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棋》教案+反思(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学棋》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另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课文中的插图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适宜让学生看图比较,进行对比朗读。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生心赞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默读课文的意义。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能手、远近闻名、专心致志”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对比两位学生学棋的不同表现,懂得读书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回顾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摹写。
2.提问:课文写的是谁和谁学下什么棋?你从哪儿知道的?
指名回答。
二、引导质疑,导入新授。
1.提问:那为什么要跟“秋”学棋呢?谁能用课文里的话告诉大家。
(打出第一小节幻灯片)
2.指名读。
3.随文释词“能手”“远近闻名”,并用合适的词替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提问:都说“名师出高徒”,后来秋的这两个学生是不是都成了出色的棋手呢?
指名回答。
(打出最后一小节幻灯)
6.学生自由地读这一节。
(师板书:出色、没多大长进)
7.学生质疑:为什么跟同一个老师学习,一个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的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呢?(师板书:“?”)
三、读演结合,研读课文。
1.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指名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师擦去“?”)
(2)指名读第一个学生学棋的情景。
(指名读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师板书:专心致志。)
(3)指名看图说这个词的意思。
(出示幻灯插图1)
生结合挂图说意思。
(出示幻灯第二段第一部分。打出“专心致志”四点。)
(4)这个学生的专心致志主要体现在三个动作上,能找到是哪三个动作吗?
(幻灯给三个字加点)( “听”、“看”、“问”)
(5)教师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
(6)提问:那另一个学生是怎么学棋的呢?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幻灯片第二个学生学棋的部分。)
(7)指名读。
(板书:走了神儿)
(8)指名着图说一说什么叫“走了神儿”?
(幻灯出示插图2)
生结合图说意思。 并用合适的词替换。
(9)指导朗读,以演促读。
生再次练读。
2.教师小结。
正因为这两个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学习态度,所以才会有不一样的学习结果。咱们再读一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四、延伸表演,揭示主题。
1.情景设置:
几年之后,到了两位学生出师那天,师傅对两位学生做了最后的教导。如果你是师傅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师傅说的话里,有“专心致志”和“走了神儿”,还有“出色”和“没有多大长进”。(出示挂图)
(1)生练说。
指名表演。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
一个学生因为(),所以();另一个学生因为(),所以()。看来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
五、学生讨论,交流心得。
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哪些是值得你改进的?
教学反思:
《学棋》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语言浅显易懂,条理清晰明了,道理易得实用,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好范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所以根据教材特点,我采用对比的教育方法来突出两位学生“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结果不同这一重点”内容,从提问到导读再到清晰的板书,整个过程我都试图体现这一点,在教学之后,学生能充分的体会到了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
首先,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要和秋学下棋?”根据学生回答来理解“能手”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还知道谁是哪方面的能手;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远近闻名”,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
其次,在讲完第一小节后,直接导出了本文的第三小节——两个学生的学棋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棋,为什么学习的结果不一样?这时趁热打铁,让他们自己在第二自然段找原因。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
课文中的插图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再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读,自己去总结。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解决之前的疑问后,将两个学生的不同表现串联起来,进行正反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
最后,利用角色转换,让学生体会文中道理。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我利用学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深入角色,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如“到了学棋毕业那天,老师对两个学生分别进行了教育,会怎么说?”等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自己体会了文中的道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学完课文,我还进行了语文的外延,找出学棋二人的优缺点并进行点评。
整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的失误:
第一,由于觉得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对教材的处理有些粗糙,造成对孩子的说话训练过多,课堂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第二,我在备课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会针对三人的优缺点分别提出异议。所以当孩子们出现意外的课堂生成时,“老师,我想批评文中学习认真的孩子。你虽然学棋很认真,但是你没有及时帮助同学克服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坏毛病,所以也不能说你的身上完全是优点!你有很大的缺点!“老师,我觉得秋老师也有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学生,一个成绩优秀,另一个没有什么进步?是不是秋师傅要求不够严格?”我有些方寸大乱,以至于没有很好的往下引导孩子,错过了点燃孩子们思想火花的最好时机。
【《学棋》教案+反思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学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03-30
《学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06
《学棋》导学案(第二课时)03-05
《学棋》(第一课时)优秀教案04-04
学棋课文教学反思03-14
《学棋》语文教后反思01-30
《学棋》的语文教学反思01-19
《学棋》语文教学反思03-12
精选《学棋》课后反思三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