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三上册《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例

时间:2021-04-07 11:58:48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初三上册《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苏教版初三上册《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例

  语文新课标所强调的灵活、合作、实践、创新等新要求,在传统教育思想里都可以找到渊源。但有的老师总是穿新鞋,走老路。其实新鞋的诞生是对旧鞋的发展,而这个发展离不开人主动的智慧。与之对应的,从“老路”到“新路”也是一种发展,也需要人们付出主动的智慧。在教学《多收了三五斗》这一课时,我就灵活地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方式,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学思路

  在教学《多收了三五斗》时,我抓住“多”字下功夫,设计如下:

  1、引导发现“多”字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本文所摄制的“缩影”里给人鲜明印象的是一个极不和谐的“多”字,比如农民粮食产量的多与所承受的税收的多矛盾,众多矛盾的多,为我们揭示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请摘读你能有所发现的段落,再提炼出矛盾的“多”。(注意不能遗漏结尾的故事之“多”)租债多、剥削多、压迫多、洋货多、失望多、节支多、发泄多、悲剧多

  2、通过合作角色朗读悟“多”,感受丰收以后的民情。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提醒模拟读好“探究练习”题二中的对话。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失望多;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哀求多;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愤恨多。

  3、自由摘读讨论“多”字,探究造成伤农的根本原因。我们发现并赏析了这么多的“多”字,你能用几句话概括小说的主题吗?

  4、运用“众多”的比喻,深化感悟。你能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这些伤农的众多因素吗?请以大胆的发人深省的比喻升华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充分赏识学生的各种比喻。教师可作补充深化,如:国民党当局似永州之毒蛇,帝国主义似吸血之贪虫,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似狼狈。

  三、以“多”的要求旧曲新弹,实现迁移。

  [情景] 先播放江苏兴化合成国家级粮食储备库粮食交易的图片新闻,后完成说写训练-------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请根据你的现实经历(见闻)描述你所见到的景象,注意仍以《多收了三五斗》为题,而且努力在“多”字上做文章,如米行变化多,农民变化多(收入多、喜悦多、感激多、回报国家多),并且融入自己对农民的感情。

  [活动] 写作(不少于200字)、交流、评价。

  三、依据“反刍”原理,留下“多”的韵味作业

  1、小说有“多处”景物描写(如水面、阳光等),仔细研读课文,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作品对“众多”农民的称呼有什么特点?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多读”并比较:《春蚕》、《观刈麦》、《大豆摇玲曲》。

  教学反思:

  从这个教学设计看,它植根于小说传统教学“三要素”的模式,但又摆脱了枯燥刻板的保守模式,内容与形式都焕然一新,特别是切口别出心裁:一个“多”字成为本课的“经线”,衍生出几乎囊括传统教学目标的教学点;一个“多”字又成为本课的“圆心”,绘就出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圆-------构成诸多相对封闭的纬线,如对分层级的多种阅读方法与曾梯度的认知、感悟、欣赏等思维活动的设计,可谓一目了然。这个“多”字开了花,使人在似曾相识的愉悦中得到创新的享受。回顾这个教学设计的孕育,其实也没有什么深邃甚至神秘的渊源,它萌芽于我在晋城听课时的灵感-------在那几节课中我似乎觉得“多”字是师生口中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我就寻思:“多”字能成为本文课堂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口吗?经过几番斟酌,这个教学设计诞生了,并且在课堂实施中取得了令人喜出望外的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鞋其实是充实发展了的“复合鞋”(既有遗传又有变异),新路其实是拓展延伸了的“复合路”,只要我们抱持变革的积极热情,保持探究的敏锐眼光,就一定能步入“穿新鞋走新路”的时代佳境。

【初三上册《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初三上册《绿》优秀教学案例05-16

幼儿园中班教案案例[数学] 水果丰收了11-23

苏教版初三上册《一双手》教学案例05-16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实录(苏教版九年级上册)06-01

苹果丰收了02-07

稻子丰收了10-29

桔子丰收了02-22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案例05-06

多味的初三作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