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心归去》优秀教学案例

时间:2021-04-06 11:23:53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我心归去》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说明]

《我心归去》优秀教学案例

  《我心归去》是苏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的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的第二篇文章,是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文章不长,但哲理性很强,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另外,它又把把哲理藏在形象中,或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因此,在欣赏赏语言的基础上,感悟哲理、理解故乡的新内涵,是把握本文的关键之处。

  《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的学习材料与前两个专题的材料相比要,有明显的变化。从“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开始,这一部分的学习材料在铺排上除了有文本,还增设了“对话栏”。“对话栏”是让学生写下他们阅读文章时细微感受,写下他们的评点。

  评点是文本研习的方法之一。评点式研习常常可以诠释文本的疑难,勾勒行文的脉络;对文本的主旨进行开掘,探幽发微;勾勒文眼,画龙点睛,凸现精华。从阅读的本质上看,评点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似想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评点过程中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所以我准备在本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评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鼓励学生读出自我,并为他们营造表达他们的阅读体验的和谐的氛围,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评点文本

  考虑到这是第一次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一定会宏观地全面分析和评价语言,所以在课前布置时,我只要大家从一字一句入手,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写下自己的疑问。

  另外,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我为他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见附录)。

  2、了解学情,阅读评点

  阅读学生的评点,我很惊讶。惊讶于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有的学生用自己的生活感悟准确而真切地阐释作家的体验;惊讶于学生的敏锐,他们不仅能把握一些关键的细节,而且能提出有思考深度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疑问集中这几个方面:一、文中多处有对比,似乎将故乡写得远不如他乡,为何这样写?这似乎也不同于其他作家笔下的故乡——一般作家笔下的故乡都挺美的;二、怎么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长出金穗和赶车谣”?三、怎么理解“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3、课堂学习的构想

  整堂课的学习,我想以学生在评点中的一些困惑为抓手,让学生交流他们的评点,在交流过程中又能继续丰富他们的评点,继而深化他们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人心中,永远解不开的是‘乡土情结’,在文学、艺术家那里,说不尽的是故乡,李在文人墨客笔下,故乡是一首优美的诗,故乡是天籁之音,故乡总是最美的。”(摘自学生的评点)说得真好!在作家笔下,故乡的美是异乡无法比拟的,我们来读读沈从文的湘西,老舍的北平(见幻灯):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沈从文《边城》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老舍《忆北平》

  沈从文的湘西纯洁宁静,老舍的北平纯朴可爱,在绝大多数作家笔下,故乡总是风景如画,诗意盎然,人与自然和和谐相处,美得无与伦比。那么韩少功笔下的故乡是不是也诗情画意?

  生齐声道“不是”。

  二、关于韩少功的故乡

  师:那么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词句。

  生1:第6段中“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还有第8段中有浮粪四溢的墟场,有拥挤不堪的车厢,有阴沉连日的雨季。

  师:找得很对,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

  生1: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杂乱、阴雨连连。

  (边听边板书——故乡 贫瘠脏乱 浮粪四溢 拥挤杂乱 阴雨连连)

  师:你的概括能力不错。韩少功笔下故乡确实不美,他为什么这样写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评点,再次深入地思考。

  (沉思后)课堂实录节选:

  生1:这就和作者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形成了对比。那个“家”豪华奢侈、雅静优美。(另起一行板书——“家” 豪华奢侈 雅静优美 )

  师:故乡和“家”确实形成了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2:突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家”虽好,但在作者眼里这个家有一种“难耐的冷清”,是一座“法语的监狱”,让人觉得虚空,能让人发疯,而故乡虽不美,但就是让作者想念,让作者激动,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大家笑)(分行板书——热爱、亲切、激动;冷清,虚空,令人发疯)

  师:有理。有没有其他的看法?

  生3:我想一般的作家都会美化自己的故乡,在第6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一个“但”字说出了故乡虽然很不美,但在想像中一样是可以美的,像这里描写的,故乡小径、月夜草坡、一只小羊,也是一幅宁静的画面。所以我觉得沈从文、老舍也是美化了湘西北平,事实上没有那样美。韩少功只是比较实事求是而已。(学生笑)

  师:评点的时候能抓住关键字词,很好。请再想一下,为什么在想像中就会美化故乡呢?

  生3:当然是爱,对故乡的爱,“情人眼里出西施”嘛。(学生笑)

  师:那么实事求是的韩少功对故乡有没有爱呢?

