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评课

时间:2021-04-06 11:30:18 三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评课3篇

  《揠苗助长》评课之一

  在天河一小听了两堂语文课,上的是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我觉得郭婷婷老师与学生配合得非常融洽!整节课下来,条理还是比较清晰的,教师的板书也很端正。尤其是小黑板上生字的书写,设计得很好,能用不同的颜色区别出来,符合低段孩子的学习。还发现学生的习惯很好,默读完之后,拍手表示已经结束任务。习惯的培养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非常的重要,这一点郭老师做得比较好。两位老师的课件运用得特别恰当好处.听了这一课的粗浅感受,向大家作以汇报,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情境的影响,而且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产生最好的教学效能。在教学中,郭老师让学生先猜谜语这一环节,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没有按文本原有文路顺手牵羊,而是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故事的小人物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延伸教材内涵,挖掘教材资源。

  在教学中,郭老师没有拘泥于教材的局限,深入挖掘教材。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结尾处常常留下余味,教师能处理好课文的结尾,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引导学生对懒狮子不练功会有什么后果进行想象的基础上,刘老师又进精心设计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对该角色进行评议,引发他们说的欲望。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各抒己见,既理解了寓意,又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在大胆、丰富的想象中,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对寓言中的艺术形象感知越深,对寓意的理解也就越深刻。教学中,通过观看那个人在田间劳动的录象,结合对“拔”“筋疲力尽”等重点词的反复品味,以达到充分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三、 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课都让学生去发现好词,并记住他们,既可以在日积月累中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养成时时积累、事事积累的好习惯。郭老师在教学提倡个性朗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看图、表演,让学生用上自己的声音、表情或动作读出词语、句子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再将自己的切身体验表现在自己的朗读中。

  四、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揭示寓言:是啊,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吗?它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概又意思相符的词语?(出示:急于求成、事与愿违、违背规律、欲速则不达)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珍贵,知道自己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犹如禾苗的生长要靠它自己的力量。从而学会珍惜自己,爱惜自己,善待生命。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

  下面有一点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

  1、 在“选词填空”这一环节,郭老师是采用听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的。我觉得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最好还是能出示句子填空效果会比较好。虽然那些好的学生能完成,但对那些差生来说,他们可能还没听清题目呢!

  2、 我发现郭老师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重复学生的回答。我觉得这样做不是很合理,要不你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稍做总结或进一层去分析其中的问题所在;要不就直接给予他合理的评价,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这样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一个坏念头——反正等下老师会重复他说的话,我不用认真听也关系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倾听能力就会下降,久了还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习惯。

  3、在后面的比较句子时,我觉得也可以把句子写出来,然后让学生好好读一读,再说说加点字的好处。这样就不会只有那么一两好的学生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以上这些只是我的一点个人意见,如若有什么不妥,还请多多谅解!

  《揠苗助长》评课之二

  今天,有幸听了郑素珍老师的课,被郑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力所震撼。《揠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所谓寓言,就是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而借用的故事往往浅显易懂,可读性很强。就这篇简短的寓言在郑老师的教授下,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下面我来谈谈对于这节课我的感受:

  1、重视生字教学,注重朗读感悟

  郑老师在导入课题时候,就立马进行第一个生字“揠”的学习,恰到好处,

  并指出本文的另一个题目《拔苗助长》让学生走出对课题的误区;在课文教学时,郑老师还对“转”等字,采用图片和短文原句结合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所接触生字的记忆与理解。对字词的理解上,郑老师就采用了随文释词,紧扣词不离句乃至离段,把词语放到具体语言环境去理解的方法。比如理解“筋疲力尽”一词时,郑老师有意识地渗透中高段“联系上下文”、动画以及朗读体会词语意思的方法,她在课堂上是这样问的:“禾苗那么多,农夫要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他会觉得很怎样样,让学生先带着体会去说——”然后追问:“那么文中哪个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农夫的非常累啊?”这样,“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才变得可触可摸可感,真正进入学生的视野,成为他们语言生命积淀的素材。

  2、采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模式

  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听课老师的眼球,

  课文导入前,郑老师运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了解禾苗的生长情况,充分体现出各学科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让学生初步了解禾苗的生长情况。并且在具体研读时给出的动画,让低年级段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以及老师的语言,反复创设情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掌握充分。

  3、强调说话练习,积极课外延伸

  一节语文课离不开“读、写、说”,而教学中,“说”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郑老师的课也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说话。由于这是一批二年级的学生,在说话练习上适当的提示显得更加重要,于是郑老师多次出现提示语,使学生能说、会说。最后,郑老师还介绍其他寓言故事、制作书签等,增强学生阅读面,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做读书笔记。

  总的来说,郑老师的课,设计巧妙,取舍恰当,中心明确。每一个环节都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整堂课中,时时贯穿生字的教学,适时运用图片,实物引领学生学习,新颖有趣;教学时,引导学生先入境再入情,最后读,完整的向我们呈现出语文课堂精彩的一面。但是整堂课下来,我也在思考,郑老师的这节课十分饱满,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的量上是否有点多了呢?

  以上是本人的拙见,若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揠苗助长》评课之三

  《揠苗助长》是一篇写人的寓言故事。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农夫傻在哪里?”为主线,抓住农夫“瞎想”、“瞎忙”、“瞎高兴”三块来推进,带领学生体会农夫的傻,最终让学生体会到不要违反事物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郑老师在评课时指出,在本篇寓言故事中,农夫的傻其实是一条暗线,故事应该抓住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来教学。寓言故事的课题是关键。以本文为例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1、 寓言故事是什么?它与童话故事等有什么不同吗?(之前我提问寓言是什么?她指出寓言是一种文学载体。学生对于寓言故事比较熟悉,可以通过与其他形式的故事比较,知道寓言故事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2、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揠苗助长》,理解揠的意思(拔)(既然是故事就有起因、经过、结果。揠苗助长就是故事的经过)

  3、 谁在拔苗?(宋国有个农夫)

  4、为什么要拔苗?(这是故事的起因,因为农夫急)

  5、他有什么表现呢?

  抓住巴望、天天到田里看,让学生说一说农夫看到的是什么?(禾苗,刚刚种下去的叫禾苗)

  第一天他看到了什么……

  第二天他看到了什么……

  第三天他看到了什么……

  ……

  6、他一边看的时候,一边在想什么呢?(禾苗怎么一直不长啊/你快快长啊……)

  7、是不是没长?禾苗是怎样的长的?(禾苗长的很慢,这是它的生长规律)

  8、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这里可以抓住“可”做一个转折句式训练)

  9、因为农夫的焦急,他没有观察到禾苗的生长规律,所以做出了不正确的行为,他做了什么?

  10、你能想象他是怎么拔苗的吗?(郑老师认为这里应该发挥学生的想象,想象当时的场景做写作训练)

  11、在最后一小节中,应该让学生重点理解纳闷和所有,什么是纳闷?纳闷什么?

  为什么所有的禾苗枯死了?(禾苗都枯死了就是结局)

  郑老师认为:写人的文章应该抓住人物的言行,语文教学不应该停留在静止的层面上,应该要挖掘潜在的东西,体会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之间的变化。而且真正的教育要从正面来讲。如果教的是寓言故事,故事本身内容可以轻一点,寓意要蕴含在教学中。

  郑老师在最后指出:抓住重点,简洁化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

【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评课】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评课04-25

三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评课04-24

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评课04-23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狼和鹿》评课04-23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赶海》的评课稿04-23

三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教学反思04-29

语文s版下册《钓鱼》评课稿范文03-06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评课稿03-18

评课的句子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