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2-11-02 08:12:02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年第12期)

  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

  C.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解析 B.偷换概念,是“希望的表现”,而非“希望本身”。

  答案 B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解析 A.说法无中生有。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解析 D.说法绝对,原文是“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答案 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答秦太虚书

  苏轼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娘。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    喻:开导

  B.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     度:估量

  C.吾事岂不既济矣乎     济:成功

  D.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     惟:希望

  解析 喻:告诉。

  答案 A

  5.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苏轼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的一项是(3分)(  )

  ①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 ②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③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④至时别作经画 ⑤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 ⑥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解析 ①写苏轼的身体状况;③设想太虚修炼后的情景;⑥写的是胡定之,与苏轼无关。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给秦太虚的一封回信,信中真切记述了自己这段时期内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给人以亲切之感。

  B.苏轼向道观借了三间房,准备到那里闭门静修四十九天,用道书方士所说的方法静心养生,并让秦太虚也注意修炼身性,关心备至。

  C.苏轼十分赏识秦太虚的才华,劝导他努力去写见识高超、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感情极深厚。

  D.在黄州时,苏轼虽然经济拮据,生活俭朴,但他并不显得消沉,而是随遇而安,他时常寄情山水,交友游乐,充满生活情趣。

  解析 “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与原文“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文意不符。

  答案 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一”“为……所”、反问语气各1分,句意通顺1分。第(2)题,“示”“胜绝”“娓娓焉来逼人”各1分。第(3)题,“廪入”“少”“私”各1分。

  答案 (1)太虚(你)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再次得到呢?

  (2)(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

  (3)(我)刚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家中)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担忧。

  参考译文

  苏轼启:五月底,我弟弟来到这里,(从他手中)得到你写给我的信,(你)慰问的情谊十分深厚。近来天气进入初寒季节,你生活得怎么样?

  我寄居在这里,大体上还过得去。但我弟弟刚到筠州,就失去了一个女儿,而我的一位老奶妈也去世了。悼念他们的心情还未消退,又得到家乡来的消息,说我的堂兄中舍(苏不欺)在九月份去世了。我身处他乡,身体衰弱有病,眼见的都是使人感到凄凉的事物,想来我的命就是如此的脆弱。

  又承蒙你告诉我,你中间有段时间得病不轻,暂且使人高兴的是你又恢复了健康。我们这些人渐渐衰老了,不能够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己的身子,应当赶快采用道书方士说的办法,加强养身方面的修炼。我被贬住在这里没有事做,稍微了解一点养生术。现已借到本州天庆观三间道堂,冬至后就住到里面去,过四十九天才会出来。假如不是被贬官、遭到放逐,我怎么能有这样的机会养炼呢?太虚(你)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再次得到呢?应该趁现在有空闲去做。做时,只要选择平时所谓简明扼要、容易做到的方法去做就行,日夜修炼,除吃饭睡觉以外,不做别的事,只要满了这期限,养身的根基就建立了。从此以后,纵然再出来处理人世间的事务,事情办完了,心情又会回到原来的闲静状态,(修炼身性的事)自然不会废止。

  (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太虚你免不了要去求官位俸禄,将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去追求,参加科举考试不一定能实现愿望。我私下替你考虑,应该多写书,像你给我看的论兵和论盗贼等几篇文章就很好,就像这样写它几十篇,那就是见识高超又切于实用的,但不必涉及当今的时政。只是你转过来写这类文章的时候,也不能停止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工作。

  刚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担忧。只好尽量节俭,每天费用不准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把它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天一亮就用画叉挑取一份,然后把叉子藏起来。未用完的钱仍然用另外的大竹筒装好贮存起来,用来招待客人。估计袋中的钱还可用一年多,到时候再另想办法了。

