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

时间:2024-08-28 10:37:19 林惜 八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0篇)

  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 1

  教材分析:

  《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小说之林”。所选几篇小说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物的灵魂。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虽然只有1 200余字,但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当其译文在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发表后,不久即选入中学教材。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诚如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我们以为,这篇小说之所以产生出如此艺术效果,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采用了“欧·亨利式笔法”,而且也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辩证艺术。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2、领悟小说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窗”双关含义 ,学会分析小说

  教学方法: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辅以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启窗而观,可以尽情欣赏窗外美好的世界。同样,透过心灵之窗——眼睛,可以窥视到人们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有崇高、伟大,善良、敦厚;也有卑鄙、低劣,丑恶、凶残。打开一扇心灵之窗吧,可以让我们细细品味世间的一切……

  二、字词处理(课件展示)

  一泓hóng 充塞sè 吁吁xū xū

  曾:曾经。说明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了。

  消遣:消闲,解闷。

  一泓:清水一片。泓,量词。

  斑斓:灿烂多彩。

  隐约可见:隐隐约约能看见。

  津津有味,有滋味,有趣味。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栩栩如生:形容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像真的一样。

  彻夜难眠:整夜难以入睡。

  充塞:塞满,填满。

  纹丝不动:形容一点也不动。

  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

  三、朗读欣赏(课件展示)

  欣赏朗读,进一步纠正字词读音,感悟课文内涵。

  四、题目分析(课件展示)

  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两个作用:

  (1)“窗”有喻指人的心灵的意思;(2)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

  五、课文概述(课件展示)

  两个病重的人同住在一个十分狭小的病房里(开端)。其中一位重病人经允许每天可以起身坐两小时,他就利用这两小时为另一位只能躺着的病人讲述丰富多彩的生活故事(发展)。这位只能躺着的病人每天听着动人的故事,享受着愉快,却产生了占有那个窗口的想法,对病友的危难无动于衷,直到那位病友死去(高潮)。他终于占有了那扇窗户,但他看到“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结局)

  六、结构分析(课件展示)

  小说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三段):写两人关系友好。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四—七段):写“不靠窗口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这是故事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五段):紧承前文.写“靠近窗口的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同伴听了感到是一种“享受”。

  第二层(第六、七段):写“不靠窗口的病人”嫉妒心恶性发作。

  第三部分(第八-十二段):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见死不救。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十三-十五段):写窗外只有光秃秃的一堵墙。

  七、课文讲解(课件展示)

  1.开头第一段短短三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哪些要素?

  讨论明确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一家医院的病房;时间——“曾住过”,表明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人物——两位重病人;环境——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两人,没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

  2.从第一、二两段中可看出引发故事发生的关键物和关键人是什么?

  讨论明确

  关键物是窗,“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关键人是“靠近窗口的病人”,他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

  3.两位重病人起初的关系是如何的?

  讨论明确

  起初是友好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靠近窗口的病人,每天在仰坐时,都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

  4.联系小说的结尾可知,所谓“窗外的一切”,这座美丽的公园,精彩的球赛等等,都是“靠近窗口的病人”精心编造的。他为什么要编造呢?编造得如此丰富优美,描述得这么生动有趣,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其目的是想解除同伴的痛苦。这样写反映了人物美好的心灵。

  5.“不靠窗口的病人”的病情为什么会一天天加重了?

  讨论明确

  因为他产生了嫉妒心,而且变得愈加强烈,由“对事”恶性发展到“对人”,这样心态失衡,导致病情一天天加重。

  6.当“靠窗口的病人”夜里突然醒来,生命垂危痛苦挣扎时,那位“不靠窗口的病人”是怎么做,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这样?

  讨论明确

  那位“不靠窗口的病人”是纹丝不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的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一心想占据窗口那张床位,竟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7.“不靠窗口的病人”最终“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

  这样的结尾讽刺了自私的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反衬了无私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

  八、作业布置

  读完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把它写下来。

  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 2

  教学目标

  1. 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 理清情节结构,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方法。

  3. 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理解其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对比和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难点:体会小说结尾的深刻含义,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每天生活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是否曾留意过窗户,思考过它存在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窗户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哲理。

  二、检查预习

  1. 学生完成《练习册》第116-117页的一到四题,检查预习情况。

  2. 教师强调生字词读音及词义,如“一泓(hóng)”、“充塞(sè)”、“吁吁(xū xū)”等。

  三、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两人关系的融洽。

  第二部分(4-7段):写“不靠窗口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第三部分(8-12段):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见死不救。

