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 篇1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
生:《卖炭翁》。
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读课题我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生: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67页,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的3个生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读古诗。)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要特别注意听,他在读诗句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师:我们一起读,每句诗的前4个字你们读,后3个字我来读,第一句的前半句也由你们读。
(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生再次合作读。)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生: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我想到的是艰辛!
生:我想到的词是贫穷。
生:我想到的词是悲惨。
生:我想到的词是可怜。
生:我想到的词是劳苦。
生:我想到的词是艰辛。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可怜、艰辛、贫穷、悲惨。)
师: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中题目的后面。
评析: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情时,教师从大处着笔,用“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诗,体会诗中的情味。
三、潜心会文,感悟诗情
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有的同学读出的是可怜,有的同学读出的是悲惨,有的同学读出的是艰辛。我相信,一定是诗中的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卖炭翁》,看看注释,看看插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哪句诗让你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
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师:是啊,你让我们看到了蓬头垢面的卖炭翁,脸上满是贫穷的颜色,的确可怜。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
生:指的是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
生:是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这句诗。)
师:(屏幕出示这句诗,师指着“烟火色”“苍苍”和“黑”这3个词。)这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担负着生命的全部希望,为了生存他已经——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
师:其他诗句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向你述说着卖炭翁的可怜?
生:我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何所营”的意思是干什么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
(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之所以成为佳句,是因为只要你读起它,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读一读,是哪个词语触动着你的心弦?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师: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
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课件出示句子,根据你的感悟,把句子补充完整:
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
生:卖炭翁担心天气如果太暖和,自己烧的炭就卖不出去了,他盼望天气再冷些。
师:所以,他心忧——
生: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
生:卖炭翁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再也干不动了,他盼望天气再冷些,自己卖出的炭再多些。
师:正因为如此,他心忧——
生:炭贱愿天寒。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
(生齐读。)
评析:语文学习重在读中感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此环节中,教师紧紧抓住了“可怜”这一核心诗眼,设计了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引读,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诗情,这才是学语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 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我们仿佛看到了——
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步伐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应该是步履蹒跚。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
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评析:“始当求其入,终当求其出。”教学结尾处,教师出示了3首描写劳动人民凄苦生活的诗句,学生齐读。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触发了学生心中的积蓄,形成了语言和精神同构的心灵产物。
总评:
陈老师执教的《卖炭翁》,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四句诗,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精致、开放、和谐的语文课堂地。静静回放教学场景,我觉得“尽情的诵读,智慧的引领,巧妙的扩展”是本节课的三大亮点。
一、尽情的诵读
古代经典诗词是古文化中灿烂的奇葩,反复诵读乃古诗词研习之道。综观本节课,学生由读准字音开始,直到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和情绪,乃至读得入境动情,声音哽咽。期间,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还是教师的引读,都可谓独具匠心,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验着、感悟着、震撼着,直至与诗中的卖炭翁“同呼吸,共命运”,直至与作者白居易“同悲戚,共愤恨”。课已毕,我们仍无法忘记课堂上师生那直面心灵尽情的诵读。
二、智慧的引领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品出诗的意蕴。在陈老师的课堂,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空白的说教,孩子们却读出了意,研出了情。细细品味,是教师智慧的引领达到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问题的引领。
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情时,用“读了这首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抓住了“诗眼”,从总体上把握了本诗的情感基调。
2.词语的引领。
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烧炭”这一工序不清楚。而这个复杂的工序又恰恰是学生体会卖炭翁劳动艰辛的重点所在。通过教师对“烧炭”这一工序的动情描述,引领学生与卖炭翁对话,引导学生感受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可谓水到渠成。
3.语言文字训练的引领。
如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的理解,陈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学生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教师又设计了引读,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了老人的生活已陷入了绝境,贫困到除了“卖炭得钱”外别无出路,而且不同语调的读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卖炭翁“衣正单”和“愿天寒”矛盾的心理,可谓一举两得。
三、巧妙的扩展
课文中的四句诗只是诗歌《卖炭翁》的前半部分,出示诗的后半部分后,在凄婉的音乐声中,教师讲述了故事的结局,这无疑已经激起了学生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封建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但是陈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用理性的话语来作出回答,而是出示了同样描写劳动人民凄苦生活的诗句,然后再读《卖炭翁》,学生体会到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无论是蚕妇、渔者还是农夫,他们的命运都和卖炭翁一样凄苦。短短的一首诗,教师上得这么厚,拓得这么宽,让我们觉得似乎在与古人对话,目睹劳动人民的生活,感受诗人的情感。
有人说:教师站得有多高,我们的学生就能看得有多远。因为,语文课我们留给学生的不仅是基础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成为一个思考者,带着我们的思考,走进文本,走进学生……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难点
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翩翩两骑口称敕
2、重点词语:
薪:柴辗:通“碾”,轧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叱:吆喝直:通“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卖炭翁卖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标划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可以是人物描写,可以是修辞方法,可以是词语运用……)谈谈你最欣赏哪句话?为什么?
