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学语文《狼》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09 19:00:16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狼》教学反思三篇

  《狼》教学反思第一篇

  《狼》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宠儿”,素来是语文教师案几之上的“重点关注对象”。的确,从文言知识着眼,蒲松龄的《狼》,无疑是集聚词类活用、句读、一词多义的典范之作。然而,就文章内容而言,本文故事性强,“狼”与“屠户”的争斗正切合着学生的阅读趣味,能唤醒学生强烈的阅读热情,这对于改善素来“低温”的语文课堂大有裨益;另外,从寓言的寓意把握为切入口加强当代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公民人格教育(提高学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与智谋)也是以《狼》为文本的教学能生发的课程内容。但是,文本价值的相对广泛性与课堂容量的有限性的矛盾使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试图突破文道分离抑或重此轻彼的现状,谋求一种“鱼与熊掌兼得”的古文教学的理想。现状的客观存在决定这是一条荆棘小径,在艰难跋涉中,亦有几点收获,主要如下:

中学语文《狼》教学反思三篇

  一、走出常规,在教学流程中文道渗透。

  在流程设计中,我力求走出学习文言文的既定模式(作家作品介绍---字词正音----字词解释、重点句子落实-----文章解读------内涵思想),寻求一种文道结合的方式。在授课中,我在学生初读文本时,根据学生的朗读实际,当即纠正错误的读音和句读,在随后的重点字词的朗读及句读的掌握中,也都是“匆匆而过”,目的就是不想在“言”上涂下太重的“笔墨”。当然,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文言词汇的积累是不能规避的一项语文知识的学习,为了更为 “无痕”地达到这一目的,故我在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上这样设计:故意打乱了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的六帧彩图,让学生根据书中情节及故事脉络作出梳理。学生在此环节的表现中都很出色,但当学生在理由陈述时,我故意在一些涉及到重要文言词汇的地方“刁难”学生,如:你是如何根据狗的状态判断这一幅画在前一幅画之后?学生的回答是:一只狼像狗一样坐着,一只狼走开了。我便会紧接着追问:像狗一样坐着,用简洁的文言来说是什么?学生答:犬坐。于是我趁势说:哦,犬坐,便是像狗一样坐着,而不是狗坐着,所以其一犬坐于前,是不应该读作“其一犬﹨坐于前”的,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和学生一起回答)”当然,虽然设计这一环节是为学生理解文意服务的,但这并不代表本课的文言词汇的学习到此就告终。在后面对狼狡黠的品读以及对屠户为什么能战胜狼的探讨中,当学生的回答涉及到重要的文言词汇,教师便可有意识地进行适当的点拨。比如:当学生在对屠户的胜利原因探讨时,点到“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时,教师便“伺机”追问:哪个词集中体现了屠户的勇?学生答:暴,我继续追问:为什么?学生答:突然站起来,没有犹豫,没有举棋不定,显而易见,“暴”的词义就在“润无声”中“潜入”学生的词汇库中。当然,在这样的字词落实中,因为学生的“变数”很大,很难保证所有的重要字词都能在新课的学习中“一网打尽”,不过,如果有“漏网之鱼”教师便可以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再进行补救。

  值得强调地是,在文道结合的过程中,我主要是以“道”为主线,从“狼”的形象的品读,到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探讨,到寓意的理解,最后归结于现实生活中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该具备的斗争智慧。在“道”的层层深入下,旁顾到“文”的积累,我认为,对于故事性强、语言相对浅显的文言文而言,这未尝不是一条可取的解决“文道结合”的尝试之路。

  二、教师语言的'“文言化”,营造文言对话的语境。

  梁启超曾经说过:语言的学习,最佳的方式是在语言的海洋中游泳。要学好文言文,如果仅仅当做一种“外语”来说,我想,它的效率是会受到质疑的。但是,如果“文言”成为了课堂中师生对话的语言,那么文言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语言的“入侵”便会快捷地提高学生的文言功底。何况,从“文言”到“白话”,本是一脉相承。在本节课的授课中,我的教学语言有意用文中的文言句子及文言词汇,如:为什么狼会毙命于屠户的屠刀之下?两狼并驱如故意在何为?等等,当学生接受教师的言语信息时,是需要对这些文言词汇进行处理的(由文言转化为白话),而学生内在的处理过程毋庸置疑是对文言词汇的再巩固,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学生在慢慢的习惯中,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载体已经变成为“文言”或者“半文半白”,当文言文课堂已进入这样的“境界”,我想,文言文学习无疑已经是作为真正的国语学习进入到学生的语文世界,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交际语言的“外语”。

