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必修二《说书人》教学实录(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文体特征解读文本。
2.概括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3.品鉴作者情感,思考个体命运与社会必然的联系,从而热爱生活,关心社会。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听单田芳评书。
【屏显】
单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宝级评书大师。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师:这个以评书为生的艺术家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但并非每个像他一样的人都是这么幸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师陀的《说书人》,看他有怎样的命运。这篇文章属于“珍爱生命”这一专题中的“陨落与升华”板块,到底是什么陨落了,又是什么升华了呢?
二、预习检测
师:请哪个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作者。
生1: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
生2: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长篇小说《结婚》《马兰》,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生3:这篇《说书人》就选自《果园城记》。
师:这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生:小说。
师: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情节,人物,环境。
【反思:此处的作者简介略显生硬,这个环节不一定要放在开头,在课堂必要地方自然呈现出来可能效果更好。】
三、整体感知
师:这篇小说题为《说书人》,请按照我眼中的说书人不同的形象来梳理情节。
【屏显】
生1:1-4段,写我第一次见说书人。5-7段,写我第二次见说书人。8-28段,我最后一次看见已经死去的说书人。尾声我不知道。
师:小说的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得以完成,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而尾声则是升华主题。
生2:尾声应该是我看见说书人死去,心里的感受,就是第28段。
生3:《说书人》没有追求人物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而是通过“我”这个游子回乡去听书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说书人大半生的苦难历程,并抒发我的情感。
师:这篇文章淡化情节叙述,强化“我”的感受,不同于一般小说的追求完整情节。
【反思:小说离不开情节,所以通过梳理情节来感知文本,但这篇小说又不同于一般的小说,是散文体小说,不以情节见长,所以通过情节让学生初步感受散文体小说的特征。】
四、研读文本
师:我眼中的说书人有怎样的变化?细读课文,完成表格。
【屏显】
生1:初见说书人,他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声音不高,但很清楚,时常咳嗽,运用外貌描写,写出说书人身体有病,但还不严重。
生2:他吼,呐喊,用折扇打、刺、砍、劈等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非常敬业且技艺高超。
生3:他有一把折扇,但扇面已经不见,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非常贫困。
师: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那么这个技艺高超且敬业的说书人的生活有没有变得越来越好呢?
生1:没有。第二次见他,更黄更瘦,身体越来越差,病情越来越严重,生活也越来越艰难。
生2:第6段通过他的语言描写写出说书人为了生存,为了解决温饱,放下尊严,哀求乞讨别人的施舍。
师:请你来以“说书人”的身份读一读这一段话。
生读课文。
师:读得非常形象,但请大家注意这一段的标点,按我们的理解,“请”是请求给予,是哀求施舍,感情应该很强烈,应用感叹号,但为什么却是句号?
生1:他不好意思吧,毕竟是跟别人要钱。
生2:他是放不下面子,因为自己是个知识分子。
师:确实,虽是乞讨,但他依然还有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和体面,所以不会像平常的乞丐那样去请求,所以在读的时候,语气不能太过强烈,应该稍微平淡一些,请刚才的同学再来读一遍。
生2再读课文。(语气平淡而克制。)
师:语气平淡,并不代表情感平淡,这样的语句背后有什么情感?
生:无奈,心酸,艰难。
生2再一次读课文。(语调低沉而隐忍,有学生默默地叹气。)
师:说书人在这个行当,如此敬业,却换不来一个馒头,这请求尽显生活的沉重与艰辛。那他有没有改行呢?
生1:没有,临死前七八天他还说书。
生2:他死前也没有钱买棺材,死时被别人用芦席捆着。连脚都从席子里露出来,说明别人对他不尊重,也看出他没有遗产。
生3:他还没有亲人。
生4:还有长衫,已经破了,都拖到地上了。
师:他的长衫由蓝布变成了灰绿色,直到破了,他一直穿着,连死了都要穿,说明什么?
生:没有钱买衣服。
师:那为什么非要说是长衫?说衣服不行吗?
生:……
师:我们还在哪篇文章中看到过长衫?
生:《孔乙己》
【屏显】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师:孔乙己和说书人为什么长年穿着一件破了的长衫?
生1: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读书人。
生2:也可以看出说书人对自己职业的坚守,宁可穷饿而死也不改行。
师:这艰难的坚持,更是难能可贵的坚守,说书已经成了他唯一的生存方式,也成为了他生命存在的形式。
师:说书人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他是个贫穷、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可怜人。
生2:对说书事业的坚持执着的顽强的人。
师:作者对他有怎样的感情呢?
