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李商隐《无题》说课稿公开课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无题》说课稿公开课,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无题》说课稿公开课 1
现在我就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的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请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评委能够给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诗歌文本说明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开始,诗歌作为一种中国文化在华夏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一直奔腾不息。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期望以诗歌的诵读、品析、鉴赏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诗歌的真正内涵,从而走进诗歌的心灵,并能有效的拓展迁移,轻松应对语文考试题中诗歌默写与鉴赏。就绵阳的中考而言,诗歌的考察涉及到诗歌默写和诗歌鉴赏两个部分,占有不少的分值,而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是一首抒写离别相思的爱情诗,并且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两个有情人难以经受的离恨、终生不渝的爱情及重见邀无期的哀伤。这首诗是李商隐“无题”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意境朦胧,感情深沉,凄婉而迷离,极富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说明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了解作者李商隐简单的生平事迹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深刻含义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以及这首诗歌的主旨思想。
3、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4、学习并体会“读出韵、品出情、迁出悟”的诗歌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说明
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我按照“读出韵、品出情、迁出悟”的步骤方法来进行设计,以学生展示为主,教师归纳总结点评为辅。
(一)作者介绍——晓背景,明风格。
说明:是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古人为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才能体会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寄托的人生心志。诗歌不仅仅是几行文字的串联,其中融入了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反映着独特的诗歌主题。就诗歌的背景而言,不同的时代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诗歌情怀。
方法:由学生先介绍,学生补充,再由老师补充总结并形成简要的文字笔记。
明确: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等职。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李商隐一生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开成二年,李商隐25岁时举进士。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李商隐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带着一颗“夙心”,在悲愤寂寞中死去。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古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继承前人的方面较广,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境界,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二)诗歌诵读:读准音,诵出韵。
说明:诗歌具有独特的音韵之美。通过反复的诵读、品读,我们能感悟其音韵之美,感悟诗中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正是此理。因而诗歌教学的首要之事就是让学生读出韵,而要读出诗韵,先要引导学生读准音,明其意;定抑扬,知缓慢。
方法:
(1)学生齐读。
(2)学生点评。
(3)学生个读。
(4)学生点评。
(5)老师范读。
(6)学生点评。
(7)老师总结。——注意让学生从李商隐的个人的诗风(朦胧、精美、典雅、凄婉、迷离)特点结合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来点评诗歌诵读语气的抑扬缓慢。
明确:
1、断句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字音
蜡炬(làjù) 云鬓(bìn) 蓬山(péng) 殷勤(yīnqín)
3、情韵
此诗情感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表现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两地分离不能相聚而期盼相聚的伤感和期盼。所以在诗歌的情韵诵读时在把握诗歌的音韵节奏的同时语速不宜过快,要缓慢而低沉,在相思而不得相聚的哀怨中要读出对爱情的坚定和对相逢的期盼。
4、诗意
首联: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颔联: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颈联:我(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爱人)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尾联:(爱人)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爱人,来往传递消息。
(三)诗歌品析——抓意象,品手法。想画面,析情感。
说明:尊敬的各位领导以及各位评委,诗歌的品析是诗歌教学的核心,现在我从“抓意象,品手法。想画面,析情感”四方面就这首的品析作简要说明。
①抓意象,品手法。是指知晓诗歌具体所描写的对象,以及诗人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抓住了意象,品出了手法,也就能悟出诗歌所情感与心志。就诗歌的意象而言,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对象,也是诗歌情感的主要载体,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情感寄托。在教学中不妨给学生以适当的归类,让学生在诗歌的品读中能就意象而品味出诗人所寄托的情感心志。(比如诗歌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的鉴赏。)
②想画面,析情感。诗歌的语言是灵动的、跳跃的,是词语意象的串联,受字数的限制,用字用词要省略。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品味诗歌情感时跳出诗歌字数的限制,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人眼前所见,感悟诗人眼前的画面,画面不同,诗人所寄托的情感也不同。(比如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鉴赏。)
方法:在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赏析的基本要点和步骤时,主要让学生参与讲解品析,师生互评互点。
(1)学生齐读,品味音韵。
(2)结合注解,学生研讨。
(3)学生解答,同学点评。
(4)同学表述,老师补充。
(5)师生总结,形成笔记。——按照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诗歌主题的顺序来展开教学。
明确: (1)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此联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所以此句渲染抒情主人公悲伤难禁的心情。
(2)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此联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表现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诗人用两个比喻圆满地表现了自己复杂的心理状态。“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接着又以烛泪比喻相思之泪,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
(3)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此联抒情主人公由自己转到对爱人的描写,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怀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此联中“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一个“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情深。
(4)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抒情主人公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尾联两句的内容。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将对方住处比做“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为什么见面这般难?其中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连打探一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帮忙了。“青鸟殷勤为探看”,只是诗人苦苦相思时的一种愿望而已。“为探看”的口气中充满期待之意。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5)主题:这首七言律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有情人之间的离别相思,通过写难以经受的离恨、终生不渝的回忆及重见无期的哀伤,以一语双关、比喻、借代的修辞表现两个有情人之间难以割舍而生死不渝的爱情!