  三、塑造公民人格,让“道”跨越时代与时俱进

  古人撰文,素来“文以载道”,道是古文当中的内核,蒲松龄的《狼》,作为《聊斋志异》之一者,必承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掠入骨三分”的曲笔之法,通过描狼“黠”之貌,实际是讽刺了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奸诈与狡猾,通过“屠户”对“狼”的战胜,实际传达的是“正义战胜邪恶”抑或“理想必将取代黑暗”的理想情怀,这是蒲松龄对他所处的时代的一种信念。时光流逝,历史的车轮碾到今天,“狼”仍然是存在的,正如学生所言,敲诈勒索者是为 “狼”藏独势力是为“狼”,就是啃老一族可谓也是“狼”也,对待这些危害社会、侵蚀心灵的“狼”者,树立与之斗争的信念,怀着必将战胜的情怀,勇敢、机智地与之斗争,恐怕这也是我们从这篇寓言性质的小说中所获得的“成长鸡汤”吧?我想,这也是当今公民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

  “文道结合”诚然是一条文言文教学的理想之路,然而,初次的尝试,也在清晰地告诉我:塑造它的完美形式绝非易事,它需要教者能够在“文”与“言” 中左右逢源,这对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一大考验。教师如何在生成的教学资源中游刃有余、调配有度决定了课堂的生涩与成熟。在这一方面,这一节课还有诸多遗憾之处。

  《狼》教学反思第二篇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录像课《狼》,整节课感觉气氛活跃,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但静下心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关于教学文本:

  《狼》节选自选自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这堂课的前期准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节生动些,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而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本着重点突出、知识落实、重在方法指导的思想,把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相对独立地阅读文言文。

  二:关于教法:

  传统的字句串讲这种单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也就是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但是也带来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搞等反面影响,如何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多变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是否真正地把这一理念渗透融入到每一节课,实在需要静心反思。

  三:关于教学过程:

  首先,在这节课的整个磨合中,我始终在“教师跟着学生走”还是“学生跟着教师跑”这两者之间徘徊。学生在运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词含义之后,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是质疑,并尽量依靠学生资源互享的原则自行解决。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以读促学, 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对于文本缺乏认识和钻研,就无法产生有实际价值的疑问,那么所谓自主探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我虽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思路,但根据经验也大致有个猜测。比如,对“奔倚其下”一词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断学生会从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图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是,学生不领情,有一个学生偏偏从对“动作”的理解迁移到对“心理”的揣摩。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学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学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第三,忽视了检查环节,教师的检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能这种热情会迫于一种无形的自我“压力”,可我们毋庸怀疑,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因为这是学生的不服输的精神、自我实现的愿望在起作用。毕竟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应当尽量使他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并且能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

  四:总论: 课改后,我们教师的确注重了学生的质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但有几位教师真正地把教学活动指向了学生的问题呢?绕来绕去,往往还是回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因为教师觉得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通过这一次教学,我更切肤地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有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习是自我实践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应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试想:一个婴儿学走路的时候,是父母教会的,还是自己经过无数次的摔倒、体验学会的呢?虽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但毕竟是他们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问题还要靠自己解决,这才回归了教学的主体。在整个痛苦的磨合过程中,我对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今后一个阶段在文言文教学上所追求的境界。

  《狼》教学反思第三篇

  《狼》是七年级的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本着以读促译、以读促讲、以读促解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读得琅琅上口,甚至成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乃至成诵,因此诵读是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熟读的基础上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对于自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教师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最后,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只要抓住两点即可:一是故事之奇,二是作者的议论。

  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两遍课文。本文难念的字书下都有注音,学生朗读的字词障碍很小,让学生朗读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朗读时,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朗读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然后提示大家。接下来找几位同学朗的文章,以更好地纠正读音和朗读节奏。

  学生能正确朗读后,自读书下注释,便于疏通文义。然后,学生根据注释完成课堂练习卷,试卷中包含了重点词语、一词多义、翻译句子和结构理解。完成后,学生再读课文。学生能够正确流丽地朗读,但是没有读出故事的紧张曲折性,教师范读一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再练习朗读,读出故事的紧张曲折性。

  接下来,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脉络。文章的脉络分为屠户和两狼两个相辅相成部分,以填空的形式便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梳理清晰后,对文章进行赏析。赏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赏析文章的一个词,一部分是赏析文章的一句话。每一部分教师都举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默读文章,自由选词句,思考内涵,将赏析的内容简要记在书上,组织好语言回答。

  最后,让学生积累含有“狼”字的成语作为本课作业。

  这节课在设计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尤其体现在语言赏析方面。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哪怕只有一得。另外,本课的朗读设计时一大特色,使学生脱离了以往文言文朗读的枯燥无味,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促讲、以读促解,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本课设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试卷的运用是否可以作为本课的反馈来处理?这样更能检测本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没有进行串讲的环节,只是通过梳理脉络和语言赏析进行。对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大义缺少检测,如果加入这一环节,会更好地体现自读课的教学特点。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后,结合自身特点、学生特点、本地的教学特点设计的,其中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教。

【中学语文《狼》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狼》教学反思汇编06-23

语文狼教学反思03-29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6-02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3-31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1-11

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01-10

中学语文《乡愁》教学反思精选06-27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11-07

语文《狼与鹿》教学反思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