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想北平》教学反思
《想北平》教学反思一
在我上《想北平》之前,我去听了墙悦花老师上的《想北平》,听了墙老师的课之后,我获益匪浅。
墙老师先是用PPT显示了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句子及喜欢这句句子的理由。接下来就是作者的介绍,引用了老舍儿子的.话,补充了老舍的相关作品,同时也讲了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最后讲解了第一到三自然段,既有自己的讲解,也有学生的回答,气氛很好。
我试着照墙老师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上课。因为平常上课,课堂纪律是我最大的问题,所以我把墙老师的导入去掉了,直接进入了课文。在讲到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的时候,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课堂出奇得安静。在讲解第一到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回答“哪些句子描绘了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学生都很认真地在原文中写写画画,十分认真。
一堂课下来,尽管有些关于句子理解的问题,我还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回答,但是学生自己却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课堂氛围很好。
《想北平》教学反思二
在教学《想北平 》一课时,基于熟悉文本的考虑,我请同学思考:课文题目是《想北平》,课文内容是想起了,或者想到了北平的哪些物事?
这样细细找来,才觉得作者并没有写出许多的实体性的东西,能说出来的,是北平闲适的生活状态,如第四节的内容;是北平院落建筑的归置,如第五节的内容;是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如第六节的内容。内容不多,对象少,但是课文读起来却并不让人感到贫瘠或者寒碜什么的,而是相反,有丰满蕴藉的感觉。
让学生说说所写对象的.特征,特征是日常生活的。但是,日常生活还不足以概括,其中内蕴着很深的情感,也就是第二节的一句话,“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但是,解决了“想什么”这个问题,感觉还是没有进入文本内部,于是,继续请同学思考:都是谁在想?
问题似乎很浅显,是散文的作者在想,是老舍先生在想。但是,老舍是谁?《想北平》中的老舍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问题变得清楚了,想北平闲适的生活状态,想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是一个和平的市民在想北平;想北平院落建筑的归置宜于生活,则不仅是一个市民在想北平,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知识分子在想北平;之于“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的北平,这个北平是一个土著的北平,有他生活的所有情感,是他生活所有情感的出发的地方。
这样的两个问题,应该是解决了文本内容的问题。
《想北平》教学反思三
学生基本掌握了《想北平》一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我不禁在想,作为一篇教学文本,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又从中学到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让学生读懂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那么,这节课我又给了学生怎样的“能”?学生的生命个体又得到怎样的濡染?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故乡吗?作为一篇抒情性散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这适合文本的抒情特点吗?如果适合,为什么总是感觉学生很难理解老舍先生那种“牵挂、忧虑甚至有点悲壮”的思念和叙写记忆中北平生活的“闲适、温馨甚至有些自豪”的沉醉?
带着这些疑问,参考了网上一些《想北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其中不乏名师之作。归结起来,在《想北平》文本转化为教学文本的选择中,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以“北平”为教学重心,归纳作者北平的特点,进而探究作者选择北平的平常生活写的匠心,从而体味作者的感情,这种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一是以“想”为核心,重点放在作者感情的体味和咀嚼,从而认识作者笔下北平为什么呈现出“安适、自然和温馨”的特点,这种教学主要采用了朗读涵泳的教学策略。
很显然,我采用的第一种策略,如果采用第二种策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吗?经过思考,我们可以确定两点,一是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情感体味应该是重点,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能够体味到文字背后的感情。二是作为教学文本,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情感表达的方法。文中老舍先生反复强调“我说不出”“只是说不出而已”“可是我说不出来”的情感是如何说出来的?当然第二点的内容必须基于第一点点完成,而第二点的探究也有助于第一点的深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二种教学策略无疑从整体上来说是正确的,本课的教学应该定位在对老舍先生感情的体悟上,而不仅仅是认知上。但部分策略还需要细化,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涵泳文本。为此,在采用学生自读、随文批注的基础上,精读文本、咬文嚼字,抓住文章2、3小节中的两个细节来品味。这两个细节是第2小节中作者把对北平的情感类比成对母亲的感情,寻找其类比的相似点,即母亲给了我机体的生命,而北平濡养了我精神的生命。通过引入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悟“独自微笑和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为什么是“独自”?第二处细节是第3小节“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一语中偏执的表达和“浸”“啼”两个动词,从而体味出其中的深沉乃至壮烈,从而与后半部分回忆北平生活的安适与自然温馨形成对照。
这样确定了教学内容,课堂的相关环节也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设置。教学开头的导入就应该作相应的调整。由以北京为由头改为由“想”即思念为中心。同时,必须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带着各自的感情进入文本。
【高中必修一《想北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课文原文11-11
想北平说课稿03-09
高中语文《孙权劝学》ppt(必修一)12-03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祝福》教学设计11-26
高中英语必修4作文范文高一必修四英语作文08-20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03-10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教学设计01-17
必修1《鸿门宴》教学反思(通用10篇)03-23
语文必修一教学计划(精选6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