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最后的姿势》评课稿

时间:2021-08-10 19:36:32 六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最后的姿势》评课稿3篇

  《最后的姿势》评课稿1

  我有幸聆听了六年级陈老师执教的《最后的姿势》一课,陈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过程流畅,环节是环环相扣,听后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下面本人就从她的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来说说。

  一、 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陈老师这节课设计的理念上可以看出她已意识到老师已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她一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当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的说,能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烘托写法,什么是铺垫,什么是爱与责任,也知道了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如导入后让学生自己去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画一画语句,读语句,写感受。她注重合作学习,自学之后又和同桌互相说说。她注重探究学习,如找第五节中描写动作的词(拉、撑、护)找到之后,陈老师又问这几个动词用得怎么样?学生都说好,但她没停止,她又继续问,好在哪里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肯定在琢磨这好在哪里,你看这些既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二、 能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陈老师通过一段激情话语的导入,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就想去读一读这个故事,走近谭千秋老师身边,然后采用了自学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去读、找、说,学生兴趣盎然。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在交流中,陈老师也是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拨和指导都非常到位。如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地震的语句,学生找到了第四、第五、第七的语句,陈老师又让学生说说你读出了什么?学生立刻想到了说明环境险恶,陈老师话锋一转,那描写环境与谭老师有关系吗?你是怎么想的?调起学生想参与的愿望,然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谭老师的伟大之处:恪尽职守、无私大爱。然后通过抓住三个人物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三个人的话语,说体会,有感情朗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再到此时此刻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最后让学生去搜集抗震救灾中的英勇事迹,由课内走向课外,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陈老师的二、三、四模式运用得非常好,真正地让孩子们以我口说我心,让他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最后的.姿势》评课稿2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上第二单元新编入的课文。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

  这节课,张老师使用中心突破法,紧扣中心句(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中的“爱与责任”来展开教学。学习课文时,张老师只有一个大问题:这是一位怎样的谭老师?教学4~7小节时,她先让学生从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语言、动作来感悟人物形象,采用方法是抓住关键词语,尤其是通过“拉、撑、护”这三个动词在读中感悟人物形象的高大;接着让学生找出地震来临时环境描写的句子,通过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谭老师精神的伟大,进而渗透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让学生们明白了侧面描写更能烘托人物形象。教学8~10小节时,也是采用了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通过不同的三种人物的语言朗读、想象来感悟谭老师可贵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强调了侧面描写的作用和意义。课文学到此,张老师在补充了谭千秋的一段资料后顺势解决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姿势”这一问题,可能是前面张老师教的比较扎实,故这一问题的解决时比较顺利完美的。另外现在提倡语文课内应有5分钟的作业时间,张老师又设计了一道课内作业,把写作方法与补充习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再一次对侧面描写有了一个巩固。可以说听完课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语文的工具性比较厚实。

  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1、张老师教学4~7小节让学生从正面感悟人物形象时,虽抓住了关键词语,但是还不够深,比如“撑”这个词。“撑”这个词折射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如何让学生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呢,这时张老师就可以让全班学生做一做“撑”与“放”的动作,比较“撑”与“放”的不同,通过亲自体验这一“撑”,让学生来感受正是谭老师的一“撑”,可以提出一个小问题:谭老师撑住了什么?撑起的又是什么?这样就能很好地使学生体会到谭老师临危不惧的精神。

  《最后的姿势》评课稿3

  按照学校的安排部署,我承担了对张老师执教的《最后的姿势》的评课任务。

  首先,我在听课之前解读了教材。《最后的姿势》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在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思考很多:

  一、《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篇幅长;课文场面很震撼,地震时情形危急;谭老师的人格魅力更是熠熠生辉。张老师大胆尝试,长文短教,紧紧围绕“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组织教学,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

  二、整节课的设计,教路清晰流畅,学法指导(勾画、批注、读中想象)润物无声

  1.情境创设到位,奠定了课堂的感情基调。

  课前的真心话大冒险让学生说出真实的反应及选择。面对危险时,我们必然会做出选择,这时的选择也许不理性,也许不高尚,但都是本心的体现。看似不经意的游戏为学生理解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做了情感铺垫。而后播放地震视频,将学生带入到了震撼、恐怖的地震氛围中去,已深深触动了学生的神经。这比老师任何语言都具有表现力。

  2.品词析句有板有眼,真切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中,张老师悉心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进行圈点批注。抓环境描写,抓侧面烘托,引导学生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人格,深刻领悟“最后的姿势”对“爱与责任”的生动诠释。

  3.读写结合,大量阅读,落实“语文主题学习”。

  紧紧承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再次感受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接着又进行拓展阅读《懒爸爸》《顶碗少年》,领会侧面描写的写法。最后落实读写结合——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位熟悉的人。

  三、对“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点思考

  1.语文主题学习落实“一课一得”,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思想内容(写了什么),一是表达方法(怎么写的)。但我们更侧重于思想内容,轻视了表达方法。

  2.拓展内容的选择处理。拓展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拓展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一课一得”的训练点;拓展内容的选择,应与课文内容从思想内容上有内在的关联,这样便于融会贯通。

【《最后的姿势》评课稿】相关文章:

最后的姿势作文素材04-15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04-23

学《最后的姿势》有感02-13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01-21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03-02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11-09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09-30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11-04

谁有最后的姿势课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