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上第8课《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之一
《虎门销烟》这课讲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列强肆意欺侮中国,但爱国爱民的中国人,在林则徐的带领下虎门销烟,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打击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搜集资料,了解鸦片对人的毒害。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鸦片的资料,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鸦片对人的毒害之大,外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之多,从而为学生学习好课文做了铺垫。
二、以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我出示了这样一个自学提纲:读读课文2-5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句能表现“壮”,将这些词句画下来。再读一读,把你读懂的内容批到书上。学生先自主尝试,再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在这个自学提纲的引导下,从销烟前的场面、销烟的经过中体会到了虎门销烟的壮情。
三、感悟和指导朗读结合。在学生理解词句,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朗读能力。
四、读写结合。课文中在描写销烟方法时用了“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表示先后顺序,学生搞清楚了销烟分三步,并用这几个词语复述出销烟方法后,我让学生用这几个词语把一件事情的过程写具体。这样读写结合,学生既弄清了销烟方法,又把阅读得到的知识迁移到了写作上来。
学生在体会完这次事件的“壮”之后,我引导学生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了一些赞扬林则徐的话,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就直接说出了“中国人民不可侮”(我要板书的内容),把学生引到了第6自然段,有点强硬了,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之二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当学生沉浸于虎门销烟的壮举中,沉浸于林则徐的英勇斗争精神中时,我来了一个大转弯,“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今天我们却看到了一些格格不入的现象。目前走私毒品现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此时此刻,面对林则徐塑像,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过于拘束,没有能很好的表达。今天布置了小练笔,不知写得如何?有待明天继续!
在预习课文时,我补充资料:清朝末期,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到外国列强的肆意欺侮。但中国人中也有一股爱国的力量,他们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林则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它说明中国人不是好欺侮的。这次行动狠狠地教训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在本篇课文教学中,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孩子们在历史中反思。
1、开课向学生介绍了鸦片战争,以及用数字让学生明白鸦片对中国国民国力的毒害。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然后从整体入手,说说你认为的虎门销烟是件怎样的事件?而引导到“伟大壮举”,以此为中心点,找出相关的段落来学习体会。
2、抓住文本,落实文字的训练。读通课文,抓住关键词、段来走进文本。指导朗读。让学生真真切切回到当时的历史年代。
3、回顾是为了更好的展望。了解历史是责任和义务,那么做好现在和以后更是大有必要。
目前走私毒品现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此时此刻, 面对林则徐雕像,你想说些什么?”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之三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共6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不惜笔墨描述了老百姓的强烈反响,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
秉持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理念,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帮助学生预习的《导学单》,层层递进,从文章的背景链接、生字词的学习、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第一课时特点,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围绕这三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有效导入。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文章描述的是170年前的历史事件。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的导入是由“虎”字,由“老虎发威”的俗话入手,联系正在发生的举国关注的中日钓鱼岛事件,这样触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把历史与现实统一在爱国主题之下,使一上课,课堂就荡漾着崇高的爱国情。
二、以学生情感变化为线索,有效安排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在设计中围绕爱国这一情感主题,安排学生经历两组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一怒一喜,一悲一壮。
悲: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鸦片让许多家庭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怒: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我们的人民竟被列强蔑视为“东亚病夫”而饱受屈辱,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恨。
喜:看到鸦片被彻底销毁,全体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激动。
壮:通过虎门销烟这个大事件,体会出中国人民的力量、意志、壮烈豪迈的爱国情感。
三、在情境中寻找与学生有效交流、有效讨论的话题。
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有趣的话题,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时交流话题紧紧围绕“在整个销烟过程中谁最高兴”展开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文章内容与思想的高度统一。学生也乐于回答这样的问题:老百姓最高兴、林则徐最高兴、文武官员都高兴(所有中国人都高兴)。教师因势利导,那我们就通过读课文表达中国人的高兴。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仅仅读出中国人的高兴就行了吗?引导学生探究还要读出一个“壮”字,读出中国人 的气势、力量,崇高的爱国情。加上课堂采访的灵活方式,调动了学生交流讨论的兴趣。
四、总结课文方式独特
以古体诗的形式总结课文,我已经坚持了十年。中国是诗歌王国,我们也提倡学生多读一点经典,但是现实中,我感觉学生对经典依然有距离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课文改编成古体诗,与传统经典建立某种联系,提高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诗句更便于朗读和记忆,它高度的概括力,反过来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两者相得益彰。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追求,那就是关注学生情感、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习兴趣、强调教师的亲和力。总之一句话---追求原生态的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
【四上第8课《虎门销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案例04-06
《虎门销烟》优质教学案例03-30
小学课文《虎门销烟》教后反思06-16
苏教版四上《8、虎门销烟》教学实录06-12
苏教版四上《虎门销烟》教学案例04-07
读《虎门销烟》有感600字04-29
虎门销烟导游解说词05-07
四上语文《虎门销烟》教学片断赏析06-30
小学语文第七册《虎门销烟》教学设计及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