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教案设计

时间:2021-08-16 10:29:14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教案设计推荐

  马克思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 yuwenmi小编整理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教案设计,欢迎欣赏与借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教案设计推荐

  一.教学目的

  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养料和人文精神的课文。先应根据其本身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和语言风格,但决不能仅止于此。剖析其结构和语言外壳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其思想内核,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今天的中国和他们自己的人生。这样也能跟我校的人文主义教育紧密结合。

  具体说来,充分挖掘本课的语文和人文教育因素以达到如下目的:

  1. 开启思想闸门。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今天跨世纪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2. 进行人格熏陶。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力求能让学生由衷地感到: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不朽学说,但我们完全应该而且也可以学习他伟大的人格!

  3. 感受时代脉搏。不能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学一篇外国文言文,而应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联系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深深感到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三.教学难点:

  1.学生如果不适应这种研讨式的教学风格而出现启而不发的状况怎么引导?

  2.放手让学生质疑研讨,如果出现一些我事前无法预料的思维火花时,我又如何驾驭课堂(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不影响教学的节奏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四.教学设计:

  1. 导入:由追悼会和悼词引出话题:

  2. 课时分配:三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本文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悼词的基本结构

  1.某年、月、日,某人因某原因去世。

  2.逝者的生平事迹。

  3.悼念语。

  二.朗读课文(或播放录音)

  要求同学结合“导入”分清本文的结构。(见PPT课件)

  三、分析课文

  (一) 本文的文体及特点

  提问: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是悼词。(1)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2)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这么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二)据此,讨论全文的结构。

  着重研究第2、6、8段的归属。教师小结时应指出划分段落的原则:段者,断也。既然全篇由各段组成,各自然段之间当然有内在的联系,之所以割断为几个大的段落,是因为大的段落具有内容的完整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还应注意段与段之间衔接、组合的语言标志。

  关于第2段的归属。有人将此归到第一部分,理由是它与第1段关系密切,是在第1段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提出全文的论点。诚然,第2段和上段是紧密联系的,但是,第1段的段旨是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这是悼词开头的一般写法;第2段才进入文章的主体,是第二部分的总说。因此,第2段同下文联系更为密切,应该归到第二部分。而第1段相对的独立性比较大。

  关于第6段的归属。文章前的3、4、5段介绍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发现,第7段介绍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伟大实践活动,第6段是两个层次之间的过渡,这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有两层:一是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到说明他对科学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家的马克思到评述革命家的马克思。这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判断它的归属,要看它主要的作用是承上还是启下。显然是启下。此外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照应与衔接。如果根据因果关系看,它与第7段的联系也很密切。注意第7段首句,它呼应第6段中的“在马克思看来……革命力量”。所以第6段应该归到下一层次。

  关于第8段的归属。有人把它同第9段合并为一部分。我以为,它实际是对3——7段的一个总结,应该归到第二部分。第8段首句中的“这样”,应当是指马克思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贡献。或者说,正因为马克思有这样的伟大贡献,才有第8段所讲的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板书:((见PPT课件))

  本文的结构

  一. 马克思的逝世(1)

  二. 马克思的毕生事业(2-8)

  1. 巨大的损失(2)

  2. 伟大的贡献(2-7)

  3. 深远的影响(8)

  三. 悼念词

  (一) (二) (三)

  叙述 议论 抒情

  (理论贡献属于“解释世界”,实践贡献属于“创造世界”。)

  小结:本文结构前后勾连,过渡自然,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这正说明了本文结构十分严谨,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

  四、布置作业(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目的2”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

  二、讲授新知

  (一)方法指导

  明确本课的主要任务:揣摩语句。

  如何揣摩语句,请看“单元指导”。揣摩语言主要靠积累,靠语感,靠反复思考。揣摩语言要联系语境,因为语境时时处处干涉语言表达。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有外部(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文章中心、上下文等)之分。先说联系外部语境,如《荷塘月色》中的首句的理解,就需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说联系内部语境,如《荷塘月色》“不能见一些颜色”中“颜色”一词的理解。

  提问:本文的外部语境是怎样的?

  明确:特定的环境:马克思的墓前,庄严的葬仪。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仪,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计划,因而文章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马克思的特殊感情。

  板书:学习重点:揣摩语言

  内部语境(中心、上下文)

  总的方法 联系语境 外部语境(背景、人品、文风等)

  特定的场合:墓前、葬仪

  特殊的身份:作悼词者、亲密战友

  特殊的感情:哀悼、赞颂

  (二) 讨论分析

  要求学生画出文中最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教师设想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

  第三课时

  测验(略)

  附:课文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 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设计05-1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07-2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05-19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06-16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03-3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习题07-2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05-1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05-1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原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