  我住处的对岸武昌,山水美妙到了极点。有位老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里,我过江后常常因为风涛阻隔,不能马上回家,王生能为我杀鸡煮饭,甚至几天他都不厌烦。又有一位潘生,在樊口开有酒店,可以划船直接到他店旁,虽是乡村酿的酒,自是味醇汁酽。岐亭监酒胡定之,随行带有万卷书,喜欢借给人看。黄州官署的一些官员,家家都会做吃的东西,很喜欢举行宴会。你看这些情况,我的生活难道不是已经过得去了吗!你打开信纸读到这里,我想象得出你一定笑得须髯都会抖动起来。

  年底天气十分寒冷,希望你万万自己多加保重。夜里酒喝得多了点,字写得不像样子,不要怪罪,不要怪罪!不一一说了。苏轼再拜。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 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8.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感情2分,分析3分)

  9.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艺术手法3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3)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神奇魔术

  戴玉祥

  程咬铁正在玩尖刀刺喉的魔术。

  程咬铁手提尖刀,在人群里连转三圈后,忽的将那尖刀砰的扔到地上。阳光碰到尖刀上,弹出晃眼的光芒来。

  围观的人齐喊:“真刀——”

  程咬铁也不做声,左脚一点,那尖刀便被稳稳攥在右手。

  程咬铁右手攥刀,后退几步,站定,右臂慢慢抬起,刀尖顶着喉结,微微闭上眼睛。

  围观的人,心都提到嗓子眼。空气,似乎凝结。

  突然,一声惨叫,那把刀,刀尖从后颈探出,殷红的鲜血,顺刀而流。

  众人脸色大变,想喊,却喊不出声。

  程咬铁忽的拔出尖刀,喉结处,丝毫无损。

  众人如梦初醒,齐呼:“神奇!神奇!”

  程咬铁面带微笑,不响一声。

  这天,程咬铁正在院内练功,院外哭喊声骤起。

  程咬铁跑出院子,只见日本兵凶煞煞赶着村民,迎面走来。程咬铁想跑,但没有跑。程咬铁想知道这些日本兵,赶村民做什么。

  原来,鬼子的运粮车在村南的戴家湾被八路抄了,鬼子怀疑村子里有八路,才来这阵势。

  村口,那片空旷地上。

  叫滕狼的少佐,手按军刀,咆哮:“八路的,交出来!”

  没有人回答。

  “不交的,”少佐抽出军刀,“统统的,死啦死啦。”

  还是没有人回答。

  少佐抬起军靴,咯噔跨前一步,左手拽过刘老爷爷,右手举起军刀……

  村民们闭上眼睛。

  一声断喝:“住手!”

  程咬铁跳到少佐面前。

  “放了他!”程咬铁手指少佐,“我知道八路在哪里。”

  “你的,知道?”少佐放开刘老爷爷,跨到程咬铁面前,“你的,良民大大的。”少佐脸挂狰狞。

  村民们睥睨的目光,喷着忿怒。

  “你的,快说!”少佐急了,“不说,统统的,死啦死啦。”少佐手握军刀,泛着绿光的眼睛,扫视着村民。突然,少佐抓过王家的小孙子,刀刃划着他的脸。惊惧的惨嚎声,令人心悸。

  “住手!”程咬铁手指人群中的一位青年,声若蚊蝇,“就是他——”

  那青年被拉了出来。

  事后,村民的吐沫淹了程咬铁。程咬铁再玩魔术,也都不去看了。

  这天,程咬铁正玩魔术,滕狼少佐走过来。

  “你的,魔术大大的好。”滕狼少佐泛着绿光的眼睛,直视着程咬铁,“你的,以后军营的耍。”

