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一」
一、课堂导入
师:乐府诗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曾经担任杭州市、苏州市市长(当时叫刺史)的白居易曾深情地回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韦庄说得更绝了,“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刚才这些诗句中反复出现了哪一个词?
生:江南。
师:这些诗句写的是春天或者是夏天的江南。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描写冬天的江南的散文,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板书:江南的冬景)
二、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作过预习。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特指哪一带地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说明。
生:江浙一带。
师:是江浙一带,我希望大家能从文中找出具体交代的语句。
生:第二段“大江以南”。
师:不错。“大江”指的是长江,“大江以南”就是指长江以南。但在郁达夫的笔下,长江以南的某些地区显然是被排除在描述之外的,大家发现没有?
生:闽粤,也就是福建、广东。
师:福建、广东在地理上都处于“大江以南”,但在气候上却和江浙一带颇为不同,处在亚热带和热带之间,冬天不像冬天,反而更像和暖的春秋。郁达夫曾经担任广州中山大学的教授,在福建也待过一段时间,对这两地的暖湿气候有着切身的体验。
接下来请同学们找找看,本文正面描写江南冬天景色的有哪些自然段?
(学生认真阅读、圈画)
师:哪位已经有所感知了?
生:第2、5、7、8、9自然段。
师:换个角度说,哪几段主要是用来比较的,并没有正面描写江南的冬景?
生:1、3、4、6、10自然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10段,是不是在描写江南的冬景。
生(迟疑):有一点。
师:“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这不是在直接地描写眼前江南的冬景吗?当然,煞尾的文字主要表现对野外冬景的向往和欣赏。
好,明确了这点以后,我们重点欣赏第5、7、8、9自然段。先对这四段文字描写的主要景物加以概括。如果可以用原文,就尽量截取原文;如果不行,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学生思考)
师:我们先来看第5段,它主要描写什么景物,突出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刚才你已经回答过问题了,还想发言吗?
生:嗯,第5段写了芦花、红叶、乌桕树、野草什么的。
师:这些景物色彩很丰富,你看白的、红的、赭红的。后面有一句议论性的话,揭示出江南草木什么样的特点?
生:生气。
师:是的,富有生气、生机。芦花、红叶可以经冬不败,雪白的桕子可以乱梅花之真,比逼真更进一步。若一个人到冬郊走走,可以感受到含蕴其中的生气。整段话强调的就是江南山野,虽然时届冬天,但仍然充满生机、生气。
(板书:山野生气)
师:第7段可以截取课文中的语言来概括。假如也用四个字的话,可以怎样概括?
生:河港交流。
师:是吗?“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生:说明江南冬天雨水多的原因。
师:是的。这几句话揭示了江南冬天细雨霏霏的原因,描写的重心落在后面。所以,这段话主要写的是江南冬天什么样的景致?
生:雨景。
师:是以江南冬天的雨为描写对象,但作者的笔触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
生:农村。
师:用原文来说--?
生:寒村。
(板书:寒村微雨)
师:写了雨后紧接着写雪。鲁迅说雪是雨的精魂。
(板书:江南雪景)
师:再看第9段,长时间既没有雪也没有雨,这样的冬天,农民把它叫做“旱冬”。作者认为这样的冬天最适宜闲步逍遥,体现出了一个文人的偏好。
(板书:旱冬闲步)
三、文本研习
师:本文集中笔墨主要描写了这样四幅图画。我们着重选择其中的两幅来深入欣赏。先看第二幅“寒村微雨”图吧,我们一齐把它朗读一遍。(学生朗读“寒村微雨”段落)
前面已经提及,所谓的“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是在为江南冬天的多雨解释原因的。濒,就是临近、靠近的意思。在郁达夫看来,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作者说“说不出”,但被他巧妙地画出来了。他是怎么画的?请大家把动词圈出来。
(学生圈点勾画)
师:你圈了哪些动词?
生:洒、加、泊、添、画。
师:不错啊,不过还有,你自己能不能加以补充?
生:点些。
师:我们要求圈动词,“些”就不要了。这些都是很平常的动词,却展现了绘画过程。我们先把这部分一起朗读一下。从“你试想想”到“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学生齐读)
师:郁达夫不是画家,但是他精通画理。“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远阜”就是远山。这里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临水倚山的“寒村”。接下来作者怎么“画”呢?
