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琵琶行》导学案

时间:2021-08-06 18:23:41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琵琶行》导学案精选两篇

  《琵琶行》导学案1

  学习目标

《琵琶行》导学案精选两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了解本文音乐描写的作用;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屡迁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2.文体常识

  “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

  “行”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没有严格的区别。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很多。“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都较自由。

  二、基础演练

  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意

  贾﹙ ﹚人 转﹙ ﹚轴﹙ ﹚拨﹙ )弦﹙ ﹚ 掩抑﹙ ﹚ 拢﹙ ﹚捻﹙ ﹚抹﹙ ﹚挑﹙ ﹚ 荻﹙ ﹚花 呕﹙ ﹚哑﹙ ﹚嘲﹙ ﹚哳﹙ ﹚ 裂帛﹙ ﹚ 教坊﹙ ) 谪﹙ ﹚居 幽咽﹙ ﹚东船西舫﹙ ﹚ 钿﹙ ﹚头银篦 铮铮﹙ ﹚然

  2.解释带点字

  快﹙ ﹚弹数曲 因﹙ ﹚为﹙ ﹚长句 歌﹙ ﹚以赠之 凡﹙ ﹚六百一十六言﹙ ﹚命﹙ ﹚曰《琵琶行》 低眉信手﹙ ﹚ 颜色﹙ ﹚故﹙ ﹚ 沦落﹙ ﹚ 却﹙ ﹚坐促弦 琵琶语﹙ ﹚ 耳暂﹙ ﹚明

  三、小组研讨

  1.给每小节写上段意

  2.找出并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及心境,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刻含义。

  3.找出第二节中表现琵琶女动作神情的词句,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琵琶女的心情。

  4.找出第二段中具体描写音乐的句子,分层次。并分析这段音乐描写的特点。

  5.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指出它们的作用。

  6.背诵全诗,并出10道默写题给别人做。

  四、课后拓展

  课外背诵白居易的名篇至少5首。

  《琵琶行》导学案2

  (第一课时)

  课标点击

  1、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自主探究

  学习方案设计

  学习策划一 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学习策划二 赏析序文和前两个语段,学习音乐描写的方法。

  积累整合

  一、给加粗字注音

  浦口 (  )人( )花() 霓( ) 六( )

  二、填写下列写月的名句

  1、醉不成欢惨将别, 。

  2、东船西舫悄无言, 。

  3、 ,往往取酒还独倾。

  4、来去江口守空船, 。

  三、一词多义

  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命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为因为长句( )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

  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四、古今异义

  因为  古义

  今义

  老大  古义

  今义

  向前 古义

  今义

  五、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

  遂命酒( )

  商人重利轻离别()

  理解感悟

  1、把序文与诗中对应的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 )段,内容( )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  )段,内容( )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 ( ) 段,内容( )

  2、前两段有两处侧面烘托的笔法,分别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

  品味鉴赏

  1、鉴赏第二段的音乐描写部分,指出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作者是如何使抽象的音乐变的具体可感的。

  2、赏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

  3、谈谈你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理解?

  4、你怎么理解“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自我诊断

  基础测评

  1、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B、白居易是中唐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白居易诗歌的双璧是《琵琶行》和《卖炭翁》。

  D、放在文章开头的叫序,放在结尾的叫跋。

  2、下列句中划线的“寻”字,与例句中的“寻”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寻声暗问弹者谁

  A、闻之,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

  B、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C、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

  D、三年将寻师焉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雨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1、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琴声,后八句写作者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效果。

  B此诗摹写琴声,用比喻或通感,使诉诸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

  C此诗在绘声的同时,还十分注意绘情绘志;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勇士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等等。

  D此诗五言和七言交错运用,以与琴声的柔和激昂相协调,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2、《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语句“小弦切切如私语”与本诗哪一句描写的意境、意思相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与本诗哪一句的意境、意思相近?

  3、赏析“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两句诗的意境

  参考答案

  积累整合

  一、 pén gǔ dí nícháng yāo

  二、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春江花朝秋月夜绕船月明江水寒

  三、 言:话,名词

  字,名词

  说,动词

  命:叫,吩咐,命令,动词

  取名,动词

  为:写,作,动词

  弹奏,动词

  替,给,介词

  暂:短暂,副词

  顿时,忽然,副词

  泣:哭泣,动词

  眼泪,名词

  四、因为  古义 :因此作

  今义 :表原因,连词

  向前  古义:刚才

  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义:年龄大

  今义: 兄弟排序第一

  五、夜,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在夜里

  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

  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理解感悟

  1、一 月夜闻琵琶

  二,三 邀女弹琵琶,倡女诉身世

  四 自述迁谪意

  2、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乐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品味鉴赏