生:同情。
师:他最终的命运刚好符合了板块题目中的哪个词?
生:陨落。
【反思:这一环节的人物形象分析抓住“我眼中”的说书人的变化。以标点符号为抓手,反复诵读说书人的语言。但是这一环节可以和上一环节的情节梳理巧妙地结合,以节省时间。】
师:说书人的生命已经陨落,但是他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生:文本第四段中说我们被他迷住了。
师: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师:找出中心句。
生1: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
生2: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师: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生1: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已经忘记,但说书人所描绘的的英雄人物却栩栩如生。
生2:说书人所营造的英雄世界吸引了我,感染了我,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对我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师:说书人对说书的执着以及塑造的英雄人物,不仅感染了我,还打动了我,成为了我的一种思念,一种向往,甚至,我还想要成为像他一样的说书人。
学生朗读文章第2段。
师:为什么说“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生1:撒谎就是说假话,指说书人所讲的故事是假的、杜撰的、虚构的.。
生2:也有真的,但即使是真的,他们的故事也已经经过艺术的加工。
师:那为什么又说是“世人特准的”?
生:因为大家爱听。
师:大家为什么爱听说书人讲的英雄事迹呢?
生1:因为在现实中没有这样的英雄,英雄不再。
生2:英雄的惩恶扬善,做人的因果报应,给人一种精神安慰。
师:文章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出说书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呢?
生: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甚至当你支持着你的病体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的多么远吗?你也曾想到这一层,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
生:这一段写说书人通过说书让人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获得精神的自由,让人忘却了现实的痛苦,获得心灵的愉悦。
师:说书人通过善良的故事来传播正能量,让人获得自由和愉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说书人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良的人。
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可以看出作者对说书人怀有什么情感?
生:赞美、仰慕、敬佩之情。
师: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已经陨落的说书人真的已经死了吗?
生:没有,他的精神已经升华,他已经升华成一种文化符号,活在我的生命里。
【反思:这一部分着重解读说书人的形象内涵,他带给人精神享受,但是却不能带来人的精神改变,这无疑是说书人的悲哀,更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但是对说书人是一种文化符号处理的不够妥帖,可以结合“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截教的瘟癀阵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以问号为抓手,分析作者对“书”的价值的追问,进一步分析对文化的追问,来确定说书人的文化符号的象征。】
师: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是小说常用的叙述策略。大家能从学过的文章中举个例子吗?
生:《孔乙己》中的我--小伙计。
师:这个“小伙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生:通过“我”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我”是贯串全篇的线索。
师:那这篇文章中的“我”呢?
生1:“我”不仅是他命运的见证,更是对他怀有同情、怜悯、赞美之情。
生2:文章中很多篇幅写“我”的心理感受,“我”对说书人精彩说书的由衷的赞美和向往,“我”对说书人凄凉离世的无限哀伤,“我”对说书人生命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师:“我”的这些心理活动主要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表达出来的呢?
生:抒情和议论。
师:我在叙述说书人故事的同时,穿插着抒情、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直抒胸臆,袒露了人物内心世界。“我”--不再是《孔乙己》中的小伙计那样的个旁观者,而完完全全变成了抒情的“主人公”,即抒情散文中的“我”。所以说,《说书人》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人物的小说。
【屏显】
师陀在《我的风格》中说:“我的短篇小说有一部分像散文,我的散文又往往像小说,我自己称之为‘四不像’。”
师:对小说、散文文体理解的开放性,在创作上给师陀带来了充分的自由度与自主性,从而使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不拘一格,有着别样的情致。
【反思:师陀的小说大都有散文化的特点,这大概也是这篇《说书人》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原因之一,所以教者通过与另一篇同样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孔乙己》比较,来分析这两篇文章中“我”的作用的不同。这篇文章淡化情节,通过大量的抒情和议论来抒发“我”的内心感受,使小说散发出浓郁的抒情味。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叙述故事的散文笔法。】
五、课堂检测
【屏显】
想象说书人支撑着病体,病入膏肓,苦苦支撑着说书的情景,并将其用文字表述出来。要求想象合理,符合人物性格。
【反思:通过写作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说书人困窘、坚守的形象,还学会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同时,人物刻画还要合情合理,不仅符合人物身份、性格,还要符合人物的命运。】
【高中必修二《说书人》教学实录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必修一《师说》教学实录03-16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带反思」03-31
九年级语文《说书人》优质教学实录06-14
苏教版必修二《金岳霖先生》教学反思06-26
苏教版必修二《边城》教学反思三则06-26
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学实录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