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登岳阳楼》教学实录附反思

时间:2023-01-16 07:13:57 七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登岳阳楼》教学实录(附反思)

  一、读杜甫图片。

《登岳阳楼》教学实录(附反思)

  师:看杜甫的图片,具体从神情、外貌角度来“读”一下杜甫。

  生:好像在思考。

  生:眼神很迷茫。

  生:看上去有点沧桑。可能是经历了一些坎坷,可能仕途不顺。

  生:心系某个地方,心情不是很好。

  (执教者反思:此环节目的在于走近杜甫,为下面读诗创设一个情境,但是没有利用好学生的生成资源,比如学生说经历坎坷,仕途不顺等,可以顺势让学生谈谈所知的杜甫经历,教师再简单补充:这首诗写于杜甫历经沧桑,漂泊西南时期;然后抛出主问题:杜甫登楼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对于诗歌所写的景句把握会更明确,对诗境的体悟才能落到实处)

  二、读诗。

  师:我们从读图,走向读诗。

  师:自由朗读,注意在诗歌的句意理解上有没有什么困惑?

  生:基本上没有。

  师:凭轩涕泗流,什么意思?

  生:….

  师:泗是鼻涕的意思,词义上偏重“涕”,眼泪。

  师:再读一下,同桌之间互读,注意提醒对方应该注意的地方。

  师:读诗要注意什么?

  生:停顿、重音、情感。

  生:脸部表情。

  师:停顿,就是诗的节拍。看一下这首诗的节拍。

  生:二三停

  师:情感,应该以怎样的情感去读这首诗?

  生:孤独、寂寞、辛酸。

  师:总的来说,就是比较悲。

  师:应该把握哪些具体的字词。

  生:无一字、孤、涕泗流。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语调要拉长。悲伤。(情感复杂)

  师:按照他的提示,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凭轩涕泗流。那杜甫到底缘何流泪。(PPT泪为何而流?)

  生:….

  师:能不能用文中的诗句来讲?

  生:戎马关山北。

  师:还有吗?

  生:他想家了。“亲朋无一字”,由于战事,亲朋流离失所。

  生:他年老多病。

  师:这一联中,“无一字”“有孤舟”,他不仅伤时忧势,也有对自己的悲伤情怀。(PPT当时背景:战事频繁)

  师:所以大家说用悲情去读是对的,那除了悲情,还还有没有别的?

  生:对亲人的思念。

  师:那也是悲啊。

  生:还有无奈的情感….

  师:这种报国无门的无奈,也是悲。

  生:作者带着喜悦的心情登上岳阳楼。以乐写悲,比较复杂的情感。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写景的诗句,给你怎样的感受?

  描绘一下这两句诗所描写的画面,给你的感受,是不是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传达的是一种“乐”?

  生:一幅比较宽广、宏大的场面。

  师: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生:会觉得自己很渺小。

  师:那杜甫呢?

  生:我刚刚就是站在他的角度。

  师:用这样一个宏大的景来衬哀情。

  师:那这个景你是怎么感受到他的宏大?

  生:(分析)….从意象的角度。

  师:意像的选择本身就比较宏大,所以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宏大的意境。

  生:从地域上 ,“坼”,是分裂之意,吴楚被分裂,好像是领土处于分裂,而且吴楚地域广,可见洞庭湖的宽广。

  师:这个意象“吴楚东南”象征着国家的分裂,这是古代有人的一种解读,表明精神上的一种宏大。

  生:乾坤日夜浮,乾坤是天地,比较阔大。

  (执教者反思:因为这种理解有争议,可以先肯定学生理解有独创性,再导入有人对此理解的不同意看法与评价,让学生功能对自己的理解 又有所反思,趋向于更主流的理解)

  师:还是从选取的意象的宏大来考虑。

  生:。。。

  师:还能从哪些地方读出它的宏大?

  (执教者反思:此处学生沉默好久,如果引导的问题具体一点,如:除了意向的选择,这句中还有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画面的阔大?学生是否可以更快更好地意识到,炼字的效果)

  生:“浮”画面朦胧、渺茫。

  师:刚才大家的讲述都扣紧了两个字“坼”“浮”,感受写景句的诗境除了从意象特点入手,还要抓遣词造句特别独到的地方。

  师 :作者壮景衬以个人渺小无依的悲情,

  (执教者反思:此处可以设置问题:造成杜甫漂泊无依的根源是什么?以这个问题深化开头“缘何流泪”,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不尽以壮景衬个人悲情,而是更以壮景凸显忧国伤时的大情怀)

  师:由个人无依转而伤时忧势,,最终还是抑制不住,“凭轩涕泗流”,眼泪到底为谁而流?

  生:为自己凄苦的身世,为国家的动荡不安。

  生:为亲朋好友而流。

  生:为天下黎民而流。

  师:因为他心怀天下….

  师:最后他凭轩涕泗流,是为国,为天下苍生。就不仅仅是悲,还有痛、愤,悲愤交加。(朗读指导:每一句应该怎么读)酝酿一下,一起来读。

  (生读)

  三、读诗之后再读杜甫图片,据你读诗的体会,为杜甫写一段话。

  展示两生所写。以偏重于内容,一偏重于对仗手法。

  师概括:内容沉郁,形式上顿挫,构成了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教学反思:

  这首诗上过三遍,每一遍设计的方案都不同。这实录是最后一次的教学设计实践。前两遍都是从写景句入手,第一遍是抓住登临之作“绘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的特点,设问: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眼前之景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在对这两个问题研讨中引入不同的古人诗评加以比较。尤其突出“阔狭”的评价。但是由于缺乏读的体会,学生很难入境。第二遍,直接入题,让学生读一读,设问:登楼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写写诗意)你面对这样的景会有怎样的感触?杜甫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杜甫会如此?学生对于描绘诗境还是比较很模糊,基本上是一种翻译。前两遍教学比较后,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读得不充分,再加上我的引导不到位,课堂时间也比较紧,因而才有了第三遍的教学设想,还是要充分地读。但是,第三遍教学,由情感再引向景与情地关系,好像对景的体会又不够充分。综观三次教学,我的最大困惑在于:课堂时间都比较紧,置身诗境,到底要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既好操作又有效?能不能通过一首诗的赏析,给学生总结置身诗境的一般性方法?

【《登岳阳楼》教学实录附反思】相关文章: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12-11

(优秀)《登岳阳楼》教学设计02-09

唐诗《登岳阳楼》01-15

登岳阳楼诗词赏析01-20

《登岳阳楼》诗词鉴赏06-15

《登岳阳楼》古诗原文及赏析10-18

《登岳阳楼》的原文和译文07-07

《登岳阳楼》杜甫译文+赏析05-09

《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02-22

小学生唐诗鉴赏《登岳阳楼》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