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端午日》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12 16:48:16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端午日》教学反思汇总三篇

  第一篇:在历练中成长

  ——《端午日》教学反思

  重新站上讲台,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学校里上公开课,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在一番对课文和相关资料的细致研读后,大致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但要上好课显然不宜面面俱到。本着“一课一得”的有效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学习精彩的场景描写”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

《端午日》教学反思汇总三篇

  临到上课时,教室后面坐着的一排老师让我的学生们多少有些紧张,我自觉准备还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励他们。整节课基本上顺利地按计划进行,也基本达到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课还没上完,我已经有了遗憾之感。因为临场发挥的能力和经验的欠缺,交流讨论场景鉴赏和实践场景描写两个板块完成得比较仓促,未能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平。

  现在想来,这些应该算是我对自己的教学所做的最原生态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听了各位前辈和同仁的评价之后开始的。他们在给予肯定的同时,给了我很多切实有力、极富启发性的指点。我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语文课应该实现内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想,为人、为文固然要追求文质兼美,上课也应该以此为旨归。而我这节课在处理内容和形式时有些偏颇,执着于穷尽对描写手法的鉴赏,而对课文本身的核心内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动的是浓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我却未能加以强化,这是一处不容忽视的败笔。另有,在PPT的制作上也有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多配的动画图片有点喧宾夺主。

  第二,语文课应该实现方法的落实掌握。本课中,我着重以《端午日》的场景描写为例子,系统地总结了文中所体现的'各种描写方法。遗憾的是,我在讲授这个环节时没有进行强化总结,这使得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流于仓促和浮泛,对这几种描写方法的认知不够扎实。在随后的对“追鸭竞赛”的场景描写中,有的学生就没有能够有意识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练习。

  第三,语文课必须重视语文特有的感悟体验。在本课中,我在强化方法的指导的同时,弱化了对朗读的要求。我想,语文课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导,更要有朗读感悟,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上课时当把二者有机结合,以理解促进朗读,用朗读体现理解。

  再次回望开公开课的前前后后,感受最深的是那种无形的压力,然而也深知这些压力正是成长的契机。我想,也只有在不断的历练与反思中才能不断地成长吧。

  第二篇:《端午日》教学反思

  端午日是我国由来已久、家喻户晓的民众的节日。全文仅用700字,就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划船竞赛和赶鸭竞赛的生动场面。

  引导学生学完这篇课文,我也从湘西人民的质朴生活中体会到很多。沈从文是一位草根作家,他自学成才却能成为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人之一,他在小说《边城》中,为人们展示了湘西婚丧嫁娶、端午节龙舟竞赛等有特有的风俗画、人情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充分显示了他的语言功底。

  《端午日》教学反思 - zjj5._ - 左右求索《端午日》教学反思 - zjj5._ - 左右求索导入新课,学生在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时说出了五一节、国庆节、圣诞节等,我及时予以了纠正。令我比较欣喜的是我们班的严春同学竟然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情人节,而且强调了是七夕,让我不得不仰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视野看来比较开阔,在后来的抢答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授课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赛龙舟的热烈场面上,通过课件的展示,图片上的人物动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场面描写的内涵。

  同时,在课文拓展这一块,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选定赛龙舟中的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浆手,群众……),用一段话有针对性的向大家介绍自己在竞赛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这一类的活动学生很有积极性,主动举手踊跃发言,我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但在向学生传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两种表现手法时,我感到力不从心,在教学中也将这一块讲得仓促了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同时,由于第一次使用了多媒体,在课件的制作上也不是太完善。

  第三篇:《端午日》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基本的课程理念,其中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张“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以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本主义的语文教育理念。

  我的《端午日》一课的教学构想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其特点有三:

  1、这是一个着眼于学生的设计,而不是为教师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个设计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了“角色体验”“练一练。评一评”这一教学策略,将思考、质疑的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

  当然,这堂课的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既然是教学中的基础性资源,其积淀的多与少,思维的深与浅,探究意识的强与弱,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成效。本堂课中学生提的问题偏于肤浅,拘泥于课本,就是这个缘故。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挖掘做得不够到位。改进的措施是,课前指导学生对端午民俗作一些调查研究,打开其视界,发散其思维。紧扣文本,加强备课的周密性和课堂设计的完整性。

  另外,人本教育并不是主张教师彻底的无为,而是要求教师要将影响化于无形。本课教学中若能将“练一练,评一评”这个过程缩放在一定的时间比例里,能及时从回到文本的教学结合,那么教学效果会更佳。

  作为一个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是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没有能够拓展挖掘出学生们的兴趣感知,对于茶峒人民的独特风土人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也没有能从文本中挖掘字词段落的深层内涵

  二是媒体的使用问题。学生对“捉鸭子”场面的想象描写,如果能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习作,让学生读,让学生分析,再让学生修改,效果肯定不一样

  三是时间安排不妥当,说说评评的环节花时间较多,导致整个课堂有点“偏”的趋向。

  另外,“如何备课”这个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应明确:备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当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教师中占主导地位。但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课堂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师生互相协商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活动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和谐的制度基础;同时通过备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就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分头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观察和指导。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帮着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从魏书生这些平常的话语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备课是多么的重要。

  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教材是联系教师、学生、生活的桥梁,是学习的引入、扩大、深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我认为教师应从三个层次把握教材。

  首先是基础层次,即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字词、句段、内容、结构,体裁,作者的感情倾向,写作特点等文本意思。

  其次是发展层次,即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教材,深挖教材特有的本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是创新层次,即跳出课文看课文,从更大的范围来阅读理解运用课文,审视课文,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深化,也是前一个层次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但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这三个层次往往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不能截然分开。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要有一桶水。”教师必须要达到这三个层次,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

【《端午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苏教版七上语文《端午日》教学反思05-28

《端午日》教学实录06-05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04-03

语文《端午粽》教学反思05-07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范文04-07

七年级上册《端午日》教学设计及反思05-28

《端午日》教学案例及分析05-06

《端午日》优秀教学案例06-26

年月日教学反思范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