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例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例 1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报任安书》是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表现了为了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鲁人版语文教材又将其放在必修第四册第四单元“建构精神家园”这一主题单元内,匠心良苦。
2、 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近一年的学习,对高中语文尤其是古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而且小组教学改革也已进行了近一年,效果亦不错。
3、教学目标
(1)回顾作者生平,了解本文创作背景。
(2)学习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翻译文中重点及疑难句子,并疏通全篇。
(4)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真挚感情,把握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
4、课前准备
回顾司马迁生平及其创作,设想司马迁之精神世界。
5、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主要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所以,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司马迁蕴含在文中的深刻感情。
6、 教学手段
(1) 朗读教学法。本文是一篇感情深刻真挚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读可以发现、解决问题,读可以体会感情。
(2) 研讨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之以关键点拨,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受辱——苟活——精神屹立(实现理想)这一心路历程。
7、教学用具
多媒体、组内小黑板、大黑板、粉笔等
8、教学时间:2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立天地间,不仅需要刚强的躯体,更需要充盈而坚韧的'精神。有不少人,在没有强健的身体的情况下,依靠精神的巨大力量,支撑自己走完人生甚至创造辉煌,所以我们有必要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在这个家园里首先需要什么呢?答案就在今天所要学习的篇目——《报任安书》(板书题目
(二)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
1、江充巫蛊案 江充本是武帝近臣,与太子关系不谐。后来京师发生巫蛊案,后武帝患病,江充趁机向武帝进谗言,称不除巫蛊帝病不愈。武帝即令掘除之。江充将准备好的巫蛊置于太子处,并当场查获。太子又气又怕,情急之下杀掉江充造反。武帝派丞相率兵镇压,太子命令时任北军使者护军的任安率兵同反,任安接受兵符而不出兵。事后,有人举报任安行为,武帝震怒,认为他“持两端”“观祸败”,下诏伏法系狱。
2、李陵案 李陵本李广之孙,骁勇善战。在跟随武帝宠妃之弟李广利出征匈奴时,率五千步卒于匈奴数万大军抗衡,最终力尽而降。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了几句李陵的好话,便被盛怒的汉武帝下狱,因为家里拿不出足够的赎金,最后只能接受宫刑。
(三)初读感知,寻找文言知识(各小组选一项任务,在书中找出来并在自己的小黑板上展示出来)
1、字音
2、文言知识之通假字:
3、文言知识之古今异义:
4、文言知识之词类活用
5、文言知识之特殊句式
(四)课堂实录
1、疏通文意,解决翻译难题
生:“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这句话怎么翻译呢?
师:要翻译句子,首先抓住重点词语。本句中的“倡优”“蓄”“流俗”和“轻”就是重点理解的词语。这些词语怎样理解?
生:“倡优”本是名词,这里应作状语,即“像倡优一样”。
生:“畜”字,一是牲畜之意,二是蓄养之意。这里应选第二个义项。
生:“流俗”也应该是形容词作名词,“流俗之人、世俗之人”。
生:那么,“轻”就应该是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师:很好,重点词语解决了,就相当于桥桩打好了,下面就是铺桥。哪位同学主持这项工程?
生: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像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之人所轻视的。
师:好。还有疑难句子吗?
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这句话怎么翻译?
生:翻译为“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是形势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决定。”
师:这个翻译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仔细看看,会发现一点瑕疵。
生:老师,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够简洁。
师:很好。那怎样翻译才能更好呢?
生:“由此说来,勇敢怯懦或是强大弱小,是形势决定的。”
生:很好。有些句子翻译出来不够简洁,应该整合到一块。
师:还有疑难句子吗?
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怎么翻译?
生:“闺阁之臣”指宦官。“身”是自己之意。
生:“宁”不知道什么意思?
师:“宁”有3个意思:安宁、宁愿、难道(怎么),这里选哪个义项呢?
生:难道(怎么)。
师:很好,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
生:我只是个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藏在岩洞里隐居呢?
师:好。还有没有疑难句子?
生:没有了。
师:很好。发现、探究、合作,大家仔细认真,完成了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下面
2、读书会意,梳理文章思路
师:从课题和背景看,这是一封回信,哪些地方显示了书信体的特点?
生:《报任安书》的第一自然段中,表示客套的词语多多,像“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辱赐”、“略陈固陋”、“幸勿”等,这是书信体的特点。最后一段“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等都表明书信的特点。
师:那么作者在信中回复了什么内容呢?我们按照文章顺序来梳理。阅读第二自然段,考虑其核心内容。
生:说明自己地位低下。
生:说明“刑不上大夫”的原因。
生:讲“人或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道理。
生:讲士人应该勉励自己,如果犯了罪就及时自杀,不要使自己受辱。
师:要找到总结全段的意思,我们不妨先弄清段内的层次。这一段分别讲了哪些意思?
