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评课汇编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一
我校为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引领教师关注学生发展,潜心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学,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努力打造释放学生潜能的“两段四环自主互助”魅力课堂,充分发挥实验小学学科教研基地语文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 4月1日下午举行新城小学——实验小学课改领航教师校际教学联谊专题研讨活动,我们全校语文老师有幸聆听了于燕和钱珊珊两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同课异构《山谷中的谜底》,现就两节课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如果让我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两位老师的课的话,于燕老师的课“抓的全”,钱老师的课“掘的深”。于燕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极为扎实的常规课,整堂课紧紧围绕“谜面——谜底——解谜”的思路展开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于燕老师确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当学生对雪松的不屈不挠已有较深的印象后,于燕老师预设了一个小小的辩论“有人读了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用辩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钱老师对课文内容的挖掘深,使得学生的思维都紧紧围绕着课文内容拓展、发散,学到了扎实巩固的语文知识,对语言文字有较为深刻的感受。学生在反复悟读中,读出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住的情况下才选择弯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钱老师在诠释“弯曲”这个词时,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行为策略,而是拓宽“弯曲”的内涵。“弯曲” 不是懦弱,只是暂时的退让,为的是寻找机会“反弹”以退为进。教学时,钱老师思路清晰,引导恰如其分,课堂上精彩生成层出不穷,课上得有条不紊。这节课的魅力所在不单单是钱老师对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设计,更在于钱老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都是令我们所折服的。我们也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实践我校的“两段四环,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助推自己的专业成长。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二
合作学习,从课改伊始教师对它的不熟悉、不适应,到初期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再到现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的使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随着教师们对这一学习方式理念理解的深入和方法掌握的熟练,其有效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何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有效教学向高效教学转化,这次“黄海潮”教研活动中所展示的一些课堂教学,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的探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这里以***老师所展示《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为例,谈一点收获。
一、组内合作,深度探究。
尝试提问,探寻思路。课始学生听写文中富含哲理的句子:“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这也是文后练习要求)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句中关键词“正面抗争”、文秘杂烩网“有时”、“弯曲”、“适当”等质疑,比如“什么时候弯曲?”、“弯曲的目的是什么
?”等。再出示学生上一课时在《尝试学习单》上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经过教师的选择,难度适中,答案多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适宜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明确要求,充分互助。教师出示合作要求:①带着这些问题,把第三自然段仔细读一读;②小组内试着选择一个问题,联系课文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探rrrwm.com究;③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做好汇报准备。并请一个同学大声把要求读了一遍,使小组合作的内容、方法人人明白在心。接着便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适度参与其中,帮助引导,了解学情。
这两个环节中,依据学情文本、准确定位目标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学习质疑方法、培养探究习惯是有效合作的保证,明确学习要求、给足交流时间是有效合作的根本。这样的合作学习,具有相当的深度,为从有效走向高效提供了保证。
二、组际交流,全员共享。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交往的过程、共享的过程、提升的过程。平时常见的合作学习,往往有两个方面不够到位。一是重视小组合作,忽视组际交流,小组学习成果得不到共享;二是虽有组际交流,缺少组间互动,出现发言“一言堂”现象。小组成员间学习资源经过互助得到分享,但涉及面不够宽,学习层次还是比较浅的。通过组际交流,全班互动,就能得到弥补。陆老师这堂课不仅组内合作充分到位(从小组交流的内容就可看出),而且给予较多的时间组际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完美的统一。
从人数上看。此环节共有四个小组、近二十人上台交流;台上台下还采用互动形式,全班几乎人人参加。
从形式上看。“读”,有台上组员读也有台下推荐读,有全班齐读也有学生自读;“交流”,有展示感受也有互动对话,有台下质疑也有台上求援。学生的表达,或理解,或评价,或补充,或提醒,角度不同但各显其能。
从内容上看。有的抓住重点语句畅谈感受,扣住关键词语体会妙处;有的分享收集的成语谚语故事,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效拓展。大到文本的思想内容,小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均有涉及。学生交流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等。
这样的交流共享过程,达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学生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同时还学会了交往、参与、倾听,真正实现了合作的高效。
课改至今,生本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广泛运用,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逐渐积极、主动、专注、自信,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多数课堂实现了有效。但从有效到高效,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如何更加理性的思考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使之趋向全面、深入,这次活动展示的一些课堂,应该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三【公开课】
近日,本人开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小学语文地十一册第十课《山谷中地谜底》(苏教版)。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教材要求将朗读课文、进行字词的训练作为本课的重点,将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本课学习的难点。
针对这两个要求,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围绕重点进行突破。通过一课时的训练,使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初步了解了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到“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可后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收集有关能证明最后一句话是正确的古今中外的事例;二是列举你从生活实际中得到启示的事例。要求作业尽可能自己独立完成,也可和家长一块完成。
第二课时,我首先从第二个旅行者的那段话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雪松是怎样作出适当的让步,才得以生存下来,而东坡的其他杂树没能生存下来又是什么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达到更好地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着句话的目的。接着,我让学生汇报第一项作业:用收集到的事例来证明着句话的正确性。在汇报过程中,学生思维敏捷,发言非常积极,所列举的事例也很有说服力。如:“卧薪尝胆”的故事,“小男孩智斗小偷”的故事,“女青年深夜巧捉劫匪”的故事,蚯蚓爬行时身体收缩是为了前进……每位同学汇报完了之后,还能主动地分析讲解事例,使听的同学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然后,我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讨论:“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试举一例说明。”由于有了前面的扎实理解做铺垫,所以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发言也很积极,列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阻力、挫折、打击时,应该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事例。
最后,我让学生汇报第二个作业:“列举你从生活实际中得到启示的事例。”几乎每位学生都有一个成功的答案。如:“从蚂蚁搬青虫,知道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从滴水穿石,知道了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我要求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写法,将自己想到的事例,得到的启示写下来。
公开课后,听课的老师们褒贬不一,争执较大。
我认为,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我们应该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
因此,在课堂上要改变原来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收集资料,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相关文章: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稿「汇编」04-24
苏教版六下《山谷中的谜底》评课04-23
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04-09
阅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04-27
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05-08
《山谷中的谜底》说课稿汇编05-01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札记03-19
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作文11-29
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范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