  第四部分(13-15段):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被抬到靠近窗口的那张床上,但“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2. 学生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讨论靠近窗口的病人为什么要为同伴描述他并未见到的窗外景物。

  分析不靠窗口的病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深入研读

  1. 分析人物内心世界及对比手法。

  靠近窗口的病人:无私、善良、乐观、坚强。

  不靠窗口的病人:自私、嫉妒、冷酷、无情。

  2. 探讨小说结尾的深刻含义。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句话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讨论为什么同在一个位置观看,两位病人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

  五、拓展延伸

  1. 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

  引导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续写“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之后的情节。

  要求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力求有新意,并深化中心主旨。

  2. 讨论交流。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续写内容,分享创意和感悟。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人性的美与丑,以及小说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哲理。

  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 3

  教学目标

  1. 加深对小说特征和基本要素的理解。

  2. 通过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 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对比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难点:体会小说结尾的深刻含义和对比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窗户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仅仅是通风采光的工具吗?”引导学生思考窗户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哲理。

  二、通读课文

  1. 学生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2. 根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

  三、分析情节

  1. 教师出示导读提示,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2. 学生根据划分精读第二遍课文,疏理出故事的发展变化趋势。

  3. 教师引导学生疏理出故事情节,解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并完成板书。

  四、解读人物

  1. 分析靠近窗口的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动机。

  为什么他要为同伴描述并未见到的窗外景物?

  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2. 探讨不靠窗口的病人的心理变化及其行为后果。

  他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

  他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五、体会对比描写

  1. 分析小说中对比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两位病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有何不同?

  这种对比如何突出了人性的美与丑?

  2. 讨论小说结尾的深刻含义。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句话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它是如何体现作者的赞美与批判的?

  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小说《窗》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 通过分析对比手法,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美丑和作者深刻的思想主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进而引入课文《窗》。

  2. 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各部分大意。

  4.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靠近窗口的病人和不靠窗口的病人的性格特征,理解他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形象的语句,进行赏析。

  5. 探讨对比手法

  分析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两人对窗外的不同想象、对待彼此的.不同态度等。

  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揭示人性美丑方面的作用。

  6. 理解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探讨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即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

  7. 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力,续写小说结尾,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8. 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人性美丑的重要性。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对比手法,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主题思想时存在困难,需加强引导。

  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2. 体会作者通过“窗”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深刻寓意。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窗”的丰富寓意和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三、教学过程

  1. 预习检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掌握和课文初步理解。

  2.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与“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文。

  3. 初读课文,划分结构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根据情节发展划分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4.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靠近窗口的病人和不靠窗口的病人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5. 探讨“窗”的寓意

  引导学生探讨“窗”在小说中的多重寓意,如希望、光明、人性美丑等。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6. 主题思想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通过“窗”所表达的`深刻寓意。

  7.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窗”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窗”的理解和感悟。

  8. 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窗”作为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以及探讨“窗”的寓意,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写作练习中,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引导。

  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 6

  教学目标

  1. 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 梳理小说情节,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方法。

  3. 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窗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你是否曾留意过它的意义,或者思考过它背后的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窗》这篇课文,一同探讨窗户背后的深刻内涵。

  二、检查预习

  完成《练习册》第116-117页的一到四题,确保学生对生字词及基础内容有所掌握。

  三、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

  1. 第一部分(1-3段):开端,写两人关系融洽。

  2. 第二部分(4-7段):发展,写“不靠窗口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3. 第三部分(8-12段):高潮,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见死不救。

  4. 第四部分(13-15段):结局,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被抬到靠近窗口的床上,但只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四、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 找证据:文章一开始反映出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请在文中找出证据。

  明确:“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靠近窗口的病人,每天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2. 分析动机:靠近窗口的病人为什么要为同伴描述他并未见到的“窗外景物”?

  明确:他这样做是为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

  3. 探讨主题: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观看,一位病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一位只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

  明确:第一位病人是用心去看,用心用感情来描述生活;而第二位病人则是以嫉妒和自私的眼光去看待。

  五、深入探究

  1. 对比描写:通过对比描写,小说展现了人性中的美与丑。

  2. 结尾分析:小说最后“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一结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是对卑鄙灵魂的批判,也是对高尚品质的赞美。

  六、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当“不靠窗口的病人”看到光秃秃的墙后,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请为本文续写一段情节,看谁写得最有创意且符合小说中心意思。

  七、课文小结

  通过《窗》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人性的美与丑,理解了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学会了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深刻的哲理。

  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 7

  教学目标

  1. 把握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 理清小说情节结构,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方法。