指导:
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诗用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4)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美读运用】: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附板书: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悲苦——同情
对比
宫使——霸道——讽刺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难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谁知道烧炭的过程?(学生试着回答)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辛苦)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这样辛苦劳动的一位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及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而作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2、讽喻诗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表达对被压迫的人民的同情。这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社会的弊端。
3、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能进行公平交易吗?
三、分析鉴赏诗歌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鉴赏这首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中主要写了哪两类人?诗歌围绕“炭”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写了卖炭翁和宫使两类人。
诗歌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及炭被掠夺等事。(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诗歌哪部分写烧炭?哪部分写运炭?哪部分写炭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第一至八句写烧炭。第九至十二句写运炭。第二段整段写炭被掠夺的过程。
3、诗歌的头两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在终南山。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烧炭之难,谋生之艰;也说明路远难行,运炭艰难。
4、课文是怎样描写卖炭的老翁的呢?
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这些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外貌描写。
6、这两句诗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样?有什么特征?
明确:年龄大。年龄大的人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描写老翁的外貌?
明确: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在干什么呀?
明确: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明确:艰辛。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老翁的.境况呢?
明确:可怜。
1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般来说,在冷天我们穿衣服很少的时候,会盼望天气怎样?但这时老人是什么想法?为什么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明确:盼望天气变暖和。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卖不出好价钱;天寒,炭的价格就会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心理: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2、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价钱,终于他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辗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试举例说明。
明确:艰苦。“一尺雪”说明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辗冰辙”说明炭很重,冰雪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则说明路途遥远,运炭时久。“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13、这么辛苦地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是干什么用的呢?
明确:“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之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食。
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
明确:没有。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以看出。他最终得到“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这就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15、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命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止是一车炭,更是老人生活的希望!
16、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明确: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宫使的横行霸道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黄衣”“白衫儿”说明了来者的身份。“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形象。“把”“称”“敕”“回”“叱”“牵”“系”等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欺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18、这首诗揭露了“宫市”是一种极不公平的“交易”,是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你可以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这一点?
明确:“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教师总结: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诗人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地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们说过: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白居易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他对“宫市”现象深恶痛绝,于是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公然掠夺。中唐时的“宫市”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了“宫市”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卖炭翁的遭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板书课题)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文学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时,是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了过去,常有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十分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 ) 翩翩( ) 口称敕( )
[答案]niǎn piān chì
2、重点词语。
(1)薪:木柴。
(2)苍苍:灰白。
(3)营:谋求、需求。
(4)敕:指皇帝的命令。
(5)叱:吆喝。
(6)直:同“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完成。
二、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明确: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画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人物描写、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的角度,谈谈你最欣赏的一句诗。
指导:抓住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诗句。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通过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的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与不幸。
三、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诗中勾勒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诗中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诗中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4)诗中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表现其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四、美读运用
从终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回到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是怎样的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前一节写卖炭翁的贫穷艰辛,后一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相关文章:
《卖炭翁》的改写04-28
改写《卖炭翁》05-07
评析10-08
《卖炭翁》教学设计05-31
卖炭翁教学设计06-25
及失误作文评析10-08
《卖炭翁》改写作文04-30
改写《卖炭翁》作文(精选28篇)05-16
《卖炭翁》改写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