  生3:(犹豫了一下,很肯定)有的。

  师: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文中怎么表达这种爱的?

  生4:不仅仅是单纯的爱恋,而是带有失望的爱。第8段反得地在说失望。

  师:说得很好。我们一起来朗读第8段。

  学生朗读。

  师:在很多同学的'评点中有这样的疑问,觉得不能理解第8段最后两句话,“但那种失望不同于……金麦穗和赶车谣”。我也觉得这是一个难点,哪位同学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生5:对对旅泊之地的失望,是一种情绪,是暂时的;但对故乡的失望,源自内心的挚爱,因为挚爱,所以对现状失望,这种来自内心的失望真能滴血;又因为失望,所以期待,期待故乡能变得更美好,有了这样的期待,于是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创造,“金麦穗”“赶车谣”象征着创造出的财富。(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评点得非常深刻。这样一种失望的爱也流露在其他作家的笔下(幻灯)

  “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 ——鲁迅《故乡》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鲁迅对故乡的失望、艾青的眼泪源于他们对故乡深沉的热爱。

  三、何处是故乡

  师:大家评点最多的一句是“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评点得角度很多,现在请各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评点,然后从不同角度推荐一些评点。

  (小组交流讨论)

  推荐评点如下(节选):

  1、付出,在故乡付出的是我们的血、泪,还有汗水——这些都我们的生命的构成。正因如此,故乡才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付出,才更让人懂得珍惜。在出生地,我们是被给予生命,而在故乡,我们是以付出的是我们的血、泪、汗水,在曾经无怨无悔的付出中,我们将故乡铭刻在我们生命的记忆中。

  3、读到这句话,我不由想起我的奶奶。自从我们搬家后,奶奶总是嚷嚷着要爸爸送她回老家,因为那里有她种了近50年的稻田,田里的稻子还没成熟,奶奶一直惦记着。我还明白,奶奶更想念的是那幢陈旧破败的老房子——奶奶的老家。它是奶奶和爷爷一担泥一块砖垒起来的,那里有着奶奶和爷爷同甘共苦的日子,有着爸爸成长的足迹,还有着我的孩提时代……奶奶总是无法搁舍这些,因为在老家有着奶奶过去的岁月。

  4、凡是对故乡有深刻情结的人,一定拥有一颗无私的心,拥有一个奉献的灵魂。在他们眼中,苦难与困境只是故乡对他们的小小测试,他们甘愿付出,因为这样,他们才真正感到幸福。是的,是无量幸福。

  5、你的出生地仅仅是出生地的话,那它不一定是你的故乡,不能成为你心灵的归宿。相反凡是你真心付出的地方都可能成为你的故乡,唐刘皂《渡桑乾》中写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为了博取功名,诗人客舍并州数十年,这十年的生命历程,又让并州成为了诗人的第二故乡。古往今来,多少人有过第二、第三故乡啊。

  师总结:同学们的这些评点的角度不同,有的诠释关键词语,如“付出”,有的在生活感悟中产共鸣,有的联系前后文来诠释关键句,有的链接诗文引人深思。这些充满哲理的话告诉我们: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根,不等于出生地。这种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里,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只有当我们为之付出劳动,它才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当故乡落后时,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使它摆脱落后的面貌。

  四、讨论作者将哲理蕴涵在形象中的写法

  师:在大家的评点中,很多评点都关注到了文本的语言,认为既很形象,又富有哲理。形象和富有哲理就是本文语言的特点。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为什么?将你的评点和大家分享。

  课堂实录节选:

  生1:我很喜欢1至4段,因为将寂寞和虚空写得淋漓尽致。(朗读)

  师:你读很很有感情,读出了作者的孤寂之情。你能和大家交流你的评点吗?

  生1:“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家上加引号,说明这不是真正的家,只是一个临时寓所。

  师:你很敏锐,能关注到标点符号的意义。还有吗?

  生1:作者在第2段中写他自己“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这和上文“很少见人”,除了“叽哩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相照应。语言是一种文化,是故乡精神的一种传承,人在异乡,你也许可以得到别人热情的招待,但只要一听异国之音,你就知道你自己被排斥了。

  师:你能很敏感地关注语言的细节,评点得很到位。还有其他同学评点这几段的吗?

  生2:“这个城市不属于你,……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人在异乡便是客,总会有一种“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的感觉,总是少一种归属感。第2段中描写的虚空特别形象。另外我对第3段的细节描写特别有感触,虽然有些夸张,但很有真实感,“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里对吊灯作六次研究是一个细节描写,六十次就带有了夸张意味,六次已经是让人倍感无聊了,更何况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生2:但是我有个疑问,文本第2段为什么用第二人称来写,而不再像第1段一样用“我”?

