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比尔博姆《送行》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尔博姆《送行》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比尔博姆《送行》说课稿 1
研读教材,找寻初三阅读教学与中考阅读考查的结点
《送行》是一篇散文,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真情的渴望,可挖掘的育人因素很多,但如今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初三年级时间紧、任务重,我想,我们不能和以往那样停留在对文本的精细解读上,应设法把中考阅读考查的知识点糅合进来,边“磨刀”边试着“砍柴”,方知“磨刀”的功夫是否到家。
这个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是“疑为学之始”,意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而《送行》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正是承载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教学任务的鲜活文本。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首先要与单元教学的总目标联系起来,把设疑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细读教材,点点疑问聚心头。本应情真意切的送行怎么写成了尴尬的滑稽场面?为什么这样的送行是一场滑稽戏?……稍加归纳,发现这些疑问其实就是有关主题、结构、情节、语言、标题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仔细一想,现在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不也就是围绕这些点去设题的么?
每年中考,总有不少学生惊呼曾经读过原文,但看其成绩似乎也没有沾什么光,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当初读到那篇美文时,他们浅尝辄止,并没有学会设疑。掩卷而思,觉得何不借助这篇文章,借助这个单元培养学生自我质疑、释疑的东风,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时文、美文呢!何况新课标就要求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找到了这一结点,如何设计这节课,似乎就豁然开朗了。
接下来,我又研究了一下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打算分两个版块进行,先通过“‘勒罗的车站送行’是真情吗?”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接着再以“我们阅读时文、美文时可从哪些角度质疑”的问题,串起这一节课的后一部分内容,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探究中解决这一问题并结合中考真题进行课堂演练。
通过这两个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会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这篇课文计划用两课时,第一课时解读文本、掌握方法,第二课时提供“亲情”美文,进行针对性训练。
这篇课文我拟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思想。
2、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作品。
3、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趣事。
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作品。
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对比激疑,导入新课。
我的导课是这样设计的:由朱自清《背影》中父子分别时感人至深,但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笔下的送行却是一种职业,那样的送行是真诚的吗?
【这样导入的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可谓“疑为学之始”,然后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
二、定向设疑,走进文本。
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我先引领学生从标题、结构、主旨等方面定向设疑,第一个角度——
【聚焦文题】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备受中考命题者的关注,我研究过的40多套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有20几篇阅读直接或间接从标题来拟题。其实注重对文章标题的分析,也是一种提高阅读效率的良好方法。
我引导学生围绕“标题”多思考几个为什么?紧扣这篇课文的标题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 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
2.文中写的.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问题,只要学生深入文本,仔细阅读,能较为快速的解决,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
由于学生整体了解了文章大意,我迅速带领他们从第二个角度设疑,那就是从结构设疑,或是从情节设疑——
【聚焦结构(情节)】
中考试题中,对结构的考查一般是考查“为什么这样安排结构”“某个情节能否去掉”“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提出疑问,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文章前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后一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
(这一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探究出结构中两部分的铺垫关系,以及这种铺垫产生的好处。)
理解了内容,把握了结构,扣住了重点,那理解文章的主旨应该水到渠成,我接着指导学生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来设疑——
【聚焦主旨】
《送行》一文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直接给出了两个疑问让他们思考:
1.勒罗车站送行时,其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2.这篇课文的主旨,至少有四种理解:
(1)旨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2)旨在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人生哲理,假戏可以真做,真戏可以假做。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真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假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价值。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
(4)旨在通过侧面描写勒罗从“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要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就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以上四种理解,你赞成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以上四种理解,有没有共同点?(人与人的沟通,需要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探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突出教学重点,力求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以上三个方面的质疑,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定向质疑,其实学生阅读文本后还有很多疑问,应该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在其展示后,帮他们归纳出所提问题的角度。因此我设置了下一个环节,那就是——
三、自由质疑,以“渔”捕“鱼”。
我在学生亮疑后借助大屏幕告诉学生质疑的常见角度——
标题、结构、情节、主旨、人物形象、语言、开头、结尾等
然后让学生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有些题目则由学生课后解决。
在此基础上,老师归纳——
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学会从标题、结构、情节、主旨、人物形象、语言、开头、结尾等角度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把2011、2012年中考语文考查的记叙文拿出来,《做客》《向泥土敬礼》,(两篇文章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认真阅读),这时让学生结合刚才的角度分组质疑,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要向泥土敬礼?
“做客”有什么含义?以“做客”为题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活动,再次明确多角度质疑对阅读美文、时文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多角度深层理解时文、美文,这不仅为备战中考服务,也能提高他们阅读感悟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是一篇含有喜剧成分的散文,文中真正送别朋友的人尴尬、局促不安,而扮演的送行者却真情流露;其实有时候人们有真情却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而无话可说,而这是一个渴望理解与沟通的社会,必要的时候,我们得学会去表达感情,学习去流露真情。
在你中考的征程中,这样的美文还有很多很多,你阅读时不妨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多角度质疑,或许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试试吧!
