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第六册《狼和鹿》教后反思「」

时间:2021-04-05 10:26:38 三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第六册《狼和鹿》教后反思「四篇」

  苏教版第六册《狼和鹿》教后反思之一

  20世纪末,美国一管理学会组织来自许多部门的知名专家探讨生存于21世纪的公民应该具备哪些技能,他们找到了22条技能,其中理解数据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狼和鹿》这篇文章,其实可以从理解数据入手,借助母语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课文中所用的数据有:

苏教版第六册《狼和鹿》教后反思「四篇」

  1、时间上的数据有:一是一百多年以前(这个数据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应该明白这个时候凯巴伯森林还是非常美的,那就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二是25年(这是第二段的内容,25年指的是当地居民恨透了狼,用枪打狼25年);三是两个冬天(这个时间就是两年的意思,但这个两年不同寻常,因为两年就死去了六万只鹿);四是1942年(这个数据的意思是这一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把这三个数据放在一起,反复阅读课文,学生理解了这三个时间,其实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2、鹿的数据有:一是四千只鹿(这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中鹿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最适合这个森林的鹿的数据,是健康的鹿的数量。我想这个意思,反复阅读课文,孩子们也能理解);二是十万只(这是当地居民枪杀25年狼后,鹿迅速增长的量,这个量是非常大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表面看这个数据很具体,其实也比较模糊,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想像这个数据,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这个数据);三是六万只(这是凯巴伯森林成为鹿的王国后,达到十万只,仅仅两年死去的数量。为什么会死这么多?学生阅读第三与第四自然段一定能够明白的,当然这个数据与时间数据两个冬天的意义的理解,也就是理解了课文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这两个数据找到后,理解了,教学重点也算完成了);四是八千只(这八千只鹿不是原来的那四千只鹿,都是病鹿。理解这一点,学生也能够清楚原来的那四千只鹿是健康的。这个数据也告诉我们当地居民枪杀狼是不对的,这是枪杀狼的结果)。

  3、关于狼的数据:只有六千多只(这个数据什么意思?一是凯巴伯森林最适合的狼的数量是六千多只,二是这个森林中鹿与狼的比是四千多比六千多,三是通读课文后让人怀念这六千多只狼,四是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地居民是非常残忍的,如果将其与25年联系起来,更能看出许多问题)。

  三组数据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着的,这种联系只有通过熟读课文,学生才能把这些联系建立起来。建立起这些联系,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狼与鹿的关系,才有利于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态平衡。才能理解课文中“功臣”与“祸首”的意思,特别是双引号所表达的意思。而数据读懂了,课文第五题:“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想”,回答起来才能更具体,学生才能更明白。

  苏教版第六册《狼和鹿》教后反思之二

  《狼和鹿》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与认知活动。教学时,抓住人们捕杀狼前后的现象和动物之间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从比较中探究、感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品读感悟。

  在本课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阅读方式,有默读、引读、指名读、齐读、对比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类恨狼之切,感悟鹿群前后的变化,感悟森林状态的前后变化,从而体会到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二、巧用对比

  在本课教学时,我还充分利用鲜明的对比——鹿群前后变化的对比、森林状态前后变化的对比、数据的对比以及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去感悟破坏生态平衡所带来的恶果。

  三、角色转换

  在本课教学时,我还让学生多次担任当地居民的.角色,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反思,从中感悟到人类确实是好心办了坏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让学生明白尊重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是多么的重要。

  一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不但明白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如何改善凯巴伯森林的现状,让在座的听课老师赞不绝口。

  苏教版第六册《狼和鹿》教后反思之三

  在设计《狼和鹿》的课堂教学时,抓住一条生物链:狼——鹿——绿色植物,解读教材。通过人类捕杀狼前后狼的变化,鹿的变化,森林的变化的比较,品读课文,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自然界中存在生态平衡,不能随意破坏。

  从课堂的实际情况看,我的教态很不自然,语言很理论化缺乏趣味性,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再者就是我设计的问题不能做到深入浅出,没有阶梯性,综上使得整个课堂死沉刻板,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虽然《狼和鹿》这篇课文的整个基调应该是比较沉重的,但让明白这种沉重的过程应该是充满趣味的,我在这一方面的设计很失败。

  从解读教材的情况看,课文的解读还不够,我仅仅考虑到狼被捕杀前后鹿的变化,森林的变化,忽略了文本的拓展性,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人类的行为变化。学生若能说出这个变化那么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就更到位了。因此我想再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拓展延伸:同学们,这一切的灾祸都是人类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的,再过几年之后当当地居民看到眼前这荒芜的森林他们的心情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读课题。当人类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时,为了挽回一切,他们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希望凯巴伯森林变回原来的样子吗?帮当地居民想想办法吧!(生自由讨论,交流结果)

  苏教版第六册《狼和鹿》教后反思之四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虽不是童话故事,但由于课文的主要角色是学生熟悉的两种动物,而课文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发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谈两种动物的特点,说一说自己印象中的鹿和狼,再由此导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接着,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自悟,将感受深的句子和不懂的画出后,又引导学生在“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和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鹿数量上的变化”、“凶恶的狼保护林,而可爱的鹿破坏林”这三者存在什么联系,画出关系图。然后进入教学的探究过程,理解课文句子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接着再出示质疑问题“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破坏会怎样?”从而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昔日森林和现在森林、鹿群前后变化的句子。创造情景让学生想象从整体同时也点出本课一个特色:对比手法。最后,谈谈发生在身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使课堂内容能以延伸。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遗憾,以下就这节课中的不足谈一谈。

  首先是朗读,引导昔日森林与现在森林对比时分角色读,可学生没有读出语气来,如果教师在之前加以引导学生也许会读的好。 在自学自悟中,让学生抓住了鹿、狼、森林三个关键词,由词来带动课文的理解,体会,感觉有些词讲得很到位,学生也都理解了,但是画起之间关系图时花的时间长,拖慢了教学进度,乃至教学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

  此外,我在课上的提问过多过细,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问初衷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服务于朗读,自读自悟,但结果并不明显。

  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第六册《狼和鹿》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狮子和鹿》教后反思01-30

语文《狼和鹿》教学反思04-22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反思11-07

小学语文《狼和鹿》教学反思03-23

狼和鹿的语文教学反思02-05

《狼和鹿》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04-26

苏教版第六册《狼和鹿》教学片段05-03

狼和鹿的故事01-01

课文《狼和鹿》语文教学反思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