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想
教书?抑或是用书教?我想不通的文本承担的教学目的是不相同的,有时需要我们教者大胆取舍,彰显不同文本的特色,从而使学生从中习得“印象最深的一点”。因而在设计这篇文本时,我首先对文本进行研习和琢磨,然后找出一个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接着便围绕该目标集中设计教学环节,希望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二) 教材分析
该文本出自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模块“在演讲厅”专题。这是一篇演讲稿,其特殊的文体特点决定了教学这篇文本的基本方式,应该由传统的文本解读式转变为学生的活动体验式,主要应该围绕如何让学生“开口说”、如何“说”好等教学重心,使学生增强演讲的意识,熟悉甚至熟练演讲的技巧,并提高一定的演讲水平。
(三) 学习目标
1、 结合帕特里克?亨利演讲的背景及演讲词,体会演讲者的情感和情绪
2、 以文本中的经典片段为演讲材料,练习演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总结增强演讲说服力、感染力的方法,并加以适当运用
(四)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体会演讲的说服力、感染力,并付诸于自己的口语实践
2、 难点:结合当堂总结的方法,试写一个演讲词的片段
(五) 学习方法
活动体验
(六)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 教学步骤
■ 预习作业:结合文本,借助想象,替“反对派”先生们拟一篇演讲词
一、 感读题目
1、要求:自由读读题目,并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此进行简短点评。
2、点评:句式简短,铿锵有力;将自由与死相提并论,突出了自由的重要性,
二、 感知演讲内容
1、要求:浏览文本,划出相关语句,组织语言
2、明确:很多代表先生在“国家存亡”、“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
问题面前,却仍“沉湎于希望”、“不愿正视痛苦现实”,而且借口认为“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大凶猛的敌人抗衡,一直采取逃避和畏惧的态度。
3、引入背景
在民主体制下,民主投票对很多重大事情的决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票数的多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往往取决于演讲厅上的激情演讲和激烈辩论。对于是否应该发动美国独立战争这个重大问题,北美殖民政府专门召开了弗吉尼亚州议会,在这个议会上,保守派占有明显的优势,在此情况下,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取独立权利的“激进派”人物之一的帕特里克?亨利,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据说,当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一次演讲,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愤懑,点燃了这场独立战争的战火。
三、 体悟演讲者情绪,进行身临其境般演讲再现
1、 挑选典型片段
2、 说明理由:为何能强烈传达出激愤之情?/如何表达出激愤之情的?
3、 适时总结演讲词的特点
(1)增强情感表达效果方面
a、大量使用设问和反问(据统计,全文大约有27个问号)
举例:“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上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
效果:大气磅礴,咄咄逼人,容不得幻想者幻想、畏惧者畏惧,从而激起了他们的“革命斗志”。
b、使用了不少排比
举例:“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我们也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可我们的请愿受到侮辱,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
效果:字字气势非凡,句句鲜明有力,强调了形势的紧迫,表明了己方努力的无效与英国政府的残暴,极大地激起了妥协者的羞耻和愤慨之心。
c、比喻等形象性语言、反复、呼告等手法
▲演讲术中有句名言:告诉他们你想告诉他们什么,把它告诉他们,然后告诉他们你已告诉了他们什么。
(2)内容、结构方面
a、观点鲜明、语气坚定,对于要表达的意思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b、层层说理,以理服人
4、 朗读演绎
5、 评点朗读(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的处理,尤其是重音和停顿)
重音:在朗读中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叫重音。即一句话中听起来格外清晰、醒目之处,是诗眼、句子精华所在,也就是语句目的所在。
停顿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标点符号停顿。(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的某个成分,不读破句子。(3) 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其中标点符号停顿是从文句的字面就可以确定的,但是语法停顿和感情停顿是建立在对文句深入理解基础上的。
6、 将所选片段熟读成诵,尽可能脱稿在小组内演讲(将朗诵转化成演讲)
7、 小组推荐至讲台前演讲
提示:演讲者应具备的素质:自信、站姿、眼神、手势;演讲不等于朗诵;尽量脱稿,眼神与听众交流;说错词没关系等
四、 结合演讲词特点及演讲的方法,通过合理想象,再现“保守派”先生们的演讲(创作和演绎)
1、引导启发:“保守派”先生们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有哪些?(结合第3段推理) 观点:不必开战,也无力迎战
理由:(1)最近接受我们的请愿
(2)大规模的海陆军队有没可能是针对其他对手,而非我们
(3)即使有问题,也可以通过辩论和商量来解决,也或许还有其他办法,
如再请愿、抗议或哀求,不一定要用到武力
(4)即使开战了,力量也太单薄,无法抗衡
2、模拟亨利的演讲词,结合总结出的演讲词相关特点,修改预习时写的“反对派”先生们的演讲词
3、师生共同交流演绎
(八) 设计反思
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定难度。第一,学生对演讲稿的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很难把握,从而影响下面的演讲环节的推进。第二,在演讲环节,发现无法起到实质性效果,犹如隔靴搔痒、蜻蜓点水。因而,课前的设计仍不够洗练,导致课堂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明显。于是试着做出如下调整:
首先,将教学课时调整为两课时,或者课前精心设计预习环节。这是一篇英
译文,所以很多说话的方式与正规的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学生在理解上多了一层难度。此外,这篇演讲稿有很强的背景性,如果对当时当地的背景熟知不够,那么就无法体会这篇演讲词中情与理,就不可能达到演讲的效果。所以,只有让学生充分理清文章说理的脉络,才能演绎出演讲的激情!
