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09 10:54:14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3篇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1

  《江南的冬景》重在培养学生对写景散文的鉴赏能力,总结一些写景方法,从而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课堂的结构安排为:找出江南冬景的总特点--鉴赏三幅冬景画面--总结写景方法--学生写作实践。把课堂分解为块状结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导向。课堂的内容由浅入深,从阅读到写作,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到的知识指导写作,就有了针对性。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3篇

  我在上这堂课时,进程还是比较顺利,学生配合得也很好。最重要的就是对时间的安排,要尽可能留多的时间给学生写作、交流。我留给学生十五分钟,但是因为部分学生操作比较慢,所以完成情况不一,导致只匆匆地交流了一篇文章。在阅读鉴赏部分花的时间还是多了一些。根据评课人的意见,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是欠缺不少。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书声,学生通过阅读来加强对课本的感悟,特别是一些优美的散文。郁达夫的这篇文章,恰恰就是很有画面感的写景散文。在课堂上欣赏了三幅画面,我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而没有实现美读,这是一种遗憾。

  2、对文本整体把握不够。这堂课我选取了三幅图景,简单地鉴赏了一下,然后就让学生写作。对文本缺少整体把握。一篇美文本来就是一座美丽的房子,需要我们整体感知,而对作文的指导可以放在另外一堂课,专门用来写作。也就是把阅读和写作分开,阅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而写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而这堂课过于注重手法的运用,忽视了对美文的品味。一开始,让学生归纳了江南冬景的特点:可爱和明朗。这两个中心词是全文的纲,是贯穿全文的,然后把它贯穿所有的图景进行鉴赏,最后还是归结到这个特点上来,那么学生对郁达夫描写的江南的冬景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能从美文中获得美的感受。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思考,如何在整体把握与重点架起桥梁。

  3、对情景创设不够重视。也就是组织学生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我在平时备课中忽略的,调动学生比较僵硬。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什么时候用到探究,什么时候用到合作,并且要考虑这些是否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创设情境时,应该具有操作性,要让学生有地方可以下手。比如,示例法,可以选择一幅图,我自己示范从景物、景物特征、作者感受、写景手法这些方面鉴赏,然后让学生按同样的方式鉴赏下面两幅;或者可以让学生用四个字给这几幅画命名;或者可以把写景的句子打乱,让学生来排列,因为作者安排景物描写的时候有内在的顺序,这也值得我们学习。

  4、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够。高一学生其实内心还是比较稚嫩,希望受到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给学生成功感,有自信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词语来回答问题,可以表扬他,“他能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概括,做的很好;有的学生还能谈自己的感受,可以评价,“他不仅能找出关键词,而且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水平很高”,等等。

  5、小结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到课的最后,往往是匆匆忙忙,会忽略对课的总结。这堂课我也尝试者进行总结,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到了总结部分,往往就变成了教师自己的事情,学生就在倾听。我应该要换一种小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评价和小结,这也是新课程的理念。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用新理念武装的教师。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2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我设置了两个目标,一是欣赏江南的冬景中几幅图画的意境美,二是学习对比的技巧和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按照这个目标,我设想的教学过程是: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读准字词-具体研读,在具体研读部分,我主要是分部分来讲,1-4段主要讲对比,通过把江南的冬景与北国的冬天、北方的夏夜、闽粤的冬天、德国的冬天的比较,得出江南冬天的可爱、明朗的情调两个特征。5-9段主要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江南冬景的特点及给这几幅画面命名。在讲第八段景物时,分析此段写作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和所引用诗句的特点。第九段,简单讲江南冬天的特例,即旱冬,主要按“旱冬-晴和的日子多-闲步逍遥的机会多-快活”这个思路讲,最后一段,集体朗读,“现在”天朗气清,作者“搁下纸笔”,闲步逍遥去了。这节课,我讲得是口干舌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再加上主任和组长对我这节课的点评,我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自己的设想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有差距

