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一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课文既要表现姥姥精湛的剪纸技巧,又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新课文,像这样的新教材,怎么教?
毛成老师献出了她的智慧。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课文大意,梳理作者思路,同时扫除生字词障碍。为了避免“零碎”,整体把握教材,本课采用的是词语引路,块状解读的方案。这个构思很好,巧妙地将学习词语和理清作者思路结合起来了。
初读课文之后,我就出示了两组词语:
左边一组:啧啧赞叹、刷刷刷刷、悦耳至极、清清爽爽;
右边一组: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
让词语做桥梁,将文章的内容有情有致地串联在一起了。学习第一组词时我问:
(1) “刷刷”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老师把它们放在了一起,课文中指什么发出的声音?剪刀剪纸时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你听过吗?感觉怎样?(轻快,短促,好听,有节奏)
(2)这种“刷刷刷刷”的声音在作者心目中真是——悦耳至极, “悦”,竖心旁,跟“心”有关。这美妙的声音让人听来觉得无比得愉悦、快乐。
(3)这种“刷刷刷刷”的是声音在作者听来还是——清清爽爽的。清清爽爽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师:“爽”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点击课件,呈现“爽”的三种解释:① 明朗、清亮;② 率直、痛快;③ 舒服。)你认为清清爽爽的“爽”应该选择哪一种?为什么?第一种。
(4)师:这种“刷刷刷刷”的声音还引来了乡亲们的——啧啧赞叹,“啧啧”一词是从口语中而来。谁也来模仿一下?
看,抓住声音“刷刷刷刷”,姥姥剪纸的精湛技艺一下子就由虚空变得直观起来。而模仿啧啧赞叹声又能让学生从理性的理解直接转化成感性的品味。课堂上抓住这些词一路学来,学生口到心到,学得轻松愉快。
学右边这一组词语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这四个词的品析品出姥姥不但剪纸技艺精湛,而且勤劳能干,同时还感受姥姥与“我”的浓郁的祖孙情。
我让学生认读这些词: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
从“择菜” “薅草”中感受姥姥的勤劳能干。再由此引导学生知道课文中还写到了姥姥干的哪些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淘米、喂猪……)让学生知道后边的两个词语其实是姥姥的两幅剪纸作品,一幅叫—— “喜鹊登枝”;还有一幅叫—— “牛驮小兔”。品词读文,感受姥姥与“我”的浓郁的祖孙情。这样删繁从简地学习,学生形兴致很高,效果很好。
通过“选择这两组词语当中的一个或几个,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围绕着剪纸,作者回忆了他和姥姥的哪些往事?你看到了哪几个镜头?请大家先准备一下,自己在心里想一想。”的要求很自然就过渡到块状理解课文上来了。
把长长的一篇课文读成了几个镜头和一串声音,这本应该很容易就把课文内容读懂,但是由于自己没有把握好具体细节,课堂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真遗憾。由此也深深地感到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后要认真地钻研教材。虚心的向青年教师学习。做到无愧于教师的职业,不误人子弟。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二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在作者的记忆里,姥姥的剪纸声“清清爽爽”:没有什么功利,只是生命的享受。作者每一忆及,便心境豁达,梦境澄明,“有声有色”的生活于是启航。我的教学也以“有声有色”为突破口,扣住“神”和“栓”两字,引领学生走进姥姥的剪纸,走进姥姥。
课题虽然是以剪纸为中心,但是这篇文章不是介绍剪纸,是写人的。当然,剪纸在文中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剪纸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整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饱满。我觉得孩子们读这样的文章,孩子们可以读出“人”,悟出“情”,并能学会欣赏语言文字的表达上的妙处。
利用贬义词,来表达褒义,这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由于课文太长,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把他舍弃了,在第一课时中就渗透了。象征的手法运用,是本文突出的表达方式,比如老牛象征敦厚的姥姥,剪纸象征姥姥对我的浓浓亲情。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捕捉到了,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作为教师总想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训练。因而时间的控制就尤为重要,一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祥,哪些环节有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前松后紧,一进入创设的情景就忘记了时间,对学生的收放还不够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三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导入新课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剪纸图片,让他们初步感受“剪纸之美”。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文中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熟能生巧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富有教学机智,注重课堂的生成性,这点很重要。本来板书“神”是在教学完1-3自然段后请学生概括,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在读相应的句子时就把这个字读好了,我就相机板书。
对“拴”的处理,我认为也较为到位。结合当时是“密云多雨的盛夏”的危险和作者的活动,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出课文中的“拴”,与学生进行热烈地讨论“课文中用什么拴住了什么”,经过追问明白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的身体,更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为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作好辅垫。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最后当我让学生写写并读读作者的梦境时,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文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03-10
《姥姥的剪纸》语文教学反思01-16
姥姥的剪纸语文教学反思01-21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通用10篇)03-26
《姥姥的剪纸》课后反思汇编06-28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11-04
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教学课件08-16
苏教版六上《12、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