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说课反思
文体化备课、文本化解读、活动化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说课反思
10月8日到xx小学参加高级教师职称说课活动,我抽到的是第一个签,拿到的课题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以前还没用上过这篇课文,只是在扬州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课文不甚熟悉,与之前猜测的文言文方向相去甚远,稍作调整之后,按照最近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完成了说课任务,现将基本思路和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我以为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当遵循“文体化备课、文本化解读、活动化设计”,活动化设计中注重“能力性目标,理解性预习,训练化结构”。
【文体化备课】
按照文章的文体特点进行备课,根据课程标准对相关文体的要求确定总体方向。
说教材:
这篇文章是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的一篇小说,小说的作者是德国作家伯尔,小说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篇小说,按照《江苏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着重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探究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探究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阅读小说的精彩片段,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小说文本的阅读过程大致按“综合——分析——综合”的思路进行。
【文本化解读】
相同的文体也因不同的文本特点不同而有特定教学价值,我们应根据其文本特定进一步确定教学指向。
说教学目标环节: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外国小说的两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心理独白和细腻的环境描写表现主题,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在对这两个重点的赏读上。
【活动化设计】课堂的价值在于学生的成长,要想达到这一目标,课堂就必须以学生活动为设计主体,不是取想如何把课文解读完,而应当是设计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在活动设计中应当遵循“能力性目标,理解性预习,训练化结构”三个原则。首先是把阅读能力的提高作为阅读课的主体目标,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其他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自然会形成;其次是理解性预习,要更充分地重视预习的价值,没有高质量的预习就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提高对预习的预期,把预习的任务从单纯的感知性预习提升到理解性预习的高度,更加明确课堂教学的起点,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后是训练化结构,课堂的主体构成应当是学生的活动,把教学内容任务化、文体化,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学习、分析、评价、总结的每一个环节中。
说教学流程中:
课前布置学生三个预习题:1.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 如果让你给小说重新拟一个标题,你会拟什么?为什么?3.关于文章你有什么问题。
三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读文本,初步了解课文的题旨,从我的预期来看,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在于对战争的控诉,而这个理解正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我们不能跳开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学生已经获得的阅读感知,而应当以此为教学起点,帮助学生向更深、更高的方向走一步。
上课的第一件事是学生汇报预习,基本确定文章的主旨,通过比较自己拟的标题与本文标题的对比,理解本文标题的好处,把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在阅读中进行解决。
出示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诵读目标。
方法指导:抓住环节描写、心理描写的“矛盾点”“可疑点”,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其中深意”,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感悟。:
范例分析一:
担架通过那条狭长的小过道的时候,我终于又平直地躺着了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
分析:虽伤痛在身,但主人公对周围的环境十分熟悉,尤其是对其中有些装饰的关注体现作者深意。对老弗里茨佩带的金光闪闪的勋章的尤其注意,表明“我”对他的敬佩和对战功的渴望。
范例分析二:
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
分析:如此赞叹炮火的人是信奉战争强力的人。一个八年级的学生听到炮声会感觉宽慰、惬意,无疑他认为战争是能毁灭丑恶、维护祖国的权利和荣誉的,可他怎么能把德国的侵略战争看得如此光荣、神圣?无疑他又是受到了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
范例分析三:
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分析:他想到要是在这样的战场上阵亡的话,一定能建立英雄的光辉业绩,也一定会在纪念碑上留名,让后人景仰、称颂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刻上纪念碑啊!他如此确立自己的人生观,颇有壮烈气概,然而他如此心甘情愿地走向战场直至受伤,为的却不是光荣、正义的事业,而是帮助德国法西斯负隅顽抗,可见他麻木无知而对战争性质的错误认识完全是法西斯欺骗所造成的,“我”是被欺骗的一代青年的代表
学生训练:根据范例,运用老师指导的阅读方法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形成答案,课堂展示,同学互评。
老师总结:
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表现了作者对于战争本身所作的反思与抗争:战争不仅是一场民族的灾难,也是个人不幸的根源所在法西斯侵略战争,给无数民族带来灾难,它留下的阴影在人们身心两方面永难抹去。
而小说中的“我”是个十多岁的少年,如果不是战争,本该是个在文科学校读书的中学生他迷恋“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有时到门房“昏暗的小屋”偷着抽烟。“我”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其实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精神状况同时,不难看出,这正是纳粹德国愚弄人民的结果,而这也正是作者对战争的更深层次的批判。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说课反思】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03-09
巴鲁斯的梦想06-19
残风若流09-28
斯水若愚12-19
大战巴斯特作文05-05
若说记得04-27
若说父亲07-01
巴斯光年救世主12-01
巴鲁斯vs烈火猩猩(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