生:“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背景的渲染,赋予画面淡淡的烟雨朦胧的感觉。
师:感觉很准确。接下来继续点染:“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这灯光的月晕。”门前停泊的乌蓬小船说明人已到家;茅屋里酒客喧哗,以动衬静;一圈灯光的月晕,则在冷色调的画面中赋予了一点暖色调。这真是一幅幽静、悠闲的山水画。郁达夫不是画家,但他曾在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教过书,有很多画家朋友,包括艺术大师刘海粟。他们是同龄人,也是好朋友,熟稔到彼此经常请客吃饭,我们读读郁达夫的日记就知道。我们来看看画家刘海粟是怎么评价郁达夫的游记的`。
PPT展示:
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师:大家把这位艺术大师的评价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刘海粟高度推崇郁达夫的游记。精炼的语句包含了两层意思,前一句说明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后一句则揭示了什么道理?
生: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师:对啊,说明自然的游历、生活的积累对文学艺术鉴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确实,郁达夫的这一段文字写得很美,简直可以当做山水画来欣赏。接下来,作者特别点醒“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并用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来印证,来突出江南农村冬雨霏霏的悠闲境界。
(板书:悠闲)
好,再来看描写江南雪景的段落,请位同学来朗读一遍。
(生读)
师:这里的描写作者换了一副笔墨,主要采用什么写法?
生:引用古代诗歌。
师:是的,引诗入文。那么,四处引用是按什么顺序来排列的呢?请大家把有关词语圈出来。
生:(部分)时间。(学生圈“日暮”、“冬宵”、“更深人静”和“第二天的早晨”。)
师:很好。请大家再仔细看看,它是不是还有一个隐含的顺序?
生:下雪的过程,从“欲雪”、“微雪”到“风雪”,下了一夜的雪,到第二天早上已是“深雪”,不过雪已经止住了,否则村童不会出来报告村景了。
师:关键词语找得很准,顺序也理得很清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或者亲友团聚,酒香弥漫,或者柴门犬吠,风雪夜归,都给人以什么感觉?
生:温暖。
师:是啊,温暖、温情、温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则报告了春的消息,给人以清新的感觉。郁达夫古典诗词修养极高,能创作一手好诗词。这里的引用随手拈来,无不熨帖,表现了江南雪景的美丽和温馨。
其它描写江南冬景的段落留待同学们自己去品读。我们现在再来看看那些没有直接写江南冬景的段落,这些段落是不是可以删去?为什么?
(板书:北国异境,闽粤异状)
生:不可以。写北国异境、闽粤异状,是运用比较来突出江南冬景的更好。
师:是吗?是为了突出江南冬景的“更好”吗?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是怎么说的?
生:“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说明北国的冬天可爱,江南的冬天“也”可爱。
师:学语文就是要这样品味词语,包括它的虚词,它的句式,它的语气。写北国和闽粤的冬天,是为了突显江南冬景的特点,明朗、明丽,幽静、悠闲,自成一格。这里只有主次之分,没有加以褒贬的意思。
四、拓展探究
师:作者笔下江南的冬景是如此的明朗、悠闲,那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也是如此的明朗和悠闲吗?你们看这是本什么书?(出示《郁达夫日记集》)
生(齐):《郁达夫日记集》。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当时的日记。
PPT依次展示:
(一九三五年)三十日(十一月初五),星期六,雨。
今晨一早即醒,因昨晚入睡早也,觉头脑清醒,为续写那篇《文学》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写至午后写毕,成两千余字。
二十九日(十一月初四),星期五,雨。
家国沦亡,小民乏食,我下半年更不知将如何卒岁;引领西望,更为老母担忧,因伊风烛残年,急盼我这没有出息的幼子能自成立也。今日为防空演习之第二日,路上断绝交通如故……午后因事出去,也算是为公家尽了一点力。下午刘开渠来,将午前的文章搁下,这篇《江南的冬景》,大约要于明日才得写完寄出。
二十八日(十一月初三),星期四,微雨。
今天为杭市防空演习之第一天,路上时时断绝交通;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
十一月十九日(旧历十月廿四),星期二,在杭州的官场弄。
天气实在晴爽得可爱,……像这样一个平和的冬日清晨,谁又想得到北五省在谋独立,日兵在山海关整军,而阔人又都在向外国的大银行里存他们的几万万的私款呢!