  之后,村子里就没人见到程咬铁了。村民们见了面,就说,程咬铁这个大汉奸死了,报应。只是那个青年八路,死得太惨了。但也有人说,程咬铁没死。

  程咬铁的确没死。

  程咬铁在鬼子军营里,玩魔术。玩着玩着,便玩出些名堂来。那些日本兵,没事就绕着程咬铁转。就连滕狼少佐,也喜欢上了。

  一天,日军淮河战区机关长来少佐的军营,少佐讨好机关长,让程咬铁耍一出魔术。

  程咬铁欣然答应。

  程咬铁这次玩的是一种叫“推心置肺”的魔术。魔术开始后,程咬铁叫了二个日本兵过来,让二人分别躺在二只木箱里,罩上红布。程咬铁高挽衣袖,双手合拢,在人前连连走过三遭后,步到左边的木箱前,双手霍的插下去,旋即捧出一只血淋淋的人心来。

  机关长腾的拔出枪。滕狼少佐也站了起来。

  程咬铁捧着血淋淋的人心,小声说道:“人命关天,千万不可弄出声响。”说后,将人心放进右边的木箱,再抬出手时,手里已提一叶人肺。

  唏嘘声一片。

  程咬铁将人肺放入左边木箱。

  “下面,”程咬铁脸矮浅笑,“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程咬铁揭开红布,二个日本兵从箱子里爬了出来。

  有人跑过去,看那箱子,内里没有异样,更不见一点血迹。问那二个士兵,回答,好像睡了一觉。

  神奇!神奇!

  机关长更是觉得刺激。

  程咬铁趁机激道:“各位长官,我看机关长兴致很高,有请机关长与滕狼少佐‘推心置肺’,好不好?”

  众士兵齐呼:“大大的好!”

  机关长有些犹豫,但见士兵们情绪高涨,不好拒绝,便与滕狼少佐走上台来。

  程序照旧。

  所不同的,是程咬铁又拿了一块大红布,罩在二箱的红布之上。快结束的时候,程咬铁掀起大红布一角,神秘而认真地说:“人命关天,五分钟内,不可掀布。”说后,程咬铁钻了进去。

  五分钟过去了。

  十分钟过去了。

  忽有人觉出不妙来,跑过去,揭掉红布:机关长,还有滕狼少佐,皆已毙命。

  机关长的心被挖,滕狼少佐的肺被掏。

  程咬铁不见了。

  此时,程咬铁正蹲在一座新坟前,泪流满面。坟里躺着的,就是在滕狼少佐面前,被他指认的那个八路。

  只是,村里没有人知道那个八路,就是他的儿子。

  (选自《天津文学》2013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滕狼少佐拽过刘老爷爷,举起军刀,后又用刀刃划一个小孩的脸,这样写渲染了紧张气氛,凸显出程咬铁大义凛然的形象。

  B.小说反复描写围观的村民们和日本兵看程咬铁玩魔术时的紧张、惊讶、叫好等反应,从侧面表现了程咬铁表演的魔术很神奇。

  C.日军机关长和滕狼少佐觉得程咬铁表演的“推心置肺”魔术很刺激,于是上台配合程咬铁表演魔术,结果被程咬铁干掉。

  D.小说结尾交代程咬铁指认的那个八路其实是他的儿子,村民们对程咬铁的误解至此真相大白,这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同情。

  E.程咬铁身怀绝技,他的魔术既可以用来凝聚人心抗日,也可以用来杀掉穷凶极恶的敌人,这正是标题中的“神奇”的内涵。

  (2)小说开头到“神奇!神奇!”这9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程咬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民族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多答不给分。C.“日军机关长和滕狼少佐觉得程咬铁表演的‘推心置肺’魔术很刺激”不是他们上台配合表演的原因,机关长本来有些犹豫,但见士兵们情绪高涨,不好拒绝,才和滕狼少佐上台。D.“同情”错误,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主人公的称颂和敬仰。E.“他的魔术既可以用来凝聚人心抗日”的意思文中没有表现,无中生有。

  答案 (1)AB

  (2)①紧扣标题,表现程咬铁魔术的神奇;②以人们热情围观和下文人们因程咬铁指认八路不再去看他玩魔术形成对比,凸显人们的正义感和程咬铁的牺牲精神;③为下文复仇作铺垫。(每答对一点给2分。)