  师:哪位同学可以提供友情帮助?

  生3:如果用“我”,那给人一种很个性化的感觉,换“你”,范围就扩大了,说明这种虚空、无聊、孤寂是普遍的。第6段中写旅途夕阳中的思乡有一种美化故乡的意识时也用“你”,也是说明这种想法是很普遍的。

  师:很精彩,我们用掌声以示祝贺。(大家鼓掌)还有其他吗?

  生4:我很喜欢第5段。(朗读)喜欢这一段是因为觉得这一段特别温馨,用想象的方法传达出了对家人的思念。还特别喜欢最后一句,这句运用拟人,将过去的日子写得很美——熠熠生光,于是总让我们对过去的日子充满留念,总在怀念远去的事物。

  师:你读得也很温情,还能注意到修辞。还有其他吗?

  生5:我喜欢最后一段(朗读)。我觉得“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写得特别有哲理。故乡是人心灵的归宿,没有故乡的人,他的心永远找不到安歇的地方。所以人可以漂泊在外,心却不能流浪。

  师:确实如此,对故乡的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而每一次“回望故乡”,就如韩少功所言,“是每一个人自我辨认的需要,也是远行的证明”。

  五、结语

  师:我们第一次尝试用评点的方法来阅读,我们所表达的观点也许有些零碎而不够系统,也许过于关注局部而忽略整体。但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在评点的过程中,我们实践着对话阅读,试着与文本对话,与作家对话,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和自己对话,在文本中读出自己,所以出现了很多精彩而独特的观点。请大家记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附录:

  我对音乐没有多少知识,也谈不上特别的爱好。但写作《鞋癖》的时候,我正在听一盘舒伯特的男声独唱歌带。

  歌是用法文唱出来的,我一句也不懂。当时我正处法国西海岸一个小城市里,准备待上一个月。也就是说,我将在市政府给我安排的一幢海边住所里,守着六个房间、四张床以及三个厕所,独自一人把大西洋灰暗的浪涛盯上三十来天。这个城市没有中国人,以我相当有限的英文,也不大容易找到太多的英语对话者。我的一位在巴黎的朋友来了一趟,怕我寂寞,就借给我一台小录音机,还有几盘歌带,其中有舒伯特。

  舒伯特总是在夕阳中走来,陪伴我进入黑夜。那忧郁的男声,一浪一浪拍打我心胸的男声,闪耀着夕阳式的金色光辉,居然使我眼眶一次次潮湿。我的眼前出现了杳无人烟的大草原,出现了草原里弯曲的旅途和一道独行者不知什么时候留下的足迹。我的眼前出现了月光,出现了风车徐徐旋转的暗翼和月光在水中的奔流。我知道这也许与法文的歌词毫不沾边。但我又顽固地相信,陌生的男声一定在唱着我熟悉的回想,一定在唱着这个世界所有人都熟悉而且难以忘怀的一切。

  音乐也许是最为抽象的艺术,总是把任何具体而繁杂的现实条件滤净,纯酿出血液、呼吸以及情感的律动,纯酿出人人都不会陌生的美。因此,在音乐面前,解说是情感之酒已经毫不需要了的一些现实槽料,歌词完全是多余的累赘和禁限——正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声乐也许都应该被视为无字的歌,更适宜由语言不通的异国者来倾听。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想起了我的亲人,包括正在被忧郁男声歌唱着的我的父母——我已经远远离开他们,还将会更远更远地离开他们。我从他们那里获得了生命,从他们温暖的怀抱里获得了童年和欢笑,但他们将在我遗忘的沙地里逐渐模糊直至消逝。如果不是舒伯特,我甚至会错过一次与他们在夕阳里的相认。

  儿子记不住父母的话,这个世界就再也不会有人记住他们了。于是,我赶快写下了第一行字,力图把他们的体温挽留在身边。

  韩少功《 听舒伯特的歌》

【《我心归去》优秀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我心归去》优质教学案例05-08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03-18

《我心归去》阅读题04-21

《我心归去》说课稿汇编05-17

优质课《我心归去》教学实录06-09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我心归去》教学反思05-28

高中语文《我心归去》教学反思三?则06-19

高中语文《我心归去》ppt07-28

苏教版必修一《我心归去》导学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