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上《天安门广场》课后反思
《天安门广场》课后反思一
《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的共同特点:一、景观方位清楚;二、语言优美。但本文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再加上大部分学生没去过天安门广场,所以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第一自然段中“最宽广、最壮观”,这一表现天安门广场特点的词语,我引导学生找一找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物,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些建筑物的?学生通过“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雄伟壮丽、格外挺拔、巍峨壮丽、遥遥相对”等词语的学习,能真切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壮观,在朗读时,也能加以表现。
二、在教学重点段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边画的方法,抓住这部分的方位词,通过同桌互相合作学习,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
三、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节日时的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和热闹气氛。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学生:每当节日来临,天安门穿上盛装,如同一幅美不胜收的画,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尽情表达,画出了“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的天安门广场。
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对天安门的方位,以及文中“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等词语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尤其是对天安门城楼的壮观、纪念碑的高大、人民大会堂的巍峨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天安门广场》课后反思二
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特点。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将开国大典的情景介绍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学生的朗读,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
《天安门广场》课后反思三
执教《天安门广场》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觉得这节课,自己虽然尽力了,但课堂效果却仍然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有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但是学生在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导游与游人之间缺乏交流,未产生共鸣,而且导游对景点的不熟悉导致了“照本宣科”,只能说过了一把不成功的导游瘾。
二、新课标要求扩大知识面,所以我在设计导学案时增设了“文献摘录”,把一些主要的知识点链接在导学案,岂料,这倒为学生的展示大开了方便之门,造就了学生的不思维或少思维。
三、天安门广场建筑物的方位经过“检测”,仍有个别学生没有掌握,归咎于自己的扶差力度不达。
四、情感教育不到位,爱伟大的祖国、爱首都北京、爱天安门的思想教育不深不透,没有利用最好的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败笔。
五、时间把握不够精准,下课的时间到了,达标检测题还没有检查核对,最终也只是匆匆结课,草草收场。
六、读的时间不足,应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中感悟。
总之,这节课不够成功,主要是教师的原因,以后要加倍努力,争取更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上《天安门广场》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苏教版四上《天安门广场》课堂教学片断06-30
《景阳冈》课后反思04-08
《画风》课后反思04-08
《蒲公英》课后反思04-09
《卖炭翁》课后反思04-27
《台阶》课后反思04-20
苏教版四上《秋天》教学反思05-31
四上语文《诚实与信任》教学反思精选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