布置作业:
1.课后再读课文,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譬如语言方面、写作方面……)并请进行深入探究。
2.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生活中现象的看法。
某日,镇上的一个丧主为老人出殡。本来这位霍姓老汉只有两个女儿、女婿,没有儿子,而在送葬队伍的前面,却出现了儿子、孙子披重孝、打幡、端盆的角色。经村人指点得知,儿子、孙子及队伍中七八人,都是雇的哭丧公司人扮的。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不仅在于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百态,能“国事、家事、天下事”多多关心,做新时代富有个性的中学生。
比尔博姆《送行》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比尔博姆》这一课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这是一篇幽默散文,它描写了作者送别友人的两种不同感受,以及在车站遇到勒罗从事专职送行的表演,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了现实生活人们对真情实感的渴望。
九年级语文下册在阅读方面每单元为学生学会读书提出一个标,第三单元的总目标就是:疑为学之始。而这一课正是为承载这一教学任务所精心设计的鲜活文本。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基于此,我设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用意,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趣事,学习文章的铺垫手法,能说出作者运用这种手法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
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中的.作者思想,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在阅读中发现质疑。
(3)情感价值观
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并从中汲取生活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本文的主题,体会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2)学习文章的铺垫手法,能说出作者运用这种手法的妙处
二、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设疑法进行教学,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探疑质疑,双双互动,在一个个疑问的产生,探究,解决中,推进教与学,从而觉悟,提高。(因为本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明朝陈献章也说:“前辈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者悟觉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此法于阅读之重要。)
三、说教学程序
1、对比激疑,导入新课
我的导课是这样设计的:大家能否回忆起朱自清《背影》中父子分别时的感人场面,父亲为给儿子买桔子,肥胖的身体艰难地爬上爬下,作者眼中的泪簌簌落下,这种送别场面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然而课文却把送行写成十分尴尬的滑稽场面,这样写真实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送行》。(通过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
2、促读入境,整体感知。
让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迅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明确结构两部分。(学生在以前已养成学习每课前,大体熟悉内容的习惯,同时上一单元,学生已训练了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的能力,这样安排,又为下面探求文旨和结构打下基础)
3、定向设疑,探求主旨。
学生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后,我顺势提出,那么作者想通过这些内容告诉我们什么呢?
a让学生思考回答课后一题,体会勒罗的为人和他受雇佣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b让学生思考回答课后第二题,探究勒罗成功说明的问题。(这样设计,使学生从细微处体味感受文中思想感情倾向。)
c思考回答课后第四题,在辨别比较中谈出自己对思想感情的把握。(这样设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探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突出教学重点,力求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4、再次设疑,探求结构
在完成主题探讨之后,我引导学生转入对文章结构的思考,同时设计下列问题: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这样设计,使学生探究出结构中两部分的铺垫关系,以及这种铺垫产生的好处,突出另一个教学重点)
5、引导学生自由质疑
让学生从主题和结构两方面发现探究解决新问题,给学生以思维的自由和空间。
6、回应导课解疑,小结本课。
让学生回答导课中的设疑,完成本节课的小结。(从内容思想结构方面)
7、作业布置
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的流露吗?谈谈你的看法,说说理由。
四、说板书设计
我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
铺垫人间需要真情
勒罗送行活动中“演出”的精彩
(设计意图:既体现文中的内容,主题,也显示结构中两部分的关系,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比尔博姆《送行》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意。
2、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通过两种送行场面的对比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深刻思考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画面导入,激发兴趣】
自古多情伤离别,然而送别也是不尽相同的。
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送别的画面。
1、第一幅画面:
当太子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种悲壮的送别。
2、第二幅画面:
当一对有情人“君向潇湘我向秦”时,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一种充满哀伤的送别。
3、第三幅画面:
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路口为好友送别时,没有眼泪,只有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一种充满豪情的送别。
这就是中国文人笔下的送行。虽然送行的对象不同,离情不同,但都十分感人。今天,让我们走进英国著名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让我们看看在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国度,他们的送行如何?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九课《送行》。
二、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ppt投影字词积累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ppt展示问题:
1、全文围绕题目,主要写了哪两种送行?
2、这两种送行在送行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3、你从两种不同的送行中体会到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四)
四、阅读品味。
请同学们快速从文章中找到集中描写两个送行场面特点的语段。圈画出文中最能体现两种送行特点的'词语,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突出这两个场面特点的?(板书归纳)
明确:借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我们送别友人的尴尬与滑稽,以及勒罗送别陌生小姐的热情与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要想成功就必须注意细节,而本文的作者也正是抓住了细节描写才把两个场面描写的如此成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成功运用细节描写。
五、把握主旨。
职业送行人勒罗送别陌生的美国小姐,显得情真意切,他的表现恰与我们送别朋友的尴尬局促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调侃生活中的囧事,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职业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从而巧妙表现文章主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六、援疑质理。
觥筹交错间我们看到了真情,悬想倾诉间我们听到了真情;强颜欢笑、故意做作、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笨拙可笑亦是朋友间友情的体现。
朋友渴望真情,“我”拥有真情,可是送行的场面却如此尴尬,因为我不能像勒罗那样用多种方式来表达情感。而勒罗是在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美国小姐送行,是为了工作需要才来送的,那么勒落在送行中有没有真情呢?
1、勒罗送行美国小姐的过程中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勒罗的真情送行,为什么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人们虚以应付式的送行?
七、情感驿站。
一次送行,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真实情感的渴望。其实,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真情。
播放视频《火车站送行》,体会短片中男女主人公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八、拓展延伸,课堂演练
阅读《送行》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崇高的父爱,离别的不舍)。并将其改写成《送行》的片段。要求:300字左右,用第一人称写,注意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要着重刻画父亲的形象,表现父爱的伟大。
送行
父亲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目视着即将远行的儿子/书/钥匙/行李袋
父亲没有洗泪为我饯行/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送了一程/又一程
车启动了/父亲吐出了两句话/注意身体/与人和气
车走了/父亲依旧立着/凝视道路/默默无言
九、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这篇散文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而勒罗受雇表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传达了人与人交流渴望真情实感的愿望。
【比尔博姆《送行》说课稿】相关文章:
送行07-08
送行的作文02-23
给同事送行的诗句10-21
比尔·盖茨名言02-13
送行的祝福语10-21
送行祝福语02-29
姆妈05-25
比尔盖茨的名言02-12
比尔盖茨名言02-05
给同事送行的祝福语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