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案例汇编
《孔乙己》教学案例之一
【教学设计】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且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创设一个个学生能够有情感共鸣的背景或者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多种课堂资源,但又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不错的设想,那么教师怎样来达到这个目标呢?《孔乙己》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点。
小说这种文体与别的体裁有所区别,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及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离他们已经很远的社会,我深知课堂上没有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没有达到小说赏析的基本目的,哪怕这堂课再严谨、再热烈,但永远称不上精彩。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是如何挣扎在自尊与生存、高贵与堕落、敏感与麻木之间的。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以及整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把整堂课的重点定在人物形象的剖析,而难点放在如何由孔乙己个人的悲剧反窥整个病态社会的不合理,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赏析效果。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孔乙己吗?
生:没有。(齐声)
师:那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都是通过什么手段让我们有个深刻印象的?
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七嘴八舌)
师:那么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大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投影片上的问题(出示投影)。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试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学生热烈的讨论)
师:经过交流我想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你们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呢?请举手。
生: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很懒的人,因为他一件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很好,同学们,这可不是一般的懒,你们能达到这种境界吗?(众生笑)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很清高的人,因为短衣帮的人问他读过书没有,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师:嗯,旧时知识分子的通病。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因为他分茴香豆给小孩吃。
师:确实,因为他也很贫穷。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书呆子,因为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师:对,如果用书面语就是……
生:迂腐。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因为明明偷了书,还说窃书不算偷。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窃跟偷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比较一个词,我们往往从词性、词义等方面入手,你们觉得没区别吗?
生:有,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
师:很好,那这两个字意思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那么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知不知道它们意思相同?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这么说?
生:因为他认为短衣帮不懂。
师:你们很聪明,那么这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生:……
师:以为骗了别人,其实是在骗自己。
生:自欺欺人。(齐声)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守信的人,因为他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酒钱。
师:他也有可爱的一面。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因为他爬着到酒店来喝酒。(生笑)
师:这里除了看到他的坚强还看到什么?
生:他很喜欢喝酒。
师:我们通过大家的分析,对孔乙己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可这些毕竟还是比较破碎的拼凑,孔乙己在你心目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出示投影)
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
例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
生: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很有深度。
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怜但又令人讨厌的人。
师:确实,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可行为却让人生厌。
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敬的人。
师:可悲能理解,可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他考试没考上又接着考,坚持了很久,所以可敬。
师:从这个方面来讲,他是很有毅力的,但这种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生:不值得。(生笑)
师:同学们在概括这个人物形象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你们知道在名家眼里的孔乙己是怎样的吗?请大家齐读一遍。(出示投影)
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李欧梵)
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刘再复)
孔乙己是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钱理群)
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鲁迅)
师:大家看看这些评价当中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
【教学片断二】
师: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到底到了一种怎样的状况呢?请大家带着三个问题来观看电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片断。(出示投影,打开视频)
问题一:电影中孔乙己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问题二: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中?
问题三:仔细观察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结合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
(学生静静的观看,电影中的悲剧艺术效果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
师:我想大家的心里都很悲哀,孔乙己那么凄惨的时候,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生:嘲笑。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一个社会?
生:冷漠的,残酷的等(七嘴八舌)
师: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
生:肯定是死。
师:可在文中最后一段却是这样说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的确”是一组矛盾的词,作者怎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
生:大约是猜测的意思,的确是肯定的。
师:为什么是猜测的?
生:因为没有亲眼看见。
师:那为什么肯定他死了?
生:……(默然)
师:不如我们回到文本中来看看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怎样的。
《孔乙己》教学案例之二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播放影视资料,进行探究为主,让学生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社会意义进行探索,让学生能从落魄书生孔乙己苦苦挣扎的身影中窥见冷漠、庸俗、无聊的社会生活一角,从而对作品主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学实录:
【片段一】
师:出几道抢答题,把握文本信息。
问题1、小说为何命名为《孔乙己》?
生一:因为小说的主人翁名叫“孔乙己”,小说是用主人翁的名字命名的。
生二:孔乙己姓孔,但没有名字,孔乙己是他的绰号。
生三:课文第四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读)“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问题2:故事发生的年代?
生一:文章末尾注明的写作时间是1919年,故事发生在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生二:课文第一段中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说明故事发生在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师: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问题3:故事发生的环境?
生四:故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
问题4:伴随着孔乙己的出场,“店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认为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
生五:是,因为有孔乙己的时候就有笑声,文中说:“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生六:不是,因为文中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说明孔乙己虽然可以给人带来笑声,但却是个可有可无的可怜的人。
【片段二】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我们来做一次人口普查员,来调查一下孔乙己的档案,为他填一张履历表。(出示履历表样例后,解说填表说明)
1、小组合作,完成孔乙己履历表
姓 名 |
|
籍 贯 |
|
年 龄 |
|
出生年月 |
|
学 历 |
|
身体状况 |
|
特 长 |
|
工作单位 |
|
家庭成员 |
|
||
主要社 会关系 |
|
||
工作生活经历 |
|
||
主要工作成就 |
|
||
主要优点 |
|
||
主要缺点 |
|
||
总评价 |
|
2、学生讨论,学生代表汇报成果
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把握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我想第一步还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他们对人物产生感性认识,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我当普查员”,让学生填写一份“孔乙己履历表”,让他们熟悉了解人物。
在填写姓名时学生找不到名字,只有绰号,人物的可悲已经让学生感受到了。
在填写年龄时学生又经过了一番细读与讨论,最后从外貌描写中判断其大约50多岁,是位老书生。
填写完语言特征、行为特征后,人物的性格已经显现出来了。
在职业及家庭成员填写完毕后,孔乙己的最后命运同学们已经断定了。
最后推测下落学生无一例外的写了大约的确死了。
通过一份表格的填写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对人物性格也能清晰的判断,对于作者的态度也已明确。一篇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文章通过这种形式解读学习,既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就已完成大部分学习任务,最基础的了解了人物的所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