  (3)①侠义勇敢。看到滕狼少佐左手拽过刘老爷爷,右手举起军刀,见到少佐抓过王家的小孙子,刀刃划着他的脸,就上前断喝,让他“住手”。②舍己为人。为了不使村民们被日本鬼子杀害,他悲壮地指认儿子是八路,致使儿子被杀害。③机智沉稳。为了报仇雪恨,他先是强忍仇恨,为鬼子表演魔术,吸引他们,然后通过玩“推心置肺”魔术,激起敌人兴趣,取得敌人信任,最后借魔术杀掉了机关长和滕狼少佐,自己顺利脱身。(每答对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和分析各1分。)

  (4)①同仇敌忾。面对日寇的威胁,村民们没有说出八路;对自称知道八路下落的程咬铁投去睥睨的、喷吐着愤怒的目光,村民们骂为鬼子指认八路的程咬铁是大汉奸,都不再看他玩魔术。其实程咬铁也是对侵略者怀着深仇大恨。②不怕牺牲。程咬铁忍痛献出儿子,儿子毅然赴死,他们表现了大义凛然的气概。③血债血偿。儿子被日寇所杀,程咬铁寻找机会巧妙复仇,表现了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刚烈精神。(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答对三点给8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大同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革命军》的小册子,作者为年仅十八岁的青年邹容,书前并有章太炎作序。由于此书宣扬反清思想,向来鼓吹反清革命的《苏报》特地刊文介绍,并获得广大回响。然而对清政府来说,此举不啻叛国行为,于是派员前往逮捕邹、章二人。

  据章太炎于坐牢期满出狱、东渡日本后所撰的《邹容传》记述,当时他正在整理学社事务,且“志在流血”,所以不肯离去,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原本已从后门逃跑,躲在一英国传教士住所,但听说章太炎被捕下狱,立刻到衙门自首。

  后来,这对忘年之交以平民的身份与清政府在上海租界法庭当庭对质,痛斥朝廷的腐败。虽然清政府想以“毁谤朝廷”“大逆不道”“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们凌迟处死,但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与租界当局的干预下,只得分别判处邹、章二人两年及三年徒刑。审讯结束后,章太炎与邹容被送回牢房,不想沿路观者如堵,章太炎见状,即高声吟道:“风吹枷锁满城香,都市争看员外郎。”回到牢里,他还与邹容互吟诗相赠。不久,邹容因无法适应狱中恶劣的环境而病逝,章太炎则刑满出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宝座后,曾聘章为总统府高等顾问。章太炎看出袁有称帝野心,拟效方孝孺故事,执丧杖,穿麻衣,痛哭于国门,以哀共和之将亡,为同人所劝阻。然而“章疯子”的名声,由此传开。

  章太炎就是这样喜欢特立独行,当听到有人说他是“疯子”和“神经病”时,他非但不以为忤,还赞成对方的说法,自认是神经病,且希望他的同志、朋友,都能带点神经病。他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时,曾有过一段演讲:“大几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能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神经病。近来传说某某有神经病,某某也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

  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龙泉寺时,因愤怒而绝食以示抗议。由于正逢隆冬,滴水成冰,绝食两天后,他又冷又饥,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门人朱逖先、吴承仕、钱玄同等闻讯,纷纷跑去劝他进食,但从早到晚,不管大家怎么劝说,章太炎都摇头不理会。

  就在无计可施时,吴承仕突然灵光一闪,问:“您比祢衡如何?”章太炎两眼一瞪,哼声道:“祢正平(祢衡)怎么比得上我?”吴承仕于是告诉他,刘表欲杀祢衡,但自己不想背罪名,所以将祢衡送到黄祖那里,让他下手当恶人;如今袁世凯比刘表更厉害,因为他不需利用黄祖那样的人,就可让先生(指章太炎)自己把自己杀了。龙泉寺软禁中的章太炎一听,赶紧从床上翻身坐起,斥道:“这是什么话!”众门人见状趁机苦劝,并拿出荷包蛋等章太炎爱吃的食物,终于让他恢复了饮食。