其次,由于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学生对演讲比较陌生,因而在指导和训练中,需要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能只是空谈技巧,如增加李阳疯狂英语的演讲视频等。通过直观渲染,让学生进入演讲的状态。
此外,在对文本的准确性把握上,帕特里克?亨利的情感基调应该并非“激愤”,不是为了表示对保守派的愤怒,更多应该是持一种想要说服共同作战的`态度。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自己更深入的解析文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
《不自由,毋宁死》是美国律师帕特里克·亨利的一篇著名的演讲稿,编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中。作为一篇具体的学习材料,且是专题的第一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二:1、充分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以下记录了我在一次全校公开课上讲课、听课、说课、评课的情况。
一、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熟读全文,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二)导入后,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全文结构,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内容。
1、演讲的原因:(事关国家存亡,不能缄口不语)
2、我们应有的态度:正视痛苦现实
3、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诉诸武力,必须战斗
4、我们毫无退路:只有战争才有希望
5、我的主张:不自由,毋宁死
(三)结合文本,总结归纳这篇演讲稿的特点。
1、针对性:了解对象,有的放矢
2、逻辑性:逐层推进,后发制人
3、鼓动性:感情强烈,技巧高超
(四)以四、五段为主,从“演”(身姿、表情、眼神、手势等)和“讲”(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演讲实践指导,传达演讲技巧。
(五)模拟演讲
步骤1、学生自己放声朗读。2、全体起立,想象自己置身于演讲现场,面对妥协派,慷慨陈词。3选两名代表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赏析评点。
二、讨论评议
讲课结束,全体语文教师对这堂课展开热烈的讨论评议,归纳如下:
优点亮点: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讲练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内容,又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活动体验。2、实践活动及其针对性的指导师本节课的亮点,全体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缺点不足:1、前半节课以讲为主,内容多、容量大,有灌输的嫌疑,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演讲指导在前,演讲实践在后,虽有针对性,但学生的问题暴露不充分。
三、建议设想
在讨论评议的基础上,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思路:
思路一:不同主题对比式 以“和平”为主题,结合课文二、三段推想作者之前的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课前布置演讲片段的习作。开课后,简单进行演讲指导即请学生登台演讲,然后再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
思路二:相同主题对照式 开课时以“为自由而战”为主题自由写作,简单进行演讲指导即请学生登台演讲,然后和课文内容进行对照,体会文本强烈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思路三:先表演后辅导式 简单分析文本,让学生自由演讲,登台演示,再针对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
思路四:精选段落示范式 理解文本后,教师选某一个段落或层次进行示范演讲,之后让学生模仿揣摩演讲技巧,树立信心,深入实践。
四、反思总结
讨论交流中,我发现,同事的教学信息和灵感是巨大的教学源泉。每位参与听课评课的教师,都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 我们把目光投向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大家相互启发、共同思考、追根溯源、言无不尽,既为问题的发现而兴奋,更为提出建议和对策而兴奋。在讨论中,我们拓宽了视野,激活了思维,虽然只是一些小的思维火花的撞击,但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将由此而生。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总放不开手脚,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我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担心让学生自由总结时间不够,所以出示了提示,实际上恰恰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担心不做辅导学生演讲得不像样子,所以每句每层多精心辅导,实际上恰恰把学生的实践变成了既定框架下的表演。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转变教师观、学生观,才能打破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