  在导入新课部分,我问“提到江南,大家会想到什么?”在我看来,学生会想到很多江南的东西,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同学脱口而出,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水”,说其他的很少,当时我一愣,然后马上问“还有呢?”,有几个学生张张嘴,说了什么我也没听清,我忍不住说出我的台词,“说到江南,我会想到‘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想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还想到那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到这,学生才跟我一起背起这首诗。

  二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在讲5-9段几个画面时,我遇到了问题。备课时我就想,直接让学生给画面命名有困难,还是先分析景物再命名容易些。于是给学生5到8分钟的时间读5-9段,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并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我以为给的时间较为充足,学生在回答第五段写到的景物及特点时还能回答的出,对但第七段写到的景物则回答的太乱,要么说的不是我想要的答案,要么回答的不全面,总是不能完整的找出来。我急了,让学生集体朗读,从“你试想想”到“灯光的月晕”,再回答,结果勉强使我满意。

  讲第八段“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写法好处时,看着学生茫然的'的样子,我就直接把答案告知了,还是这个问题,点拨不到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

  三是问题太多,自己讲的太多,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下课我就说,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怎么没什么反应,组长的一句话就让我明白,原来是我讲得太多了,给学生的时间太少;是自己没设计好,而非学生问题。我把5-9段三幅画面都讲了,其实不必这样,只需细讲其中一幅,给学生一个范例,其他两幅让他们自己填写即可。这样既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老师也不会觉得累。

  反思自己课堂存在的问题,发现还是经验不足所致,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我还是要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反思,促进自己的成长。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3

  今天尝试着上了一堂“一三一”乐学模式的教学课,即课前的10分钟预习,课堂的30分钟成果呈现,以及10分钟的巩固体验。常在想什么是“乐学”?学生真的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吗?似乎很难去做一个评判。

  个人以为,乐学最重要的要提供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的才华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所谓的快乐,其实主要还是来自于这种成就感。因此我将自己的课堂定位为个性的飞扬,给予学生充分发言与书写自我的机会。

  所以我从郁达夫的那句话“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入手,去体会文章的个性书写。课前布置学生一些预习任务,比如文章结构的梳理,使文章的画面感先呈现出来。然后选中其中的一副画面进行赏析,可以就句子,词语,写作手法跟作家情感等方面进行个性解读。学生的发言一如既往的精彩,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自己也感受到了快乐。有些学生的品味也做得很细腻。比如对个别词语的敏感度一再让我惊叹。他们能从个别词语去品味作家的情感,而且解析得很到位。听课的老师评价道:“没想到你们班学生的发言如此深刻如此精彩。”我想他们是享受到了这种读书的乐趣的。常想,其实学生他们的潜力其实是超乎你想象的,关键是你是不是相信他们可以给你这样的惊喜。

  有点难的是对文章这种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的语言特点的感悟。一方面这个问题有点难,此外课堂上给予思考的时间有点少的关系。学生感到有些为难,但是有一个学生提到了作者写雨景时很注重意境的渲染。我就抓住“意境”这个说法让学生说说你从景色中读出了哪些意境。以此去感受文章这种诗意的古典之美。这样就将抽象的内容变为具象,这个教学感悟是学生带给我的,实在是很感动。

  最后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写一写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想到了用诗文,用绚丽的色彩去描写,写出自我的个性。最大的感受我觉得是大部分学生都参与了其中,都有事情可做,这也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从被动的角色变得更主动点吧。

  困惑也是有的,比如高度浓缩的内容如何品味的更深入一些(时间的安排的处理),发言的学生讲的很好很热闹,那么一直没发言的学生呢?此外对于这种启发讨论式教学有些学生还不适应,怎么让他也能享受到这样的乐趣?这个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就以此作为自我的一种激励吧。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11-25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06-20

江南的冬景经典散文03-25

求《江南的冬景》说课稿!04-21

读江南的冬景有感的作文05-01

江南的冬景阅读理解习题05-02

高一语文《江南的冬景》教学实录06-12

苏教版高一《江南的冬景》教学案例05-12

苏教版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教学案例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