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案例评析
【问题提出】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引领学生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而促进读与写的结合呢?既然《课标》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该营造一种怎样的课堂氛围呢?以往的阅读教学课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让学生在相关段落中画出重点句子,然后感悟品读,如何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突破重难点呢?
【案例描述】
(片段一:“拍摄”放风筝“照片”片段教学)
生:我会定格在这一瞬间,读第9自然段。
师评价:这是一段流动的视频,你定格的那个画面是什么?
生:画面是刘老师抓线绳。
师:抓住刘老师抓线绳的那一瞬间,取个名字。
生:童心未泯。
师: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
生1:从人物性格和心态来取名。
师:就这张照片,还有不一样的名字吗?
生2:微笑。
师:此时此刻,刘老师抓住的`是什么?
生:线拐。
师:这线拐是怎么丢的?
生:故意丢的。
师:他干什么呀?
生3:挑战自己、挑战生活。
师:抓住关键词——挑战,非常好的照片名字。(掌声)
师小结:给照片取名字其实和写作文一样,题好文一半。这么好的名字一下子透过画面,直达人物内心,这时刘老师在挑战自己呀。他挑战自己时候会说些什么?
生4:虽然是残疾人,但我和普通人一样。
师:你给照片取什么名字?
生4:身残志坚。
师:还有别的名字吗?……他在追什么?
生5:追赶快乐。
师:他还在追什么?
生6:追赶生活。
师:还有呢?
生:追赶自己的梦想。
师:那么,这张照片是不是可以取名为追赶呢?(板书:追)
(片段二:升华情感、读写结合片段)
1、师小结写法:作者不但对刘老师作了生动细致的正面描写,给我们留下印象深刻的画面;还不忘事事加入自己的感受来侧面烘托,更让我们感受到这样一位老师,虽有着不完美的身体,却有着完美的人格!难怪,时空已穿越30年,他的学生却仍对他满怀眷恋。
(引读倒数第二段)让我们一齐来读读作者此时的心声——
2、是啊,奔走,跳跃,旋转,刘老师一个又一个生活细节已深深定格在作者的眼里、心中,所以作者在文末深情呼唤——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这省略号又省略了怎样的内心独白呢(出示,播放音乐)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思念您
生1::思念您上课时对我们的微笑。
生2:思念您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生3:思念您放飞风筝的笑脸:。
生4:思念您上课给我们写的板书。
……
3、小练笔:假如你是文中的作者,此刻针对你拍的这张照片,写一段感受。
【案例分析】
一、抓住文章特点,训练学生感悟。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从字里行间品读感悟的能力,所以感知刘老师的形象,提炼刘老师的性格,对于他们来说并非难事。但根据以往经验,学生的感悟往往浅尝辄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引领学生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而促进读与写的结合,在我看来是学习这一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焕发课堂活力,深化知识迁移。
在我看来,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
那么,选择一种怎样的训练方式呢?在磨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灵感——为刘老师拍照,并为照片起一个诗意别致的名字。让课堂在我深情投入、激情四射的引导召唤下,激发学生深入感悟,创新设计的兴趣,将课文的现有文字读成动态画面,浓缩为“咔嚓”的一瞬间,这既是挑战,也是展示!
果然,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发现,深化知识的迁移练习,交流讨论时的提示,依托文本的“旁逸斜出”等,都展示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课堂氛围灵动而和谐,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刘老师的形象,课文别致的写作手法,都在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