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19课《夹竹桃》教后反思
《夹竹桃》教后反思一
《夹竹桃》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我由夹竹桃插图开始,由此导入课文的第二小节,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紧接着讲读第四自然段,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强调双重否定句的作用。顺带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体会到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映衬作用,并适当地安排写话练习。最后介绍作者,强调作者和夹竹桃一样具有共同的优点:韧性。
在教学环节完成后,我觉得这节课有这样一些问题:1、两个双重否定句我处理得并不好,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而是急于让他们用双重否定词来造句,结果学生说得并不理想,可见,学生对句子理解得并不深入。2、第四小节的朗读还不到位,本来设计的穿插朗读在上课时变成一般的朗读,效果打了折扣。3、首尾呼应只是一带而过,应讲清楚《夹竹桃》的首尾呼应属于什么类型,并举例进行巩固。4、“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是不同概念,学生说了借物抒情,老师应进行纠正,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借夹竹桃表明自己的志向:要做一个有韧性品质的人,这篇文章不是借物抒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节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挖掘教材的重要性,期待下次能更好。
《夹竹桃》教后反思二
《夹竹桃》是著名作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本课教学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力求通过“朗读体会、揣摩比较、对比练笔”等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感受文章语言之美,领悟作者表达之妙,努力实现从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转身。在课堂中探索师生间的协商合作,以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珍视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透过这节课,简要的谈一谈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1、重视预习。预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学习习惯,应该强化他们的语文自学能力。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明确的预习要求,学生往往满足于读读课文,从而使预习流于形式,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并且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课文前的准备,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文的感悟深度都将大打折扣,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个人觉得高年级的预习,除了要求疏通课文,自学生字词外,学生还应对课文内容作初步的感悟批注和提出疑问。当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预习必须有检查、反馈、评价的环节,把预习工作落到实处。注重课前预习,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
2、重视写字。在日常教学中,高年级写字教学已不再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写字教学与评价被忽视,要求不严,学生写字兴趣不浓,造成习惯不够好,写字质量明显下降。《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明确指出:“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再次强调了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认真仔细,规范整洁,仍是高年级语文课堂常抓不懈的内容。
3、重视“语用”。即从原来以学习课文思想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综合“读懂”与“读不懂”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取舍教学内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着力教“怎么写”,追求言意兼得。另外,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绝不是指课文内容,二是从课文中提取出来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如:理解词意的方法,品词析句的能力,修辞手法、特殊句式的学习运用,领悟写作方法等等。《夹竹桃》一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以上的理念。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纵观整堂课的教学,对于六年级学生发言不再积极的年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启发、鼓励还不够,没有做到“面向全体”。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真正静下心来研读课文,真正实实在在走进课堂,真正以一个批判者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反思,才会发现有许多精彩之处还在等着我们挖掘,才会发现还有很多遗憾留着我们在将来的课堂中去弥补。
《夹竹桃》教后反思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反思这堂课,我有得有失。“得”有四点:
1.围绕一条主线,探究三个版块,感悟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我在设计教学时,注重了从整体入手,首先出示作者开篇直抒胸臆的句子“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以此为主线,引发学生产生质疑:为什么不名贵、也不最艳丽的夹竹桃对作者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接着,指导学生分别从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韧性可贵、引起作者奇妙幻想”三个版块,感悟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从而使得教学脉络清晰,中心突显。
2.抓住细节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体味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对夹竹桃韧性的描写和赞美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抓住“韧性”这个中心词,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句子体会夹竹桃的几个品格特点,从而丰富学生对“韧性”这一特点的理解。抓住“悄悄地”“一声不响”体会夹竹桃的默默无闻、谦虚的品质,“一朵…又开出一朵,一嘟噜……又开出一嘟噜”体会到夹竹桃常开不败的韧性。解读 “无日不”“无不”双重否定的强调作用,感受夹竹桃花期之长。通过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读重点词句,使学生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之可贵。
3.环节设计巧妙,不是按照课文内容逐节讲下去,而是先从重点之一的“韧性”入手,在学生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之后再回过去讲前面一节次要的内容。对于次要内容我并没有多讲,只是通过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知内容,最后得出结论:这一节用了一百多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只字未提夹竹桃,但却不能省略,因为这样才能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这样一来,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的印象非常深刻。
4.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染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月光下的夹竹桃,笔触细致入微,尤其是“我幻想……我幻想……我幻想……”的排比句式,把夹竹桃引发“我”的幻想写得生动有致,引人遐想不已。在学完了作者看到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景象后,我启发学生:“这样的夜晚,朦朦胧胧,这样的花香,浓浓烈烈,‘我’完全陶醉在这样的意境中了,‘我’还会后哪些幻想呢?你是否也产生了很多幻想?”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于是,我先让学生欣赏几幅日光下的夹竹桃和月光下植物的影子的图片,再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仿写“叶影参差、花影迷离,香气袭人,我幻想它是 ,它居然就是 。 。”学生交流,有幻想成一只只小手在招手的,有幻想成美丽的海底珊瑚的。是啊,孩子就是张开着想象翅膀的天使。
“失”的方面主要是: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朗读指导。本节课的朗读机会虽然很多,但是指导是不到位的,学生的朗读在课堂上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并没有真正从内心去感受夹竹桃的韧性,然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没有真正沉浸到“爱花”这种氛围中,想来觉得很遗憾。课文中某些细节的把握不太准确。作者写院子里其他花的五彩缤纷,除了能衬托夹竹桃的花期长、生命力强,还能与夹竹桃的默默无闻形成对照,这一点也没有提。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变“死教案”为“活教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