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最大的麦穗》评课

时间:2021-04-05 18:51:33 六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最大的麦穗》评课(汇编)

  《最大的麦穗》评课【1】

  今天,有幸听了《最大的麦穗》一课,收获颇丰: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很简约,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课堂流程却如此富有诗意!我想,正是由于老师精准地掌控了“生成”、“对话”、“情感”等优课“枢纽”,才引领学生一起进入到了曼妙绝伦的境界。从她的极具个性、极具魅力的教学之中,似乎可令我们有如下的思考和启发: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读解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2、个性放飞。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由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意!

  的确,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

  《最大的麦穗》评课【2】

  今天听了周老师的〈〈最大的麦穗〉〉一课,再想想前两天在实小听的课,我觉得周老师的课不比那些名师差,就这节课我以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在这点上,周老师做的很好,指导朗读有针对性,如:学习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周老师启发“你能读出洪钟一般的声音吗?”“面对嘲笑,弟子们的心情你能读出来吗?”“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三句话,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如此富有启发性的言语还有很多……

  2、小学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字词句的训练,教者紧抓住这种训练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训练,如:苏格拉底对弟子们()地说,让学生针对那一段的内容填入适当的词语,这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挑战。

  3、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学生付出了四十分钟的时间来学习这篇课文,他们的收益是: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文章内涵:要抓住眼前的机遇。

  4、作业具有针对性,高年级阅读教学,很注重读写结合。周老师在最后给学生留了个作业:写一写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不过,针对这节课,我有三个小问题想提出来与周老师共同探讨:

  1、如果把开始的“学生读课文”的板块去掉,这节课是不是显得更完整?

  2、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学生读得不到位,你一种反问的语气评价:“洪钟是这样的声音?”有点让学生不好意思,教师的话语应该是亲切的,哪怕是带着反问的语气,你说,对吗?

  3、最后你让学生把理解写到相对应的文字旁边,在学生写好后,是不是该请两个学生读读自己的所写,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最大的麦穗》评课【3】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每一需要的具体满足,都源于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这些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引导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在《最大的麦穗》教学中,苏格拉底以麦地当教室,以麦穗当课本。马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而是让学生体验,悟出人生的道理。讲得少,引得巧,效果好。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毕竟比那些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观点好得多。

  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容忍学生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义还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性格。

  《最大的.麦穗》评课【4】

  一、多角度解读文本。

  最欣赏施老师课堂上的一句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解读意味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解读是不同的教育境界。在体会苏格拉底这堂课所带来的人生启示的同时,教师让学生去体会“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作为教师,就应该有高瞻远瞩的大文本解读观,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地审时度势,看待问题,多一些发现的精彩,多一些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那我想,施老师这么问,因为苏格拉底实在是一位太出色的教育家。如果课堂上再多追一个苏格拉底的例子或故事,了解下苏格拉底会更好。

  二、方法授予写批注。

  在完成补充习题第二题批注感受前,施老师说,你可以用例子说明,引名言哲语,或者记录个人感受,把这段批注感受写好。坐在我旁边的那个男孩子就先引名言后记感受,我读过去发现,这样理、据、感交融,使这段话不但感受真切,更让说服力陡增。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孩子的批注空洞而困惑茫然,今天我也算学了一招。

  三、堂内作业重实效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把握眼前的机会这一道理简而明。教师将几道对学生来说是难点的习题放在课堂上解决,高效低耗。我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孩子,正确率很高。而且我想老师们都有体会,堂内作业质量与堂外作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可以放在课堂上解决。

  四、个人观点:

  可能限于课堂容量,我感觉施老师对孩子牵得多了,放手让孩子自主品读、小组的合作少了些。对于课堂难点“最大的一穗”似乎没有用相应比例的时间来带领孩子研讨,我觉得稍有遗憾。

  总之,周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收益非浅!

【《最大的麦穗》评课】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评课04-24

《最大的麦穗》优质课教学设计04-01

读《最大的麦穗》09-13

读《最大的麦穗》09-13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04-19

最大的麦穗阅读训练04-21

《最大的麦穗》阅读练习04-23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03-20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