(四)诗歌拓展——拓其情,迁出悟。
说明:诗歌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不同的诗歌有着一定得共性,无论是在诗歌的画面特点,还是在诗歌的情感心志表达,抑或是诗歌的写作手法,都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拓展迁移、触类旁通,从而在诗歌教学上达到教而不教、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所以在诗歌的鉴赏学习之后我们就与此诗中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和李商隐的同类诗进行拓展。)
方法:
(1)学生再次品读诗歌。
(2)学生展开联想,从自己所学和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中找出和此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3)学生点评,老师总结。
(4)学生展示自己所整理的李商隐的相关诗歌,看看有无共同点。
(5)学生点评,老师总结。
明确:(1)与“相见时难别亦难”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古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2)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而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3)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此联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相似,都是去替对方设想。而此联中“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4)李商隐同类诗。
《无题》(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锦瑟(唐·李商隐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共同点: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四、教学总结说明
(这个设计是为了让同学们加深记忆,把知识落到实处。)
(一)请同学们熟读诗歌成诵,并能够从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二)试着展开想象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600字的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情节完整,情感符合诗歌的情感。
李商隐《无题》说课稿公开课 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李商隐的《无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收录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这首诗以“无题”为名,具有朦胧多义的特点,是李商隐诗歌中典型的爱情诗,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独特,情感细腻,语言优美,善于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无题》一诗通过描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在爱情和仕途上的无奈与困惑。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词句优美,意境深远,韵律和谐,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和理解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接触过许多古代诗歌,对诗歌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李商隐的诗歌往往含义隐晦,情感深沉,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无题》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解读诗歌,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结合背景资料和诗歌注释,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真挚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无奈之情,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和作用,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用典等。
2.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体会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和多义性。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体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诗歌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古代爱情故事的视频片段,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爱情的经典之作。你们知道哪些古代诗人写过关于爱情的诗歌呢?”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
2.展示李商隐的图片和简介,介绍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爱情诗和无题诗最为著名,其诗歌风格独特,情感细腻,意境深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无题诗,看看他是如何表达爱情的。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 分钟)
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在范读过程中,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节奏,展现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为下一步的字词讲解做好准备。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强调朗读时应注意的要点,如节奏的把握、情感的表达等,然后给予鼓励和指导。
4.全班齐读诗歌,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提问学生:“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氛围。
(三)解读诗歌,理解诗意(15 分钟)
1.字词讲解
结合课下注释,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的“东风”“残”,“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泪”等。通过对重点字词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如“丝”“泪”等,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这些字词在诗歌中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还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2.诗句理解
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例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描绘了相见的艰难和离别的痛苦,以及暮春时节百花凋零的景象,烘托出了悲伤的氛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来比喻爱情的执着和坚贞,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无私奉献和至死不渝。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诗句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结合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人生哲理。
3.诗歌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让学生明白这首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个部分。首联点明了离别的主题和情感基调,颔联和颈联通过具体的意象和比喻,进一步表达了爱情的坚贞和无奈,尾联则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表达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希望。
通过对诗歌结构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行文思路和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主题。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0 分钟)
1.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诗中的“春蚕”和“蜡炬”象征着什么?诗人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仅仅是爱情吗?你还能从中体会到哪些更深层次的含义?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2.情感探究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明确诗歌的主题不仅仅是爱情,还蕴含着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诗人通过描写爱情的艰难和执着,表达了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在追求爱情和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和向往。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明白,爱情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像诗人一样,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五)赏析诗歌,品味艺术特色(10 分钟)
1.意象分析
提问学生:“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春蚕”“蜡炬”“东风”“百花”“云鬓”“月光”等,并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明确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种朦胧、凄美、深情的意境,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春蚕”和“蜡炬”象征着爱情的执着和无私奉献,“东风”和“百花”则烘托了离别的悲伤和无奈,“云鬓”和“月光”则描绘了女子的相思之苦和孤独寂寞。
2.表现手法赏析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用典、对偶等。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重点讲解象征和隐喻的表现手法,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春蚕”和“蜡炬”象征着爱情的坚贞和无私奉献,“丝”和“泪”则隐喻着相思之苦和悲伤之情。通过这种表现手法,使诗歌的情感更加含蓄、深沉,富有感染力。
分析诗歌的对偶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让学生体会对偶句在诗歌中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以及对表达情感的加强作用。
3.语言特色品味
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感受李商隐诗歌语言的优美、细腻和含蓄。提问学生:“你觉得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让你印象深刻?”引导学生从用词、造句、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明确诗歌语言优美,用词精准,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字,深刻地表达了相见和离别的痛苦;“东风无力百花残”中的“无力”和“残”,生动地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心情。同时,诗歌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含蓄、委婉,富有诗意。
(六)课堂小结(3 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作者、背景、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强调李商隐《无题》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古代爱情诗中的经典之作。
2.总结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像诗人一样,用执着和坚定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同时也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七)布置作业(2 分钟)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爱情”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创作。
3.推荐阅读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等,加深对李商隐诗歌风格和情感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解读诗歌,如诵读、联想、想象、分析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逐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诗歌中一些较为隐晦的意象和情感,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诗歌学习中有所收获。同时,我也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加强对古代诗歌的研究和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李商隐《无题》说课稿公开课】相关文章:
李商隐《无题》全集12-15
李商隐《无题》优秀教学设计01-16
赏析《无题》李商隐古诗词06-04
公开课说课稿02-01
李商隐的诗句04-13
李商隐的诗句01-02
李商隐的生平10-24
《望岳》公开课的说课稿07-08
无题-日记02-24
无题的日记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