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亮点与思考

时间:2024-03-26 11:45:38 海洁 六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亮点与思考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亮点与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亮点与思考

  我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喜欢古诗。对古诗的教学,我从来不喜欢就诗讲诗,把理解诗意作为最终、最大的教学目标。我喜欢让学生意会古诗,以文字为桥,穿越千年的时空,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重现古人的生活场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全诗洋溢着诗人看到祖国重新获得统一后的满腔喜悦,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虽然提前做了准备,但我相信,预设永远没有生成精彩。果然,在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们思维火花的撞击,让课堂闪现出以下几个亮点。

  ● 亮点之一

  对“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有的老师会仅仅抓住重点词“妻子”,理解词义进而疏通句意,如此,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只会留下一句枯燥的话:妻子和儿子没有一丝忧愁。想象力丰富些的学生,脑海中也许会多出几个干巴巴的笑容。而我,绝不会在这里止步。在我的眼中,这文字的背后还有更美的风景,这句话蕴含着一个丰富的场景。这里有一扇门,一扇走进古诗的门,一扇走近作者的门。走进这扇门,诗中那在纸上流淌的喜悦之情才会流进学生的心中,学生才会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师: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夫人和孩子们高兴的样子吗?

  生:夫人高兴地大喊:“我们马上可以回家乡了。”孩子们说:“妈妈,妈妈,我们再也不用受苦了。”

  师:唐代可没有“妈妈”这个词呀。

  生:应该叫“母亲啊”“娘啊”。

  生:……(畅所欲言)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们当时的神态?

  生:喜笑颜开、眉开眼笑、手舞足蹈……

  ● 亮点之二

  古诗不仅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还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我们引领孩子们学习古诗,更要引领孩子们透过这传承千载的文字,触摸远去的历史岁月,重温褪色的古老时光。这样,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古诗才不是一张薄纸,而是一幅缓缓展开的古老画卷。这,才是开放的语文教学。

  上课之初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背景的介绍,我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们,在某年某月某人做了某事,而是把诗人杜甫放在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让学生看到诗人怎样地随历史事件浮沉,家庭怎样随历史事件颠沛流离。这样,诗歌才不是一张

  白纸,历史更好地赋予了学生情感暴发的能量。又如对“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的处理,学生理解了“漫卷”的意思是“胡乱卷起”还远远不够,我要把历史小常识与诗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让历史小常识为诗歌情感体验服务,让诗歌情感体验渗透历史小常识。

  师:诗人为什么要胡乱卷起诗书?

  生:他急着回家乡,收拾东西很快,要马上打点行装回家去。

  师:看来,诗人的心情是很急切的。那么,放学时,你收拾书包也是把书卷着放进去吗?

  生:因为那时的书不是书,是竹简,所以得卷起来。(不少学生随生附和)

  师:汉代蔡伦就发明了造纸术,怎么到了唐代人们还用竹简呢?(生笑而无语)

  师:唐代没有装订成册的书,文字都分页写在纸上,要收拾书籍,就要把它卷得整整齐齐。诗人这是却把诗书胡乱一卷,你说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太高兴了,太急切了。

  ● 亮点之三

  备课时,我发现教学参考书上关于诗句的解释很有意思:连到一起就像一首诗歌,押韵上口,节奏鲜明,但第五句不押ang的韵,读着有些拗口。虽然我很不喜欢也不赞同死板按照教参理解诗意,但这个有趣的发现让我不忍舍弃,这个诗意学生一定喜欢,第五句改押韵还可以让学生各显其能。学生很聪明,他们做到了。在他们的手中,古诗变成了现代诗歌,还有什么比品味自己的劳动果实更快乐的事呢?于是,一首有趣的现代诗歌从他们口中飞出:

  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胡乱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原句)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改后)大晴天里畅饮美酒,放声歌唱。

  趁着春光的陪伴,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亮点与思考】相关文章:

杜甫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02-2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赏析02-2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01-1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扩写)07-0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鉴赏07-2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精选18篇)04-0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精选40篇)04-2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记叙文12-20

《闻官军收河南北》古诗鉴赏08-04

小学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4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