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1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陆老师从题目入手,抓关键词“倍”, 引导学生层层剥茧般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中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给我们提供了“小学语文融和课堂”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了教与学的融和。
做好一切事的原动力是自主。学生只有真正做到自主性地去学,做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陆老师让学生读了课题后便提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让学生产生了积极的阅读欲望后,在老师“阅读小贴士”的指引下,读课文。陆老师出示生字词后,让学生提问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有的就采取同伴互助的方法解决。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谈谈你有什么发现,从而揭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和《英英学古诗》、《咏华山》一样,文中不仅有一首古诗,前面还有一个关于这首诗的故事,这样的文章就叫“文包诗”。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创设利于学生自主的心理空间 ,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励存疑质疑的问题意识,欣赏充满个性的创新思维,真正做到还学生以时空。
二、学以得法,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学习方法的融和。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去寻源头活水。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就是教给学生去寻找源头活水的本领。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金钥匙”,就能自主地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能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人。陆老师在一个学生解释了“扶老携幼”的意思:搀扶着老人,携带着小孩后,追问:“这位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词语的?”从而总结出:给词语里的每个字组词再连起来理解也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在理解“天各一方”时,陆老师巧妙地联系了课文内容,王维当时在京城,家乡的亲人在山西,中间隔着一座大山,路途遥远,这就叫“天各一方”。王维此时不仅想到了在家乡时的快乐,还想到了如今,王维仅仅想了这么多吗?(不是),这就叫“思绪万千”。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省略号)从而总结出:“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文字,还要读懂标点”。陆老师引领学生学完了“文包诗”后回顾了本课的学习方法,把诗的意思和诗的诗句对照着读,这样的方法是“诗文对照”,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这些在课堂中领悟到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写作中去,使之不断巩固运用、最终形成能力。
三、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实现了言和意的融和。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本课陆老师采取诗文对照的方法让孩子理解诗意,思考王维思乡时想到了些什么?并进一步展开想象此时王维还会想到些什么?将独处异乡孤独寂寞与重阳节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想象中体会诗境,体悟诗情,紧扣关键词“倍思亲”,在老师的引领下,在孩子们的情境体验下,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一步一步地深入,朗读也越来越深入,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体悟诗情,水到渠成。
商榷之处:
1、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生字仍然是一个重点,老师在课堂上只重点指导了两个字,偏少,不够扎实。
2、“每逢佳节就思亲”和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理解上前者应是平时不思亲,到了佳节就思亲,后者应为平时也思亲的,到了佳节就更加思亲,学生在课堂上理解不到位时,教师没有指出。
《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2
这节课正如作者课前说课时所谈的那样,先创设浓浓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学习方法的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诗意,再适度拓展延伸,尝试练笔,一切在教者的预设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可谓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但细细品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反复品味,表面上看,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似乎也已经达成,但总是缺少点什么,难道我们只是为了理解古诗来学习课文吗?这里面缺了情,虽然学得热闹,但孩子们真的走进王维的心了吗?真的体会到思乡的滋味了吗?显然,还是有所欠缺的。其实,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虽然未必每个孩子不一定都能将诗意表达出来,但事实上诗的奥妙就在于此,让我们虽能够领会,但却一时之间无法准确表述出来,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真的走进作者的心,哪怕是初步靠近作者的心,去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譬如有两个训练点,一是重阳节到了,人们扶老携幼的场面,这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会看到些什么,把别人团聚的情景描述得越具体越能反衬王维的孤独。其二是王维“思绪万千”,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这里要是让学生说说王维想了些什么,此刻的思绪定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和亲人一起登高、作诗,在父母膝下尽孝……在学生的想像描述中,孩子们也必将会靠近诗人的心,体会思乡的愁绪:孤单、辛酸、委屈、痛苦……
【三年级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相关文章:
优质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评课稿06-12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雾凇》评课稿06-09
三年级上册《蒲公英》评课稿06-07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1课《掌声》评课稿06-09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评课稿06-07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金子》评课稿06-12
《春联》评课稿11-29
《春》评课稿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