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李白诗《送友人》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诗《送友人》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诗《送友人》说课稿 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背诵里的一首古诗《送友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作以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送友人》是人教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背诵的一篇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力求把古诗词教学回归到传统的吟诵上,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让学生通过对《送友人》的学习,学会朗读,诵读,吟诵诗歌。在“读、诵、吟”的过程中,初识诗之形,赏诗之景,悟诗之境,体诗之情。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朗读,诵读,吟诵诗歌。
(2)教学难点
在“读、诵、吟”的过程中,初识诗之形,赏诗之景,悟诗之境,体诗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谈话法
以和同学们的谈话引出课题。
(2)“以读代讲”法
新课改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古诗词教学更是离不开读。因此我力求把古诗词教学回归到传统的吟诵上,让学生通过对《送友人》的学习,学会朗读,诵读,吟诵诗歌。在“读、诵、吟”的过程中,初识诗之形,赏诗之景,悟诗之境,体诗之情。避免老师枯燥的讲解。
(3)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悟诗之境,体诗之情,要求学生用一种意象设身处地,想象李白或朋友的感受,用小诗的形式述说衷肠。并在吟诵时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感情。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在“‘读、诵、吟’的过程中,初识诗之形,赏诗之景,悟诗之境,体诗之情”的'学习方法,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以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第二环节、读--诗之“形”:读音读形读感情基调。
第三环节、诵--诗之(景)境:赏诗之景,悟诗之境。
第四环节、吟--诗之情: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全班展示。
最后师生吟唱,学生谈收获结课。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内容的完善美,语言的精炼美,构图的和谐美,字体的规范美。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读-→诵-→吟
形-→景(境)→情
“读-→诵-→吟”是学生层层深入的学习环节,“形-→景(境)→情”是在“读-→诵-→吟”每个学习环节中,相对应的要掌握的学习目标。这样板书,教学重难点突出,又简洁明了。
在《送友人》这篇古诗的教学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打破常规的以赏析为主的诗词教学改为回归传统吟诵的新方法为依托,积极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理念。同时通过“读-→诵-→吟”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学生在掌握吟诵古诗方法的同时,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详见我的课堂教学。
李白诗《送友人》说课稿 2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
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行路难》
1、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2、典故在诗中的含义。
《送友人》
1、 诗人写离情,感情真挚热诚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2、 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月下独酌》
1、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
2、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说明: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课文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同时,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要能体会到三首诗中诗人复杂的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从学生较易掌握的诵读入手,通过熟读来感知诗歌的内容,进而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读,领悟诗歌的意境及诗人复杂的情感。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既不能教师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了主体体验的过程,而一味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力,任由其随意发挥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讲解,为学生的理解、感悟创设平台。《行路难》、《月下独酌》由于篇幅较长,其中蕴含的情感也较为复杂,可由教师引领学生去品读,并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古代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主,学习《送友人》,教师在诗歌难点处适当点拨即可。通过师生共同质疑,学生释疑完成本诗的学习。
三、思路点拨
本文有一定的深度、难度,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如按文体,从古体诗、格律诗的诗体特点入手,比较、赏析三首诗。也可从诗风入手,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情感。想象丰富奇丽、感情激越奔放、语言清新而又瑰丽等均为李白诗歌的特点,可重点抓住某一方面的特点来串起三首诗赏析,但不管由哪个角度切入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是基本。
四、练习举隅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拔剑四顾
多歧路 直挂云帆济沧海
青山横北郭 挥手自兹去
月下独酌 我歌月徘徊
相期邈云汉
2、三首诗的语言凝炼传神,富有表现力,请从中摘录你最欣赏的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3、上网浏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并结合对三首诗的理解,以“我了解的李白”为话题写一段话描述李白形象。
4、为三首诗配乐或配插图,比比谁配的音乐、图画更能表现诗歌的情感。
李白诗《送友人》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鉴赏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并说说这些诗句分别体现的情感。提示:诗句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二、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三、品读鉴赏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四、课堂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朋友的深挚感情。
重点与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点拨。
【李白诗《送友人》说课稿】相关文章:
送友人诗词12-04
唐诗《送友人》01-16
李白诗集06-25
送友人教学设计07-11
《送友人》古诗赏析04-04
李白《送友人》鉴赏02-22
《送友人》古诗赏析11-30
《送友人》唐诗鉴赏10-09
李白诗词鉴赏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