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莫泊桑拜师》教后反思新编

时间:2021-04-04 18:06:19 六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莫泊桑拜师》教后反思新编

  《莫泊桑拜师》教后反思1

  《莫泊桑拜师》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了悉心指导的事。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扣该篇文章题目引导学生进行了阅读预测与质疑,从课题开始尝试着引导学生作阅读探究。

《莫泊桑拜师》教后反思新编

  一、抓住课题进行阅读预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

  课堂上,学生由题目中的五个字,推测出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文章的重点是什么,文章的结构是什么等等。学生的这些阅读预测,不是无根据的猜测,它是学生在相关的“背景知识”基础上的感性推断。开课之始给学生这样一个阅读预测的机会,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一下子便被调动起来。

  二、抓住课题进行阅读质疑,可以指引学生的阅读探究方向

  疑问是思维之始,也是学生阅读探究之始。学生对课题进行了一番阅读预测之后,即产生了阅读探究的浓厚兴趣。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扣题质疑,学生从刚才感性的阅读预测之中一下子就进入了理性的思维之中,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指明了方向。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交流问题,使阅读探究的问题既来自学生之中,又能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这样的阅读探究才能给学生真正的收获。

  《莫泊桑拜师》教后反思2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目标、任务、价值都是在师生交流碰撞的过程中生成和实现的。让学生的阅读探究活动始终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断循环往复的对话中递进。从带着问题走近文本,浅层次阅读感悟到走进文本,品词析句、个性化阅读感悟;从互动交流交互式阅读到以声传情,立体化阅读。每一个过程都是学生思维飞跃和心灵升华的过程。

  在这节课教学设计中,我最满意的就是第二次福楼拜对莫泊桑的指点,设计给了学生充分和文本、伙伴、教师对话的时间。我先引导学生自由地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看看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有8个问句。我接着说道:“是啊!这么多的问句到底福楼拜想告诉莫泊桑什么呢?下面,请同学再默读认真思考思考。”这一次是学生充分和文本对话,进行阅读思考,在全班交流中,知道了福楼拜要告诉莫泊桑有很多可写的,并且要仔细观察。师生交流到这里,按说这个环节可以结束了,可是我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进行了追问:福楼拜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引起莫泊桑内心什么想法呢?引导学生再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一个同学读福楼拜的每一个问句,另一个同学在他读的每一个问句后面说说莫泊桑是怎么想的?这一发问把问题引申到了体会文本内涵——体会福楼拜的发问用意和莫泊桑的勤奋好学,真可谓有画龙点睛之妙。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议论开来。生和生充分地交流后,我说到:“刚才老师仔细倾听了你们的交流,我发现大家都能联系福楼拜的话,走入莫泊桑的内心世界!现在和你们一起合作地把这段读好,你们读福楼拜的问句,在你们读的每一个问句后面我来补白莫泊桑的内心想法。”这是师生融洽和谐的交流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更是学生走进福楼拜这位大师心灵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大师和莫泊桑的形象得以升华,一个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大师和勤奋好学莫泊桑形象仿佛就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仿佛在聆听着大师那不绝于耳的点化,从教师补白中更感受着大师充满温馨和智慧的谆谆教导,从而与大师有了一次完美的心灵对话。学生在交流对话中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深刻感受到福楼拜循循善诱和莫泊桑勤奋好学、心领神会的形象,为后面感受莫泊桑全神贯注地观察打下基础。

  《莫泊桑拜师》教后反思3

  昨天下午因为要到外校参加一个活动,所以上午的一个教后记没有来得及写,今天补上。

  《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的条理还是比较清晰的,因此我一开始让学生找找莫泊桑向福楼拜请教了几次,老师分别是怎样教他的,这些问题孩子们没有费多大功夫就解决了。

  接下来进入到我想说的重点。学生通过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已经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了,于是顺势提出课后的一道思考题:福楼拜是怎样的老师?莫泊桑是怎样的学生?

  一开始举手的人非常的少,我耐心等待,结果等来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课堂讨论。

  导火索是张钰钥的发言。她用她那一贯的不紧不慢的语速说:“我觉得莫泊桑是一个有天赋的学生。”这个发言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大家都会围绕“勤奋好学”来说,我说:“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张钰钥接下来的发言更出乎我的意料:“你们看,当他第二次请教的'时候,那时候还一无所获,福楼拜只是接连提出了9个问题,到第三次请教的时候他就有了很大进步,这说明他在写作上很有天赋。”

  一石激起千层浪,她的发现是独特的,说明他认真阅读和思考了,不过反对的意见马上就来了。

  许高尚就说:“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如果他的确很有天赋,那他应该第一次请教之后就全会了,为什么还要有后面的第二次请教?”

  “我认为张钰钥说得有道理。因为书上说他从小就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他从小就喜爱 写作,可以看出他有天赋。”有人支持张钰钥。

  “可是他从小写的那些作品,书上说是很平常,没有特色的呀。”又一个反对的声音。

  争辩越来越激烈。

  这时我开始发言了。“其实,对于一个有成就的人来说,勤奋与天赋往往是分不开的。爱迪生有一个名言,是关于天才的,你们记得吗?”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对。莫泊桑的成功从书上看,的确有他的天赋,这点是很重要的,我支持张钰钥的观点,她看书很会思考,有的人即使经过老师的多次指导都不一定能有所进步,所以不要小看这三次请教啊。”

  “不过。”我话锋一转,“光有天赋也是不行的,他的虚心请教与努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大家看看,三次请教以后,莫泊桑是怎样做的?”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对,勤奋、仔细、用心,再加上他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