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郑人买履》原文和译文

时间:2024-05-06 15:55:29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郑人买履》原文和译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郑人买履》原文和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6.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7.置:动词,放,搁在。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动词,到……去,前往。

  13.操:动词,拿、携带。

  14.已:时间副词,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名词,鞋子,革履。

  17.乃:于是(就)

  18.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19.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最终。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

  30.以:用。

  31.吾:我。

  32.市罢:集市散了

  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启示:

  这个故事是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的人。告诉我们:要根据事情的变化去处理事情,不能墨守成规。事情变了,处理的方法也要跟这变。

  寓意

  讽刺了那些墨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背景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韩非子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买椟还珠、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都出自《韩非子》,十分受人喜爱。

  韩非,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人,想为自己买一双新鞋子。去集市之前,这个人预先找来一小段绳子,用它比着自己的脚,事先量好自己脚的长短尺寸,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郑国人来到集市,直奔卖鞋的店铺,他让掌柜拿了几双鞋出来,精挑细选了一番,终于看好了一双中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谁知走得匆忙,量好尺码的绳子忘在家里没有带。于是他连忙对鞋铺的老板说:“对不起。瞧我这记性,在家量好了鞋的尺码却忘带了,我得回家取来尺码才能买鞋。”说完,放下鞋,转身就往家里跑。眼看天色不早了,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但是,集市已经散了,鞋铺打烊了,鞋子没买成。

  郑国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邻居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邻居听了问道:“你买鞋的时候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合适不合适呢?”这个郑国人一脸严肃地回答说:“那可不成,量出来的尺码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亲自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我的脚。”

  成语运用

  郑人买履,宁可相信自己事前量好脚的尺寸,也不愿意亲自用脚试穿。比喻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实际。用以讥讽墨守成规而不重视实际状况的人。它在句子中可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郑人买履》教案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准备

  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鞋?那父母领你们去买鞋时,你们都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脚的鞋呢?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想买鞋的人与你们做法可不一样,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个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们学习哪些寓言故事?你又从中明白什么道理?

  3、每则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这则《郑人买履》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

  2、学生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宁信度无自信也”这几句中“度”的读音)

  3、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在读“何不试之以足?”一句时,想象一下卖鞋的人现在心情怎样?应该怎样读?在读“宁信度无自信也”一句时,买鞋的人觉得自己的做法怎样?应该怎样读?师生对读)

  4、加上自己的理解再试读。

  5、同桌俩猜猜这篇古文讲了什么意思?

  三、对照注释,自悟句意。

  1、同桌俩对照课后注释,一句一句地看、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说。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在检查“宁信度无自信也”一句时,多让几个学生交流)

  3、出示以下句子,看看“之”字在不同的句中意思有没有变?

  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四、回顾寓言,领悟寓义

  1、播放《郑人买履》动画片。

  2、让学生交流看后的感受。

  3、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郑人买履这样的现象?

  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不能照搬现成的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五、课后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

  1、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听。

  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选择自己的小伙伴把它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4、自学文言文《刻舟求剑》,领悟寓意。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教学反思:

  《郑人买履》这篇课文的语文训练点很多,我在课堂上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郑人、路人的一些动作、神态、语言,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而是以文言文为切入点,领着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读,借着诵读课文,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品味文言文的韵味,学习读文言文的方法,也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与寓意。

  通过不停的诵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背诵课文。”这一教学的重点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达成了。而“了解郑人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做什么事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时刻随机应变’这个道理。”这一教学的难点也在梳理故事情节、抓取重点语句品味并朗读的教学过程很顺利地撕开了学生思维的口子,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继而达到了揭示寓意的目的。

【《郑人买履》原文和译文】相关文章:

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及译文11-23

《郑人买履》原文及翻译04-04

《郑人买履》原文翻译07-25

王冕好学原文和译文12-19

《苏武传》原文和译文09-02

李贽《高洁说》原文和译文09-03

陈涉世家原文和译文01-11

《与元微之书》原文和译文10-21

王安石《桂州新城记》原文和译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