  胡适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最早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书籍。书出来后,胡适特地送一本给章太炎,并在封面里写上“太炎先生指谬”,署名“胡适敬赠”。其中“太炎”和“胡适”二词右边都加条黑线,表示是“人名”。然而,章太炎不懂新式标点符号的应用,所以看到自己名字旁的黑线,即骂说:“何物胡适!敢在我名上胡抹乱画!”继而发现“胡适”两字旁边也画一黑线,这才笑说:“他名字边也有线。就彼此抵消了。”

  章太炎晚年居住上海时,离家五十公尺之外,既找不到路回来,偏偏他又记不得自家地址,只能沿途问人,其问法是:“我家在哪里?”被问到的人,常当他是疯子。某次,他从南京返回上海,由于家人记错班次,没接到他,他只好雇一辆马车,并告诉车夫说:“到我家里。”车夫无法,只好在街上穷兜,转了半天才被家人寻获。此外,章太炎也不会用钱,只知一张钞票可用一次。所以他叫佣人买烟一包,给五元大洋;儿子想买大衣,他给五元大洋;后来要在苏州盖房子,他也只拨了五元大洋。

  (选自《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有改动)

  注 ①民国成立后,章太炎自日本返国,担任孙中山的总统府枢密顾问。宋教仁遇刺后,因参与讨袁活动而被袁世凯禁锢。1924年脱离国民党,并在苏州设立“章氏国学讲习会”,从此以讲习为业。“九一八事变”后,积极赞助抗日运动。后病逝于苏州。(《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

  ②在《革命军》中,邹容开宗明义的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今天》)

  ③《革命军》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孙中山赞誉它“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能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的作品。当时《苏报》主笔章士钊著文说:《革命军》“诚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也”。可见其宣传鼓动力量之巨大。(《历史上的今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苏报案”中,章太炎因为志在流血,所以才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到衙门自首,是因为听说章太炎已被捕入狱。

  B.章太炎在审讯结束后回牢房的路上,见围观的群众很多,于是高声吟诵诗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唤醒民众反清的意识。

  C.章太炎对别人称自己为神经病非但不以为忤,还自认就是神经病,是因为他认为只有特立独行的人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成就大学问、大事业。

  D.章太炎性格开通,并不固执己见。听到劝说有理便停止绝食,看到书中胡适的名字旁也有黑线便怒气平息,就体现了这一点。

  E.邹容在他的《革命军》中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得到了包括章太炎在内的许多革命志士的积极响应。

  (2)本文是章太炎先生的传记,但文章开头为什么却写了邹容之事?请结合全部材料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作品中章太炎的哪些革命行为可能让人们觉得他是“神经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章太炎听说别人称他为神经病时,他并不以为忤,并自认是神经病。请你结合对“神经病”内涵的分析,谈谈你对章太炎的这种态度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A.“志在流血”前有“且”字,表明原因并非一个;B.“唤醒民众意识”无依据;D.“看到胡适的名字旁也有黑线便怒气平息”与“性格开通”和“不固执己见”没有关系。

  答案 (1)C(3分)E(2分)A(1分)

