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文《陈情表》教学案例

时间:2021-03-30 12:10:36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古文《陈情表》教学案例

  【课例背景】

古文《陈情表》教学案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学生埋首在象牙塔中,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不够,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不熟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忧虑。而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从学生的作文中,最能看出学生的文化素养。环顾四周,高一学生分不清司马光与司马迁;高二的学生让韩愈去跟王安石做政敌;高三的学生作文时除了李白杜甫苏轼之外再也举不出其他的例子……这都不是个别现象。当学生不以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而惭愧,而以说不上几个红透半边天的韩国歌手的名字为羞耻时,我们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岂能熟视无睹、坐视不管呢?众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无人问津,诚信、谦恭、孝顺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渐渐被人们抛弃,“美丽的汉语”正在学生的口中、笔下变得越来越苍白乏味,诸如此类现象,无不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做些什么?恰巧本学期的课文中选录了李密的《陈情表》,我于是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展开了对于古代“孝道”的讨论。

  授课时间:2007年3月

  授课地点:101多媒体教室

  授课班级:高二(9)班

  课型:组内公开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知识回顾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昨天学过的课文内容,检测一下课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指名学生解释屏幕显示的划线词语,对个别难理解的词语,联系语境启发提示)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犹蒙矜育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臣之辛苦 生当陨首

  三、由课文标题展开思考

  师:李密他这是在向谁陈情?为什么要陈情?

  生1:向当时的皇帝。皇帝想让他出来做官,可是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顾。

  生2:他不想做官,就写这篇文章来推辞。

  师:“他祖母有病要他照顾”是理由,但是,李密真的“不想做官”吗?我们读过课文,他以前做过官没有?那时他祖母就没有年老体弱,宿疾缠身吗?

  生1:做过官,我查过资料,他以前是蜀汉政权的外交人才,很受重用,他对刘禅的看法很好,想辅佐他成就一番事业。

  生2:课文中提到一句“夙婴疾病”,可以想象老人的身体总是不会太好的。

  师:看来,李密不是不想做官,而是——

  生:暂时不能去做官。

  师: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晋武帝为人又阴险多疑。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师:下面,我们看看李密“陈”的什么“情”?

  生1:他陈的是当时他的真实情况:幼年多病,父死母嫁,祖母抚养他。

  生2:而且祖母现在病得很重,离不开他。

  师:这个理由大家觉得充分吗?

  生:充分啊,事业晚一点再追求也可以,但人死了就不能复生了,你不是跟我们说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吗?

  师:说得很好,不过我们也要记住古代封建社会的另一条“真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果李密眼里只有自己和祖母,因为这个理由就不去就职,晋武帝不发火吗?他还应该陈述哪些方面的情,让晋武帝不发火又不怀疑他,同意他的请求呢?

  生:对朝廷忠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师:说得好!李密不仅陈孝情,还必须陈忠情,只有这样,才能够打动皇帝。下面,我们看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四、课文内容梳理

  1、学生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

  2、教师质疑,要求学生用文中相关内容回答,变相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师: 生:

  (1)祖母年龄多大?生活能否自理?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2)祖母由孙子侍奉,父亲何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儿媳何在?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4)可有伯伯叔叔? 既无叔伯

  (5)有无兄弟姐妹? 终鲜兄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6)其他亲戚能否帮忙?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7)家中有无能干的仆人?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8)既然李密自幼无父无母,那他如何长大?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9)祖母抚养他容易否?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师: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但作者用的是非常精炼的文字来叙说的。中间很多的内容是需要靠我们的想象去补充、去填空的。你想想那个“孤弱”而可怜的孩子,没爹没娘的,在几乎绝望了的情况下,被老祖母抚养了,就这祖孙俩,度过了多少“零丁孤苦”的岁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啊!这八个字中有多少内涵。你用想象去填补那“零丁孤苦”的细节吧!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搀扶;孩子饿了、病了,哇哇哭喊着,上哪儿去觅食寻药啊?还有旁人的冷眼,旁人的欺侮,老祖母靠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来独立支撑着?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家啊!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师:我们可以想象,当作者回忆身世,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内心涌动着的是怎样的辛酸悲凄之情。我们再把这一段齐读一遍,请大家体会李密的心情,读出那种凄苦悲凉的意境来。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3、请一位同学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诵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点评:读得流畅,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对感情的体会还不十分到位。

