句的解读十分到位,对蚂蚁的品质把握也十分准确。联系平时的课堂,一方面的影响是部分同学胆怯,对于有老师听课的课堂不是很适应,不敢举手。另一个原因是课堂组织过于单调,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做的好的地方有: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教学中,我以个性化的阅读取代了繁琐的分析。在学习活动中,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文章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空白处适当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在书旁批注,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直接跟作品与作者对话的机会,同时也把学生推进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在交流的过程中,再引领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理解“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这句话时,抓住“迅速地扭成一团”这个词组进行品析,它们为什么要扭成一团,再看图了解“团”是怎样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这是最好的逃生方法,它可以把牺牲降到最低。这样,蚂蚁的团结勇敢的形像就水到渠成的呈现在学生的脑中。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

  核心提示:《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学这首诗,我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

  《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

  学这首诗,我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诗带回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同读,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效果很好。因为,我们年轻人上这课,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所体会到的东西往往也是浅层的,是难以体会到那种偷闲之乐。引导学生引导与家中老人玩这首诗,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们自会发现到春天真的好美,说不定还能够引发他们深入地思考,写出一些文章来呢!

  春天是语文老师们最喜欢的作文主题,学完这首诗之后,我觉得应引导学生同家人同游,那春天的感觉肯定与老师的参与不同。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8

  本课体现了教材的以读为主线的编写特点。在教学的整个活动中,我注重自己的角色——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手,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进入课文教学后,我先启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一下子就触及课文的最后一段的内容,在读、探中,让学生明确了黄河的主人艄公是一个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的人,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所以成为黄河的主人。

  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学习讨论课文的第二小节至第六小节,在读、练中,使学生不仅知道艄公确实是黄河的主人,而且学习、体味了文章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现。然后,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感知文章衬托描写的作用,继而在学生的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黄河主人艄公的形象。

  最后,我又采用发散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去触摸征服黄河、征服大自然的人和事,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又一次强烈的震撼,完成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总之,在本课中,我能始终牢牢地抓住读这个主线,成功地运用自主探究思想,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使语文学科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取得了成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9

  《三顾茅庐》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对于学生来说,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上,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言行、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并给予学生提示,带领学生一遍遍地读刘备到诸葛亮家后种种行为,一次次地深入,一次次地诵读,一次次地体会,一次次地升华,将刘备的求贤若渴跃然纸上,刻在心中。

  刘备的.诚心换来了诸葛亮的感激,反之用诸葛亮的感激更能衬托出刘备的诚心。在课上,我出示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三顾茅庐的句子,虽然是文言文,学生不易理解,但写三顾茅庐的句子一眼就能看出。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没有一味地拔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出师表》,最终也为学生感悟“尊重带来感激”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也存在着欠缺。学生学习积极,课堂虽活跃,但有四份之一的同学可能还不能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中。一了解才知道,有的孩子根本没读过《三国演义》,因此上起课来,头脑一片空白。由此我想到我们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的阅读。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简捷的方法,谁能把学生引导到书的海洋中,久而久之,书的无穷魅力自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后进生,应让他们起点于课外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越是后进生越要引导其多读书,而不是重复性的枯燥的练习。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本学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课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坚持写日记,二是爱护图书,通过三年半的习惯篇的学习和平时习惯的培养,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一些较好的学习习惯。早在一、二年级时,我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并经常贯彻要保护书籍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能做到爱护书籍,对于爱护书籍应该做到哪些要求,学生也能了然,所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启发学生说说保护图书的方法,并通过进一步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习惯养成情况。

  学生基本能总结,于是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践修补已经破损的图书,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显然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从不动手,因此,在课堂上,发现很多孩子都不会修补,即使会修补的也做得很粗糙,由此我让学生总结,修补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要做的,而且不管如何修补都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样,因此关键还是要靠平时的爱护。

  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师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渐养成。对于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努力做到树立典型,榜样示范,耐心指导,持之以恒。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了古诗,因此在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

  当然,这首诗上得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全诗的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这些都是我在诗歌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这首诗歌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了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地决心。全文内容浅显,首尾呼应,语言富有感染力。

