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教后记两篇
《剪枝的学问》教后记【一】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
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揭示课题后,就引导学生紧扣课题质疑: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剪枝是为了干什么?剪枝有什么学问?到底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且提出读书要求。包括坐姿、包括声音、包括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再加以修改,我觉得在课堂中提出这些要求,往往要比单独的提出这些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重点理解王大伯的话,同时还要从王大伯的剪枝动作中体会他确实是种桃能手。这一部分学完之后,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种桃能手王大伯话中所蕴涵的道理。第四自然段写得很美,可以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学习第五自然段,可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体会桃子丰收的景象。最后一句话与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遥相呼应,进一步印证了王大伯所说的话有道理。
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剪枝里的学问可真大呀!在课文教学之后,告诉学生:生产劳动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各行各业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能人。我们要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体验了心理变化的过程,怎么样是满怀好奇?又怎么样是一脸疑惑?怎么样是将信将疑?怎么样是又惊又喜?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心理变化的感觉,在课堂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你平时的观察,你还知道了一些什么样的学问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更加坚定了: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他们能够从在生活中发生的很小的一些事情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其实,在教学中,我觉得单纯的要引导孩子去留心日常发生的一些事情是很难的,而这样的现象也方便了我在教学中怎样引导这种思想这样一个难题,可以说,不用我去说,孩子们的生活阅历已经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中,他们也在做有心人,留心着生活中的学问。
《剪枝的学问》教后记【二】
《剪枝的学问》作者依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依循我的心里发展变化“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热切盼望”——“又惊又喜”这一线索,紧扣题目记叙,思路清晰,便于学生阅读,再说本学期语文的新课教学已经结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初读感知。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迫使学生去精读课文。
第二,精读感悟。指导学生围绕上述疑问反复朗读,通过分组读和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感悟“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第三,深化主题。
为了深化主题,特地安排了一个补充练习:请看下列事件中蕴含着 “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1、兵在多,而在于精。
2、妈常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3、减少玩的时间,多看些课外书。
4、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第四,课外延伸。老师结合上面的分析进行引导: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说明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也可以向家长请教),适当的时候我们再开一个交流会。
【《剪枝的学问》教后记】相关文章:
《剪枝的学问》教后反思04-05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心得12-30
《剪枝的学问》语文教学反思01-16
《剪枝的学问》评课四篇04-06
《剪枝的学问》教学实录+教学感03-13
《剪枝的学问》优秀教案设计03-26
听剪枝的学问有感作文范文03-27
《剪枝的学问》的语文教学反思范文02-03
《剪枝的学问》语文教学反思4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