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上《捕蛇者说》教学案例与评析

时间:2021-08-06 18:13:51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九上《捕蛇者说》教学案例与评析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江苏版初三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当司马时写的一篇文言文,文中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

苏教版九上《捕蛇者说》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中学生不大喜欢甚至厌恶学习文言文,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离我们的时代久远,语言大多简约、精练,学生读起来觉得拗口,难以理解;二是教法单调,许多教师教读文言文,重内容分析、轻方法点拨,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以及结构的分析无所不讲,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文言知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不得要领;三是背诵内容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还认为背诵文言文无多大用处。许多老师都在苦苦探寻着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奇招”。

  我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尝试了一种“零提问”的导读教学方式,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教学高招”,而是踏踏实实将自己摆在学习引导者的地位,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展、增强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为核心,力求为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请看《捕蛇者说》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自主提问,共同研讨

  师:大家才读了短短几遍,就能把书读得这么好,真是不简单。同学们,我们需要美妙的朗读,也需要用心地思考。现在,我想请大家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自己提问题,一会儿自由交流,让老师倾听你们的声音、分享你们的收获!

  (学生研读,有时提笔圈点批注,教师等待五分钟)

  生:“说”是什么意思?

  师:“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生:“吾祖死于是”、“苛政猛于虎也”、“余将告于莅事者”、“积于今六十岁矣”这四个“于”怎么解释?

  师: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比”,第三个“于”是介词“向”,第四个“于”是介词“到”。

  生:那么,捕蛇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

  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生1:蛇的毒性之大,至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与乡邻们相比却又是大“幸”了,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幸”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生2:捕蛇者的“幸”与乡邻的“不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际上就是“役”之幸与“赋”之不幸的对比,从而突出“赋税的沉重,人民生活的痛苦”。

  生3:捕蛇者是怎样形容这种现象的呢?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作者自己又是怎样评价的?那么,作者对这种现象抱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明确)

  师:其实不管是蒋氏,还是乡邻,他们都是不幸的。他们只是在沉重赋税的压迫下,生活方式不同而已。作者这样来写,充分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这篇“说”通过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

  [自我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实,教师的问题未必就是学生的问题,且每课必问只能造成学生的被动应答和亦步亦趋。本片断中,教师的“零提问”导读策略没有束缚、没有限制、没有捆绑,学生则放开了手脚,大胆地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师生共同研讨后,这些问题一一得到解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片断二]激发兴趣,挑战课文

  师:同学们的读书感受真是丰富多彩!但是,老师相信好戏一定还在后头。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用挑剔的眼光去挑战课文,一会儿开始。

  (学生开始“搜索”文本,三分钟后,再次交流)

  生:这篇文章是真实的吗?如果是那为什么不告诉我们捕蛇者的真实姓名,而以蒋氏代替?

  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后总结归纳)根据课文的时代和文章看本文不应该是虚构的。蒋氏不用真名的原因可能有四点:1.古代劳动人民文化水平较低,没取正式的名字,柳宗元只好以蒋氏代替;2.此文发表后,作者怕“观人风者得焉”,一怒之下而殃及蒋氏,不用真名是对蒋氏采取的保护措施;3.避讳,有可能蒋氏的名字和某些权贵相同,为避讳作者只好以蒋氏代替;4.应蒋氏的`要求,请柳宗元不写出其真名。

  生:从《捕蛇者说》的插图上看,那个躬着腰、蓬头垢面的蒋氏年龄应该在五、六十岁左右,可文中说“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证明他们在那个地方三代已经住了60年,蒋氏的爷爷、父亲都死于捕蛇,他才干了12年,怎么推算蒋氏都应该正值青壮年呀!

  师:你真是太棒了!老师在备课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已经向毕业班全体语文教师请教过,但他们都没有给我一个圆满的答案,为此我已致信此书的主编洪宗礼老师,相信他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现在我只能解释为年轻的蒋氏显得如此衰老,是因为他过早地被生活压弯了腰,就像中年闰土红活圆实的手却变成了松树皮。

  生:我认为“号呼而转徙”的“徙”不能按书下注释解释为“迁移”,因为“迁移”辞典解释为“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而此文老百姓为苛政所逼背井离乡,应该解释为“逃荒”更合适。

  师:有一定道理,大家可以进一步讨论!

  [自我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学生性格较为叛逆,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辨别能力,因此,我放开话题,让学生挑战课文,以激发他们研读文言文的兴趣。说实话,学生有几个问题我备课时没准备,让我措手不及,但因为我积极引导学生在教材的“头”上“动土”,沉闷的课堂被激活了,学生悄悄融入语文学习的“轨道”之中。确实,课堂“动”起来了,教学也就“美”起来了!

  [片断三]主题拓展,联系生活

  生1: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我真为蒋氏生活在那个年代感到悲哀,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还是一个盛世,老百姓生活仍然如此艰难,可想而知其它朝代老百姓是怎么过的日子。

  生2:是呀!我父母种田一不缴税,二不缴费,也不交公粮,每亩地国家还补贴10元钱呢!

  生3:我还享受了国家的“两免一补”,爸爸再也不用为我的学费发愁了。昨天,班主任还让我提前领取了住读生的生活补贴费100元。

  生4:我妈妈暑假得阑尾炎开刀花了1000元,通过农村医疗保险报销了550元。

  ……

  师:同学们,的确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学会感恩,才会使我们饮水思源。其实,你们的努力就是回赠给国家、社会最好的礼物,

  [自我评析]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则教学片断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将一千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现今的环境作对比,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捕蛇者说》这篇文言文与学生们拉近了距离。有了学习兴趣后,生涩的文字不再是学习的障碍,学生在语文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其感恩的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

  在以往的文言文学习中,教师总是习惯于一开始就把“精心”设计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据此展开思考、刻意求答,这一做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面对生涩的文言文更加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而这一节课,我一改往日的教法,尝试以“零提问”的导读策略进行教学,在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前提下,放手让他们自己提问,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引导他们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并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能够思维激发、灵性涌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到底怎么教?展开“零提问”这种“此时无招胜有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得到兴趣与快乐,这只是我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探索与小小成果,在此作为引玉之砖,以求教于大家的指点。

【九上《捕蛇者说》教学案例与评析】相关文章:

《捕蛇者说》赏析02-26

捕蛇者说赏析08-17

柳宗元捕蛇者说03-13

捕蛇者说阅读练习04-23

《捕蛇者说》翻译及赏析02-28

《捕蛇者说》优质教案04-03

柳宗元《捕蛇者说》教案精选06-02

《捕蛇者说》译文及赏析03-29

捕蛇者说译文及注释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