生:司马迁先讲自己出身低微,死了大家也会认为是“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师: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说到死?
生:应该是司马迁受了宫刑。后边他提到这个事情。
师:详细一些。
生:他的意思是我受了宫刑,应该自杀,然而因为身份地位地低下,自杀了,大家也会认为我只是因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死了也是白死。
师:所以司马迁没有死。那么,接下来司马迁又解释表达了什么内容呢?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从“太上不辱先”到“曷足贵乎”,实际上在讲什么问题?
生:有关生死荣辱的问题。
师:司马迁还列举了不少的历史人物,看看司马迁的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共性,司马迁想用他说明什么。
生:这些人地位原来都很高,后来都受到巨大的污辱。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说明的道理似乎是有罪之后,应该及早自杀。否则,受辱就后悔莫及。
师:但是他们受辱而未自裁呢?
生:“积威约之势也”。
师:作者又如何总结的?
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师:很好。这样去读第三段我们就会有非常清楚的思路。第三段核心内容是什么?生:解释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是“念父母,顾妻子”,而是“恨私心有所不尽”,想“文采表于后世”。
师:第四自然段呢?
生:列举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也有著述闻世的志向。
师:作者所列举的人物有什么共性?
生:都是在灾难中有所成就。
师:第五自然段呢?
生:写自己发愤著成《史记》。
师:就司马迁为实现理想,“就极刑而无愠色”而言,我看这不是胆怯,倒更是极大的勇敢。这让我想到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他们有没有相似点?有什么相似性?
生:有。相似点都是忍小辱,成大事。
师:阅读最后一段,看看它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照应开篇,阐述自己的痛苦心情,以及说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为务”的苦衷。
师:请一位同学系统地梳理一下文章思路。
生:司马迁开篇从任安“教以慎以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入题,然后讲明为写《史记》而没有及时自杀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受辱及痛苦心情;这是文章的第一板块。文章的第二板块主要在于阐述自己要想前人一样,在艰难痛苦中完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宏大理想。
3、重点研讨,体会作者深沉情感
讨论:我们还记得,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多处议论,既同情屈原,又是同病相怜——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屈原最后选择了死,司马迁却选择了生,讨论一下,两人有何异同。
生:相同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生:都是被统治者迫害。
师:看看他们的理想。
生:屈原的理想是振兴楚国。
师:还有吗?
生:通过与渔父的对话,知道屈原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同流合污。
师:那么,屈原怀石自投汨罗,同时也是抱定理想而死。
生:也就是说,屈原也是为了理想而选择了死亡。
师:正确。那么司马迁呢?
生:司马迁为了心中理想选择了忍辱负重、隐忍苟活。
师:由此我们看出,理想有着巨大的力量。
生:可以使人死,可以使人生。
师:那么,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司马迁的精神家园最坚强的支柱是什么呢?
生:为理想忍辱负重,坚忍不拔!
师:在我们高中学习生活当中,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哪一点?
生:坚忍不拔!(下课)
教学反思
1、 本案例按新课改精神而设计。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以及合作、探究乃至讨论,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己完成了古文的疏通,理解了司马迁的深沉感情和独特的精神世界。
2、 本案例兼顾语言的分析和感情的把握,通过与语言串通思想及感情,但是有的学生依赖教辅资料,一些疑难句子可能还未找完,并影响了自我能力的培养。有待于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自觉性的提高。
3、本案例遵循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要求设计,因为教语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要牢牢抓住这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报任安书(节选)》不仅仅是古文教学的经典之作,更是培养学生自尊自爱,为理想坚持不懈,刻苦向前的优秀范本,抓住了这两点,教学中贯彻好这两点,就是成功的课堂。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例 2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5、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2、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三、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内容与形式梳理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明确: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
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大意
明确: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3、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具体研习,掌握重点字词句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补充)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辞、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字词。司马迁再拜言 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流俗所轻也 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趋异也 积微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 审矣,何足怪也 殆为此乎? 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颇识去就之分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舒其愤 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会遭此祸
虽万被戮,岂有毁哉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报任安书课文原文05-27
司马迁报任安书06-10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整理08-21
高二《报任安书》教案05-13
《报任安书》文言文原文与翻译02-02
《报任安书》高二语文教案(精选5篇)05-17
报任安书翻译高中文言文常用虚词06-21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报任安书》教学设计05-26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案例01-16
高中语文《虞美人》优秀教学案例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