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言文《六国论》教学实录复习课

时间:2021-10-28 14:28:47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文言文《六国论》教学实录(复习课)

  实录就是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也是编年体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六国论》教学实录(复习课),欢迎大家参考。

文言文《六国论》教学实录(复习课)

  一、师生见面、致意。

  二、交往互动过程。

  师:今天本来准备教授新课《六国论》,可是大家已学过了,我们就临时改变一下,把这堂课作为复习课行吗?

  生:行。

  师:复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熟悉一下课文内容,怎么熟悉呢?

  生:朗读。

  师:这篇文章语言精练,篇幅短小,难道我们背不下来吗?

  生:能背下来。

  师:那好,请大家做好背诵准备。

  学生齐声背诵一遍,效果较好。

  师:非常好,它带给我们大家什么样的思考呢?大家彼此之间可以交换意见。

  教师指名回答。

  生:迎难而上。

  生:凭实力抵御外侮。

  生:不能恃强凌弱。

  师:能不能结合《六国论》中相关论述来具体说明一下?

  生:秦朝势力强大,统一有望,六国灭亡“弊在赂秦”。

  师:秦朝与秦国应该辨析清晰。

  学生思考。

  师:能否联系贾谊《过秦论》中的秦亡原因来说明?

  生:《过秦论》中秦亡原因是“仁义不施”。

  师:大家能够把学过的文章融合起来进行思考很好。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否“弊在赂秦”?这和我们现在的看法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

  师:可以交换意见。

  生:各国不能团结起来,反而各自讨好强秦。

  生:联系宋向西夏纳币,终不能保全自己,说明各国赂秦乃大弊。

  生:赂秦有片面性,根本上应强大自己的势力来侵略别的国家。

  生:六国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灭亡的原因。

  师:六国间是否存在真正的朋友抑或敌人?

  生:出尔反尔,连横不行便来合纵,具有两面性。

  师:为何如此?究竟什么原因?

  生:只看到眼前利益,朝三暮四。

  生:不思上进,不扩展自己的势力,没有统一全国的大志。

  另有两生分别作为补充。

  师:秦得到这个结果,原因全在六国吗?

  生:最终的原因就是弊在赂秦。

  师:本来相差无多,而秦却最终统一,是什么原因?

  生: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势力剧增。

  教师让学生背诵文中关键一段。

  师:国力的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更因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师:苏洵是不是个爱国者?

  生:他是个不爱国的中国人。

  生:是个爱国者,他写《六国论》目的是让统治者借鉴历史,励精图治。

  师:这么说来,苏洵写《六国论》有其写作目的,可他有没有直接表达?

  生:没有。

  师:这恰恰反映了古人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借古讽今,表现了我们的民族特色,那么他为什么不直说?

  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师:所以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有多少忠志之士犯颜直谏而血洒菜市口。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是个爱国者。

  师:苏洵提出的办法可行不可行?

  生:把优秀人才重用,是其可行性。

  师:还有不可行性吗?

  生:有猛将,有奇才,可以打败别的国家,但如果不革除内政弊端的话,最终会被本国的人民推翻。

  师:苏洵仅仅解决了一项任务,能够意识到社会潜在的危机,他为何不直接犯颜直谏?痛下决心,坚决革除弊政呢?

  生:他这样未必就能达到目的,弄不好会搭上一条命的。

  生:遇上明君可以,遇上昏君有可能做无谓的牺牲。

  师:非常正确。他重目的,犯颜直谏未必就能达到目的,这恰恰体现了我国古代散文作家的智慧。

  教师总结,分两步进行。

  一、苏洵代表进步的知识分子,选择明智,要求学生回忆表现其爱国情怀的诗作。

  二、这种爱国精神代代相传,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其力量。

  “可贵的是,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完全灌输性的,“独白性”的语文课堂教学现象,目前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又呈现出一种典型的“问答仪式”。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学生被指名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时侯还连续的补充追问。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而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这种问答式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虽然佯装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并以次锁定学生的'思考。”以上内容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让学生从“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一文。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两个途径进入:一、让学生与教学材料——课文直接对话。二、有效的组织班级集体性的思维。将此论与上面教学实录加以对照,给了我更深的启示。

  李继东老师《六国论》复习课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概括如下:以诵读为教学的起始,将学生引入课文——由诵读引起评读,在评读中引导学生品析课文——设计问题,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或作者情感的理解——再将这种深化了的理解通过教师总结表达出来。从课堂教学的表现来看,援引前文所论,似乎可以打入另册。然而我不敢苟同,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教师导引有法,学生思维开阔,里开外合,深入浅出,有水流千遭归大海的纵横捭阖的气势。我觉得这也是很有魅力的课堂。

【文言文《六国论》教学实录(复习课)】相关文章:

文言文《郑人买履》教学实录03-04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03-05

文言文《黔之驴》教学实录03-11

文言文教学实录:《方山子传》03-16

文言文《逍遥游》教学实录03-13

文言文《陈涉世家》优秀教学实录06-03

文言文《滕王阁序》教学实录05-17

优质课《江雪》教学实录06-15

《为学》观摩课教学实录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