师:这四则日记都选自《郁达夫日记集》,分别记于《江南的冬景》成稿的当天以及前几天。“家国沦亡,小民乏食”,“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结合这些背景材料,联系文本,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江南的冬景那么明朗、悠闲,文学描写是想象的,可以与社会现实不一样。
师:准确地讲,文学描写需要想象,需要创造,它以现实为基础,但可以不“照抄”现实,否则很容易成为新闻报道。
生:现实的丑恶、严酷可以引发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师:说得很好,现实的丑恶,特别是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可以催生对美好、自由的境界的追求和创造。你的话很有哲理性哦,概括得很精练。
生:从日记看,作者是忧心忡忡的。作家的心灵在自然山水中得到了安慰。
师:是的,如焚的忧心可以在广阔、朴素、纯净的大自然中得到麻醉,得到抚慰。刚才大家说的意思,不妨用“寄情山水”四个字来概括。郁达夫是个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作家,疲惫、痛苦的心灵渴望在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徜徉、栖止,得到抚慰和寄托。
PPT展示:
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
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
(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游赏山水,表现山水,使心灵宁静,使人格净化,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促使郁达夫创作大量的游记散文的重要原因。
当然,他笔下的农村、农民,自觉不自觉地带有某种美化的成分,多多少少体现了旧式传统文人的理想,或者说偏嗜。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有时生活在想象的“桃花源”中,生活在自己用文字创造的明丽、闲适的境界中,借以安放自己那颗敏感、躁动而痛苦的心灵。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名篇,也是很多执教者喜爱上的课文之一。我曾有机会听过多次本文的教研课,而这一回在江苏淮安“语文报·名师大讲堂暨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会”上听浙江朱昌元上课,却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朱老师的教学让我最佩服的是他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对教学资源的独特处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写作的背景,他不是一般介绍1935年郁达夫的社会活动和特定心境,而是出人意料的选用了郁达夫的几则日记材料(略)。
作家的写作各有习惯,有人经常记录自己创作的背景等等,有的根本不记。郁达夫是经常记的。看了这则材料究竟对理解会有多大帮助?我在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想不到,朱老师出人意料的“下一步”来了--继续呈现此前一天的日记,即29日日记(略)。
读了这则日记,我们对郁达夫当时的处境已经深了一层。朱老师还没有就此罢休,他又来了一则日记,是28日的日记节录(略)。这下子该收场了吧。朱老师又来一则,是11月19日的,其中有这么几句:
天气实在晴爽得可爱,……像这样一个平和的冬日清晨,谁又想得到北五省在谋独立,日兵在山海关整军,而阔人又都在向外国的大银行里存他们的几万万的私款呢!
朱老师一下子推出了郁达夫的四则日记,我们就会比较具体地了解他当时的心境和社会环境,也会更容易走进《江南的冬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旨。这样的教学资源的引进无疑对解读文本是有很大帮助的。运用作家日记作为助读材料也许只有少数老师才能做到,他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解读文本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
在这堂课上,朱老师还引用了郁达夫的其他散文,甚至郁达夫的论文《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等,这样多角度的提供素材,自然有利于走进作品的深处,化解教学难点。后来,朱老师在他的报告中又说,他对郁达夫很感兴趣,还读过他的其他很多作品以及传记,这样来分析欣赏一篇《江南的冬景》,自能居高临下、举重若轻了。
于是,我想起我在八十年代偏爱散文,与何为、赵丽宏、谢大光等散文作家交上了朋友,私心里也是出于课本里散文较多,教起来会便利一点,亲切一点。
我还想,朱老师对于郁达夫的研究如此深入,大概也不是对所有作家都能达到如此程度吧。那我们能否对入选教材篇目较多的大家或者你最喜爱的某一两位进行这种“立体”式的研究呢?有了一定的研究,我们教学这类课文自会成为我们的“绝活”,或者说是我们开课的“代表作”。再说,有了这样的研究体验,对于指导高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下水”实践,有自己的体悟,就增添了指导的“本钱”。
【《江南的冬景》课堂实录「必修一」】相关文章:
苏教版必修一《15、江南的冬景》课文04-03
苏教版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教学案例04-06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06-20
江南的冬景经典散文03-25
求《江南的冬景》说课稿!04-21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11-25
高一语文《江南的冬景》的教案04-23
高一语文《江南的冬景》教案01-13
读江南的冬景有感的作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