  (2)①有助于了解章太炎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

  ②章太炎因为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而受连累,这就自然简捷地引出了主人公。

  ③展示邹容的思想倾向,有力地烘托了章太炎先生的形象。

  (3)①在苏报案中,因为事业在身,且志在流血,不仅不肯逃离,还要坐等巡捕前来捉拿。

  ②在法庭上受审时不顾生死,而大声斥责清廷的腐败。

  ③在审讯结束回牢房的路上向沿路的围观群众高声吟诗。

  ④准备执丧杖,穿麻衣,到国门痛哭,以哀共和将亡。

  (4)①为追求进步与真理不顾个人安危的牺牲精神。

  ②面对牢狱之灾仍能表现从容的乐观精神。

  ③在艰难困苦面前要具有百折不回、孤行己意的顽强精神。

  ④能想能说“非常议论”的无畏精神。(以上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⑤我认同他的这种态度。(1分)要想成就非常之事业,当然要有非常的精神和行为,(1分)章太炎正是在别人不理解他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最终成为民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和学者。他的这种态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借鉴意义。(2分)(最后一点,有其他理解,只要不脱离这种精神,言之成理亦可。)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莫言的获奖,很难改变今天中国文学创作整体良莠不齐的现实,也缓解不了我们的文化焦虑。

  B.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泱泱大国的心脏,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C.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信手拈来古人古事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可谓化典入词的范例。

  D.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7.26亿(人民币)的高票房完美收官,赵薇坐而论道,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

  解析 A.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C.“信手拈来”的意思是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其后不能跟宾语。D.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不合语境,应为“侃侃而谈”。

  答案 B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不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余额宝”是由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这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C.俄罗斯外交部网站在3月28日公布的消息中指出,联合国大会在前一天通过的确认克里米亚公投无效的决议无效,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稳定乌克兰局势。

  D.父母对孩子监护管理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流浪乞讨的根本原因。所以,能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青少年流浪乞讨问题的重要途径。

  解析 A.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放在“《来自星星的你》”之后。B.句式杂糅,应改为“根本原因是……”或“与……有莫大关系”;另外,“一项”应放在“由”前面。D.不合逻辑,两面与一面不照应,应去掉“能否”。

  答案 C

  15.填入下列横线的几句话,正确的排序应该是(3分)(  )

  第一天到达一个小村的小旅店过夜。________。“鸡声茅店月”——这诗的意境在我的心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①月色窥窗 ②天将破晓时 ③周围死般沉静 ④醒来听到鸡鸣 ⑤似乎在致黎明的问候

  A.①⑤③②④ B.③②①④⑤

  C.③②④①⑤ D.②④③①⑤

  解析 这个题首先也要考虑符合生活的逻辑,一个从睡眠中醒来的人对外界最初的感知,应是声音,然后才是视觉的反映。当然,这一切发生的时间都是“天将破晓时”。所以它的正确的次序应为:②④③①⑤。

  答案 D

  16.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5分)

  明年起,江苏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少年儿童、残疾人、低保户、无退休金和无收入老年人等,将统一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现在的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一样实现刷卡看病。记者昨天从省和市劳动保障部门获悉,明年13个市将全面推广苏州、泰州等五个试点城市的做法,通过政府出大头、个人摊小头的费用分担方式,建立“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测算,江苏明年会有1000多万居民从中受益,将城镇全民医保又推进了一大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苏逐步实现全民医保(江苏,1分;逐步,1分;实现,1分;全民医保,2分)

  17.阅读以下语段,并依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格处分别填入恰切的文字。(6分,每句2分)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开篇之始,就是他老人家持杯望月,怅然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突出标明主角是他自己。然后,由人及月,由月而人,他的心境,全在这首词中表达出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他的神往,是他的憧憬;“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他的遐思,他的凝想;“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诗经》中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现实努力;乐府中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宿命安排;而顾城有“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云时很近”的困惑。

  请以“咫尺天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限文体;③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进一步具有思辨和分析的能力。生活中有许多实例,都是相距很近,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要紧扣“咫尺”与“天涯”之间看似很近,其实很远,而又在相互转化中的辩证关系,以及对其中所包含的哲理,能作比较清楚的分析,尤其是要在对如何处理“咫尺”与“天涯”的关系上有明确的认识和观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质量检测试题11-0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10-21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试题10-10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10-18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10-18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评估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10-1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试卷06-13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检测卷及答案03-31

2022年初三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和答案10-28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和答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