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表格式)
教学目标 |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
|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
||
教学重点 |
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
教学难点 |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
|
教学媒体 |
|
|
教 学 过 程 |
复 备 栏 |
|
一、文题解说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意 (一)、重要实词 1.昨日蒙教(承蒙指教)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交游相处)3.虽欲强聒 (勉强作解释)4.故略上报 (写回信)、5.蒙君实视遇厚(看待)6.于反复不宜卤莽 (往返)(同“鲁莽”,粗疏草率)7.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 8.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制造事端)(夺取财物)9.设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正)10.以授之于有司 (交给)(负有专职之官吏)11.举先生之政(推举、实行)12.辟邪说(抨击)13.难壬人(责难、驳斥)(巧言之人)14.士大夫多以不恤同事(顾虑)15.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计划、考虑)(适宜) 16.是而视不见可悔故也(认为正确)17.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办事)18.以膏泽斯民(施加恩泽)19.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20.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胜)(谦辞,用于自称) (二)、重要虚词 1.而议事每不合(往往)2.故今具道所以/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原因)(用来…的)3.虽欲强聒(虽然) 4.以致天下怨(因而),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因为) 以膏泽斯民(以便) 5.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认为) 6.上乃欲变此(才) 7.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相互) 8.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不仅) 9.不为侵官(算是)10.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当作)11.盘庚不为怨者故(因为)12.未能助上大有为(作为) |
|
|
(三)、翻译句子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三、再读课文,思考与探究 1.王安石此信,没有感情用事,没有讽刺嘲笑,没有出语不恭,没有自我炫耀,也没有面面俱到、在一些细节上饶舌纠缠;而是就几个关键性问题,据理和对方辩论,说理鲜明,辞气盛满,又具有无懈可击的'逻辑性。 2.作者说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是“重念蒙君实视遇见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有没有其他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只是一种礼貌性的话,真正的目的是对司马光的指摘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 3.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尢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岐?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
|
|
教后反思 |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表格式】相关文章: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03-03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02-11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鉴赏04-02
苏教版必修《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说课稿04-30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训练题04-20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04-02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导学案06-22
初二语文教案:《答司马谏议书》04-30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说课稿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