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鉴赏课」

时间:2021-08-11 13:01:42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鉴赏课」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鉴赏课」

  〔投影〕

  (元朝)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赋辨体》)

  (清朝)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今人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从古今之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房宫赋》的确很有欣赏价值。下面首先来欣赏它的结构:师:(板书:一赏结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投影〕思考:①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②《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边读边思考,2分钟)

  师: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宫中美女、金银财宝。

  师:同学们说得比较细致、具体,如果把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归一下类,分几个层次? 写了阿房宫的什么?

  (生沉默、思考)

  生1:分三个层次。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是写宫殿,第二层写妃嫔媵嫱,第三层写宫廷的摆设。

  师:表述上再简练一些。(生思考)

  师生共同归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宫殿、美人、珍宝。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板书:宫殿-美人-珍宝)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写秦的贪得无厌。

  生2:写秦的灭亡。..

  师:秦为什么灭亡?

  生(部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

  师:很好。〔板书:(秦)奢侈亡国〕

  师: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劝戒统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

  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在劝诫谁?第三个“后人”指谁?

  生2: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很好。( 板书:( 唐)勿蹈覆辙)

  师:《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叙事,后半部分是议论。

  师: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铺事,后半部分是写志。

  师:“赋”的特点是“铺事写志”,又叫“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生思考)

  生1:铺事是写志的基础。

  生2: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师:(板书:(基础)(目的))

  师:文章的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对调?为什么?

  生:(沉默片刻,后齐声) 不可以。

  生1:第三段是由一二两段引出的议论,紧承第三段,所以不能与第四段对调。

  生2:前半部分是“现象”,第三段是透过“现象”揭其本质,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第四段承接第三段,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言之成理。三四两段确实不能对调。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的对比中引申出来的;后一段的议论则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开去。

  师: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部分):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师: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齐声):严谨、巧妙。

  【点评】结构美,在于它为内容的排铺提供了舒畅的空间,并具备使前文后语有机承接的逻辑机制。授课教师抓住了这一要津,从概括《阿房宫赋》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受课文结构与内容的和谐,其间注意引导学生审视各段文字的内在联系。教法合理,推进顺畅。“假设置换”,给学生以深入探究的机会,亦属妙着,果然有收效。

  《阿房宫赋》“铺事”的材料极为丰富,作者精心切分、钩连,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为“写志”奠基蓄势,堪称“巧妙”。欣赏这点,似应着力强化。

  师:欣赏完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再让我们欣赏它的语言之美。《阿房宫赋》的语言之美是众口同声的。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颜色、有声响的。你甚至可以听到百姓的叹息声、宫女的啜泣声、帝王的呵斥声、戍卒的呐喊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美、品味美吧!

  师:(板书:二品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哪句话、哪段话最精彩? 为什么?

  (生读书、思考3 分钟)

  师:(巡场、了解学生情况)同学们画出的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比较集中的大概有十几处,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共同咀嚼品味。

  同学们先看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很多同学都画了这一句。它好在哪儿?

  生1:简洁。两组偶句,12个字极俭省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资。

  生2:概括。从“六王毕”到“四海一”,历史漫长,作者只用了六个字。

  师:好。从“(秦)孝公据肴殳函之固”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从“毕”到“一”,横扫百年时空,可谓力扛千钧。这六个字体现了“赋”的什么特点?

  生(部分):跳跃。

  师:对,跳跃。“赋”非诗非文,亦诗亦文,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跳跃。除此之外,这句话还好在哪儿?

  ( 生沉默)

  师:同学们看“兀”“出”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儿?

  生1:用得好,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师:留下什么样的想像空间?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用的木料一定很多。

  生3:我想,为建阿房宫死的人一定不少。

  师:请同学们再从地理位置上考虑,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砍伐者为什么放弃距阿房宫较近的“秦陇”,而偏要舍近求远,去蜀山砍伐树木呢?

  生3:蜀山的木材好。

  生4:附近的木材全都砍光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从一“兀”一“出”中,同学们想到了“路途之艰、用料之多、死人之众”。这六个字里有没有什么“暗示”或者说“伏笔”?

  生5:有。暗示六国已亡,唐不久将亡。

  师:看来,这句话为此后许多文字埋下了根,真不愧是大手笔,起势雄健,涵盖无穷。

  师:再看第二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好在哪儿?

  生1:用了比拟的写法,非常形象。

  生2:运用骈句,句式整齐。

  师:还用了四个表示动物官器的名词,有-- -

  生(齐声):腰、牙、心、角。

  师:好处是什么?

  生:用这种器官比拟建筑物杂然交错的样子,形象、新颖。

  师:今天“钩心斗角”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内心的活动”,不是也很形象、很生动吗?

  请看第三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好在哪儿?

  生1:用排比和夸张的写法,渲染美女之多。

  生2:写美女之多,用意是突出秦始皇骄奢淫逸。

  师:说得对。作者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又用“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写美女之多,实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真可谓“笔里藏锋,意在言外。”

  请看第四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好在哪儿?

  生1:同一意思,不重复,而是变化多端地加以深化。

  生2:虽然是议论,但极为形象,没有枯燥之感。

  师:这六个排比句极为经典。前半句写阿房宫的事物,后半句写有关民间事物,前后对比,尽情夸张,把封建帝王将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揭露无遗。用笔真是精彩!

  请看第五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好在哪儿?

  生1:简练。14 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始末。

  生2:这句话意味深长,让人深思。

  师:“可怜焦土!”与开头哪句话照应?

  生(部分):“阿房出”。

  师:对了。“可怜焦土”以4个字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于严峻中包含无限感慨,并引出末段议论。

  最后看第六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好在哪儿?句中“后人”共出现4 次,重复吗?所指一样吗?

  生1:有哲理味儿。

  生2:精辟。“后人”出现4 次,没有重复之感。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所指一样,都指秦以后的统治者。

  师:答得很好。这句话是超越时空的预言,精辟奇警,如夜半鸣钟,远天走雷,令人惊心动魄。前面令人目眩的铺张描写,都要在这里结穴,找到依附与归宿。

  下面请同学们小结一下《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 生思考)

  师:刚才我们所举的六句话,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