  师:肯定点评意见,并请同学们讨论这一段的感情

  生1:前面提到朝廷给他封的'官,从孝廉、秀才、郎中一直到洗马,可以说是步步高升,不管李密内心想不想要,但对这样的破格提拔,他都应该表示感谢的,文中也说了,“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嘛,所以我认为,这一部分应当表现他的感激之情。

  生2:后半部分就完全不同了,李密说他不想做官,惹恼了皇帝,于是又是下诏书,又是让郡县、州司上门逼迫。读这一段文字时,我觉得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连接发生的,皇帝这么苦苦相逼,李密的日子想必很不好过。

  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师:“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生:进,去入朝为官,就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坚持不肯奉诏,便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李密处于一种忠孝两难的境地。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4、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

  师:肯定学生感情的充沛饱满。

  师:第三段的感情其实也就是承接上文而来的,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生:感激。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但是,李密虽然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而暗中却置武帝于两难选择之中。大家能看出来吗?

  生:他是采用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办法。晋武帝号称“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那么李密的这种情况更是“特为尤甚”,更应当受到“矜育”。而今我要尽孝,你苦苦相逼,让我出仕,甚至不惜杀戮,使我不能尽孝,岂不与你的治国之道相违背吗?

  师: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在这里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师: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生1:祖母九十六岁了,活不了多久了。

  生2:祖母病得很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生3: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生4:先养祖母,然后再去就职。

  师:很好,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这个对比很直观,也很有说服力。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摆在眼前的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合情合理,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显示):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师:到此为止,李密的“情”算是陈完了。那么他的愿望能否实现呢?请看练习二中《古文观止》上的一段话。(显示)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帝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密的这一次真情告白宣告成功。大家从这段文字中找找看,李密成功的奥秘在哪里。(真、诚)关于真情实感,对于作文的意义,教师稍作展开。

  [多媒体]  修辞立其诚

  ——刘勰

  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悲者不哀,强亲者不和。

  ——庄子

  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从本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密对他的祖母的一片拳拳挚爱。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更多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课堂反思】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渗透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的长处如何发挥?这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的问题。这些难题在这一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采用“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读悟结合”的方法,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文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文言文教学,很适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诵读中自创情境,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是教师最愿意看到的。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作者无论是诉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还是述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在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议后再读,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除此之外,整个课堂的设计还强调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边读边悟的机会。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本堂课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对于学生难以弄懂的问题,教者安排了一些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有基础知识方面的,有理解方面的,数量不是太多,但有深度,质疑问难中,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探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由教师一人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或者鼓励学生去分析。学生在阅读时只猜测文章大概意思,不注重字词落实,对作者写作意图、感情等方面往往片面地推测或断章取义。但学生喜欢反驳与己不同的意见,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适量的质疑问难,以引起他们的讨论或争辩。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加以正确的引导,恰当地梳理问题,可使他们加深对字词的印象和对文意的理解,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认知能力的提高。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热烈了。教师在整节课中,只作向导、顾问,乃至伙伴的角色。这种设计,教与学的双方不是以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出现,而是互相激发思维和情感的一个个的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课堂评价】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有四大看点:

  如教者自我评述中所说的那样,力图达到一种理想境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让他们乐意自由地发表见解、质疑讨论、参与学习。而教师则在一旁巧妙地穿针引线,当好顾问。

  这个顾问的含金量也是要高一些的,还须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者引导点拨的语言较能展现语文学习的魅力,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引力,让学生深切地喜欢上语文老师,继而喜欢上语文课。

  教者敢于设置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既能培养学生主动求索的能力,又能将教者自己置于招架学生问难的境地中游刃有余,完成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传统文化中“孝”的人文内涵得到彰显。

  语言的工具性、基础性也得到落实。以检测字、词、句的形式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多种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