  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本课教学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个别读、指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效果明显。在朗读中,我让孩子们联系课文及课前预习(阅读《补充习题》中的相关资料)说说植树的好处,从而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多植树的道理。

  在深入理解诗歌时,我抓住“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句话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是本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课文核心。我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达的表层意思看到文字背后更为深层的意义——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之大。并通过阅读第二段落,逐步了解植树的具体好处,在此基础上,了解“绿色工厂”、“绿色的希望”、“绿色宝库”等词语的具体含义。

  最后,在共同朗读植树标语中,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相信学生也更加明白了“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凝炼,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

  一、对比教学,引起震撼。

  一上课,我就板书“沙漠”,问学生:沙漠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学生自学、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沙漠当时恶劣的环境。然后,我又板书“绿洲”,问学生:绿洲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绿洲的句子。同样地,学生自学、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绿洲的风景如画、景色宜人。我考虑到学生对阿联酋这个国家较陌生,所以选了沙漠和绿洲的图片,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设问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本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我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为什么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1、通过三个“买来”以及“挖去”、“填上”“埋下”等词语了解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代价之昂贵,体会到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坚定。

  2、第四到第六自然段具体写了阿联酋人是怎样精心管理花草树木的,通过读园林工人的劳动过程,学生懂得了浇水的目的还在于把花草上的尘土清洗干净,使“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从而体会到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

  三、利用文本,进行教育

  利用文本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问学生一句:“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另外,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我们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积累是为了运用,吸纳是为了表达。由读到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经验。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为学生的写找到了一条链接通道——旅行归来向人们介绍“沙漠中的绿洲”,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首先从精神激发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之情动而辞发。其次,对于观察表达的一系列指导也如响鼓句句敲在学生心坎上,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为“写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

  接到这次活动任务后我就开始选课,这学期我教的是三年级和六年级,在反复考量之后,我选择讲四年级的课文内容。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机遇也是挑战。在备课过程中,我积极向本校老师学习,我们共同探讨教学设计和流程。并在本校试讲了一次,但其中的问题很多。这就反映出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足,尤其是课堂应变能力的欠缺。试讲后,我对教学设计做了一些调整。后来在武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教学设计又进行了微调。

  昨天的课前准备不足,对学生情况和学校的作息时间没有充分的了解,导致提前十五分钟就开始讲课了。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我才发现学生已经把生字学完了,这和自己准备的内容有些重复了。而课文的前七段学生似乎还没有充分的学习理解,我只好临时加入了“回顾上节课内容”的设计,但从后来的课堂反映看来效果不是很明显。整个课堂气氛不活跃,原因如下:第一,教师情绪调动不够,没有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给学生;第二,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小组学习展示部分被老师牵着走;第三,学生准备不充分,不敢展示自己的风采。

  经验总结:通过此次教研活动,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我今后的改进很有益处。尤其是郑老师的意见特别中肯,自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活动时间有限,自己感到意犹未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来得及向老师们仔细学习和交流。希望能借助博客这个平台能向老师们多多学习,也希望老师们能不吝赐教。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

  在教学这课时,我抓住“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句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句话一共出现了两次,是本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课文核心。我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达的大意,它的表层意思,让学生在读课文时,看到文字背后更为深层的意义。使学生与课文之间才会产生一种心神的共鸣与愉悦,一种会心的温暖。课文第二次出现“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是课文的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这一次出现又蕴含了什么意思,表达了孩子们什么样的情感?“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第一次出现在第一节。它在一二节的语境中,表达的是孩子们植树时的愉悦。课文的插图中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课文中的“和煦、轻快、欢声笑语”,是最好的证明。我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体会,学生直观感受,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

  同样的语句,在课文的不同位置表达的情感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通过阅读,通过对比分析,体会到了作者这样的表达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感受到了诗的情感发展是顺着一定的次序,一定的节奏进行。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汇编15篇)】相关文章: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30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03-30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最佳路径》教学反思05-29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蚁国英雄》教学反思05-31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05-30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05-30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鸟语》教学反思04-2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鸟语》教学反思04-2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8-28

苏教版语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