  3. 品味小说语言,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看到的窗户,除了通风、采光之外,还有哪些深层次的意义?”引入《窗》这篇文章,探讨窗户作为小说核心意象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二、检查预习

  完成《练习册》相关预习题目,确保学生已掌握生字词和基础知识。

  三、速读课文,理清结构

  1. 第一部分(1-3段):写两人关系友好,为故事的开端。

  2. 第二部分(4-7段):写“不靠窗口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为故事的'发展。

  3. 第三部分(8-12段):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见死不救,为故事的高潮。

  4. 第四部分(13-15段):写窗外只有光秃秃的一堵墙,为故事的结局。

  四、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1. 靠近窗口的病人:

  他为什么要为同伴描述窗外的美景?(为了缓解同伴的痛苦,鼓舞其意志)

  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无私、善良、关心他人)

  2. 不靠窗口的病人:

  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从享受、嫉妒到冷漠、自私)

  最终他的结局说明了什么?(自私和嫉妒会毁灭人的灵魂)

  五、品味语言与情感

  1. 分析成语在表达上的作用,如“津津有味”、“扣人心弦”、“栩栩如生”等。

  2. 探讨小说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结尾对主题的升华作用。

  六、拓展延伸

  1. 发挥想象力,续写小说结尾,要求保持情节连贯性并深化中心主旨。

  2. 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避免成为“不靠窗口的病人”,如何培养善良、无私的品质?

  七、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人性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以及小说通过“窗”这一意象所传达的深刻哲理。

  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 8

  教学目标

  1. 学习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2. 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3. 深入理解人性复杂性和小说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对比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引出《窗》这篇文章,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展现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

  二、速读课文,划分结构

  同教案一,将小说划分为四个部分,并简要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分析对比手法

  1. 人物对比:

  靠近窗口的病人与不靠窗口的病人在性格、行为、结局上的'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具体表现这种对比的句子或段落,并分析其效果。

  2. 情境对比:

  虚拟的美丽公园景象与真实的光秃秃墙壁之间的对比。

  分析这种对比如何揭示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

  四、探讨精巧构思

  1. 分析小说开头和结尾的巧妙设计,尤其是结尾的出人意料之处。

  2.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起伏跌宕来吸引读者,并在结尾处达到情感的高潮和主题的升华。

  五、品味语言与细节

  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动作、心理变化等,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2. 品味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如简练、含蓄、富有哲理等。

  六、拓展延伸

  1.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不靠窗口的病人,在得知真相后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和嫉妒心?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七、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及其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人性方面的表现,并努力提升自我修养。

  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 9

  教学目标:

  1. 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 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3. 学习本文中使用的语言技巧,如成语的恰当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中人性的美与丑,以及情节发展的层次。

  难点:学习对比描写和作者如何通过结尾揭示主题。

  教学方法:

  导思点拨法

  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入课文《窗》。

  2. 检查预习

  完成《练习册》第116-117页的一到四题,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3. 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

  划分小说为四个部分:开端(1-3段)、发展(4-7段)、高潮(8-12段)、结局(13-15段)。

  4. 深入研读,把握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反映两人关系融洽的证据,理解靠近窗口的病人为何编造窗外美景。

  讨论不靠窗口的病人心理变化,分析他的嫉妒和自私。

  5. 语言与技巧分析

  引导学生体会成语在表达上的`作用,如“津津有味”、“扣人心弦”、“栩栩如生”等。

  分析对比描写的运用,理解其对揭示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6. 结尾探讨

  讨论小说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通过这一结尾揭示的人性丑恶和道德批判。

  7. 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结尾,要求学生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同时深化中心主旨。

  8.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人性的美与丑、对比描写和结尾的巧妙运用。

  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人性的复杂。

  2. 学习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性格。

  难点:学习对比手法,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角色扮演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对窗的看法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入课文《窗》。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钱钟书及其作品《窗》的创作背景。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各部分内容。

  4. 精读分析,把握人物与情节

  分析两位病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讨论小说情节的发展,理解对比手法在其中的运用。

  5.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选择课文中的某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6. 语言与技巧探讨

  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点,如成语的恰当运用和对比描写的巧妙。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语言技巧如何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7. 结尾解读

  深入解读小说结尾,理解其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批判意图。

  讨论结尾对主题的升华作用。

  8.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

  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人性或道德的小论文。

  9.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对比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和其对表现主题的重要作用。

【八年级下册《窗》第一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泰格特《窗》原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04-23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案06-03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2-14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案(优秀)08-18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06-24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06-24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9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2-06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5-20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