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爱之链》评课稿
《爱之链》评课稿之一
今天有幸聆听了薛法根老师的《爱之链》一课,被薛老师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丰富的人文底蕴感染了,尤其是他重在探究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好好学习。特级教师的课,倒底不一样:大气、创新!以问题入手,让学生快乐阅读。
一、精导渲染,问在开头
薛老师没有用很华丽的词藻、很激情的话语、奇幻的课件来导入《爱之链》的学习,开篇直说:这篇外国小说很感人。在轻读小说后,薛特抛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哪些乔伊不知道你知道?哪些老妇人不知道你知道?哪些女店主不知道你知道?哪些三个人都不知道你知道?”这个非常睿智而独到的问题,让学生在理想文路的同时,理清了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弄清题目中“链”的来由,这是文中思路的一条线索。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问题真有趣。学生就愿意去读书。
薛老师的导入给我一个新的启示:导入要导得精,导得妙,导得学生乐读书。
二、妙问促悦,问在精处
一篇文章,总有它最精妙的地方,尤其是像《爱之链》这样的小小说。在导入之问后,薛特顺其自然就带领学生读到了小说最有魅力之处,课文最后一段。如果说整篇文章是个谜语的话,那么谜面就是三个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而谜底就是文章最后一小节。文本中的一切谜都在女店主口中的“乔依”下迎刃而解。于是,薛特乘机追问:“如果结尾是‘亲爱的,汤姆’,会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路大开,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说:“如果是汤姆,就不能体现是‘爱之链’了。”有的说:“结尾如果是汤姆,这篇小说就没有那么有魅力了。”……暗自赞叹学生智慧之时,我又顺手翻看文章,课后练习3有一个问题: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哦,我明白了薛老师对结尾问题设计的妙处,学生的答案分明在诠释课题的内涵啊。可这一问题,却比文后的问题多了一点趣味。
一问一启示,我又一次受到名家的洗礼:为了达到同一个目标,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然而,效果是不同的。一种是就事论事,为目标而设问;一种在解决目标的同时,更多了一些探讨的趣味性。一种是教教材,为文本而生;一种更多了一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
三、细处品悦,问在深处
薛老师的课堂是环环紧扣的,一个问题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悄然而至:写人物要注意情节,打动人的是细节。读读文章1—8小节,哪些细节感动了你,使你感到温暖,用笔划一划。
在教学中,薛老师对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点到即止,他找出课文最值得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薛老师还及时地小结:读书就要细心,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就会有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解读词句,你的感受会更深刻。这样的指导方法,不仅教会了学生怎样去读小说,也在细细地渗透写作教学。这让我理解到语文课上不仅要让孩子学会课文内涵,也要让孩子掌握各种文法的基本技能。
《爱之链》评课稿之二
今天的三节课我认为都比较的成功,无论是准备,还是设计以及教师课堂的调控,都能体现出三位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各具千秋、各有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设计的巧妙
周老师能通过预习检查,并且听写能概括课文内容的重点词语,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上,非常的自然妥帖。而冯老师运用自然的过度,通过精巧的板书,有效的调控,把学生带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吴老师能通过生动的画面,以小云雀和云雀妈妈到过哪些地方为线索,加强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使课文内容条理显得更为清晰,学生也能顺着条理深入的`理解课文。
2、以读促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这三节课教师分别采取了不同读形式的读,把读的形式落实的特别到位,尤其在读的层次上,体现的非常明确,由初读感知到细读的理解乃至品读的升华,可以说是真正的做到了大语文中的以读为主,以读带讲,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使文本的情感目标更为明确。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当然我对今天的三节课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周老师的在课堂气氛的调节上略有不够,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也可能是学生还沉寂在假期的气氛中吧。
冯老师放手不够:在课堂上教师虽然能抓住具体的词语引导学生品析,但在幻灯片中出现课文中重点的句子和段落有些过多,有些喧宾夺主,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可以直接抓重点的、难理解的句子去理解,其余可以让学生自己理解,因为我们教的毕竟是高段的学生,该放手的还是要放手。
吴老师虽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但是伴随读所产生的问题过于琐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再者拓展练习应和学生的身边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政府花大力气绿化、美化做得很好,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如何去做,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效果会更佳。
《爱之链》评课稿之三
课文《爱之链》是一首爱的赞歌,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里的充满爱的故事。作者字里行间称颂着人间的友爱互助——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热情的手。
周老师的这节课在设计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文短教,围绕爱的链条,探讨主要环节。
首先,“你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让学生进入爱的珠链上感人的一幕幕。
接着,带领学生交流文章中的动人画面:
1、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是怎样的?(以读代讲)
2、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还有哪些段落的描写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此处绝不惜时,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
3、引读6、7自然段,即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打开钱包时的一段对话。(此处不费时,直接点明——不容质疑)
4、学习“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一段时,学生读文后完成填空:
来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于是
这样设计,精简省时,又能启发学生前后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为理解“爱之链”作了铺垫。
5、引读女店主进房间后对乔依说的话。(能读懂的不作繁琐分析,一读而过)
6、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从内容回到文题,帮助学生体会中心。)
整节课的设计,直奔中心和重点,“省时高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的思考——在挖掘人文内涵的同时,怎样更多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诣统一?
听课时,脑子里零星闪过几处地方的处理,不知可否:
l“你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这时让学生叙述乔依修车、妇人帮助店主的情节,可有感情地朗读原文,也可鼓励他们[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 ]灵活地将自己的语言,加上课文中的词句来表达。)
l——“乔依,你与老妇人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这样做?”
——“乔依,你目前不需要钱?难道这笔钱你不能接受?”
(进行这样的“人物采访”能促使学生前后联系,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个人看法相联系,深入体会乔依的为人。)
l“想象一下,你就是不求回报的乔依,你就是那位受助的老妇人,将要分别,你们会说些什么?
(创编对话,让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语言。)
l进一步探究:仅仅由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之间的相互关爱就能形成这条爱之链吗?
(以《因为爱》这首歌为背景音乐,展现同学们常见的,熟识的表现“人间真爱”的一幅幅画面,继而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耳闻目睹”。)
小结提升:世上许许多多的“乔依”,串起了爱之链……
l创编关于爱的格言
(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感受创编格言,是真正的“情感内化”。)
我想,我们只要用法得当,在兼顾工具性的时候,不会淡化人文的,融合得好,会让爱更深,让链更长的。
没有完美的课堂,我们的目标是无限的接近完美。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名师教学《爱之链》评课稿】相关文章:
《爱之链》一文评课稿汇总06-12
《爱之链》名师课堂教学实录03-30
爱之链09-26
《爱之链》优质教学设计05-26
爱之链作文01-27
小学语文《爱之链》教学反思09-01
《爱之链》教学片断及分析03-30
《爱之链》教学案例分析04-06
读《爱之链》有感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