  1、 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清脆圆润---------婉转流畅---------低沉冷涩---------激越雄壮(高潮)----------戛然而止。多用比喻,例如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别写大弦和小弦,第二乐段以“莺语”作比,第三乐段以“冰泉冷涩”作比,第四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仍用比喻,第五乐段“如裂帛”也是比喻。

  2、这两句诗是写景,叙述的是江东送客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是黯淡的,最终指向是诗歌的意境,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

  3、 用听觉、视觉来描写琵琶曲终了后寂静的氛围、秋水冷月的景象,烘托了琵琶女妙绝入神的奏技.。,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从侧面衬托了乐曲的撼人心魄,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4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此时人物的悲伤心情达到极点,烘托了琵琶女妙绝入神的奏技.和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自我诊断——

  基础测评

  1、C 2、B

  拓展提高

  1、D

  2、 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3、“浮云”两句写道:天朗气请,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他们漂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却又逗人情思。这两句给人的高远阔大,婉转悠扬之境界。

  《琵琶行》导学案

  (第二课时)

  课标点击

  1、 体会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领会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2、 背诵全诗,牢记名句。

  自主探究

  学习方案设计

  学习策划一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主旨句的具体内涵。

  学习策划二 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迫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积累整合

  1、给划线的字注音。

  蛤蟆陵( )呕哑( )头( )然( ) 红( )

  2、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别有幽愁暗恨生,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座中泣下谁最多, 。

  理解感悟

  1、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本文的主旨句是 。

  作者与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

  品味鉴赏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我诊断

  基础测评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凡六百一十六言(  )②年长色衰()③使快弹数曲(  )④曲罢悯然( )⑤秋月春风等闲度()⑥ 弦弦掩抑声声思(   )⑦却坐促弦弦转急(   )⑧今夜闻君琵琶语(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接洽 莽撞 奉陪 挤身

  B、社稷 皈依 冒然 睿智

  C、诓骗 荒诞 赈灾 渎职

  D、雕琢 熨帖 市刽 端详

  3、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拿过名家的文章就背,就模仿套用,难免落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B、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C、作为邀请外国俱乐部来访的始作俑者,该公司担心客队不能尽遣主力上阵。

  D、岳麓书院,薪尽火传的前年庭院。

  拓展提高

  一、阅读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小玉说书一段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1、下面对文中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一句是通感,通过人的感觉突出白妞声音的甜润舒畅,美妙无比的特点。

  B、“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这一句是通感,通过视觉描写白妞的唱腔轻快曲折、婉转悠扬、穿插回旋、急促多变的特点。

  C、“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句也是通感,通过视觉描写白妞稍作停顿之后忽又扬起的声音多姿多彩、变化无穷的特点。

  D、“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这一句主要写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合相和的声音,以“百鸟乱鸣”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特点。此句中的“花坞春晓”是通感,“百鸟乱鸣”是以声音写声音,属于一般的比喻。

  2、对这两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两段主要从正面描写了白妞演唱的全部过程。

  B作者主要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比喻即通感来描写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C每一处通感都创造了一种视觉形象,使读者能借此体会声音的美妙。

  D这两段文字与描写黑妞的演唱相比一详一略,主次分明。

  3、从演唱过程看,对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

  相关接链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依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1. 简要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2.试比较这首诗与<<琵琶行>>的异同。

  (提示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

  3.这首诗和课本上白居易的《琵琶行》,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积累整合

  1、 háma  ōuyā  diàn mǐn xiāo

  2、千呼万唤始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江州司马青衫湿。

  理解感悟

  1、琵琶女的技艺随着技龄的增长是不断长进的,但年轻貌美时就有富贵子弟来献宠,年老时却门庭冷落,说明年轻时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的,年老了就被社会抛弃,表现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低下,处于被玩弄、被侮辱、被迫害的地位。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①出自京城②才华出众③落泊失意

  品味鉴赏

  1、对自身遭遇的含蓄的恨,对琵琶女的同情,是一种凄凉、郁闷的思想感情。

  自我诊断

  基础测评

  1、①总共②姿色③畅快④忧郁的样子⑤随便地,轻易地⑥愁思⑦退回⑧曲,名词

  2、C3、C

  拓展提高

  1、D2、C3、B

  相关接链

  1、描写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的同情。

  2、思想内容:①相同点:都反映的是乐妓的凄惨命运,都寄予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②不同点:《夜》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代歌女的身世;《琵琶行》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表现手法:①相同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②不同点:《琵琶行》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只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绝”、“凄切”;《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是概括性的,而《夜》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2、 自圆其说即可。

【《琵琶行》导学案】相关文章: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设计08-15

成语“人琴俱亡”导学案05-21

《吆喝》导学案设计05-06

《旅鼠之谜》导学案04-02

《变脸》导学案设计04-02

《灯光》优秀导学案04-01

《组歌》优秀导学案03-30

《口技》导学案设计05-18

《山中访友》导学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