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练习题(附答案)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磅( )礴 (2)淙淙( ) (3)香醇( )
(4)柔嫩( ) (5)屹( )立 (6)矢( )志
(7)瀚( )海 (8)仆( )人 (9)颤( )动
(10)懊( )悔 (11)黝( )黑 (12)戈( )壁
2.根据拼音写汉字。
(1)fù( )盖 (2)抵yù( ) (3)休qì( )
(4)chì( )烈 (5)粗cāo( ) (6)枯wěi( )
(7)fù( )予 (8)zhù( )就
基础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论是红色的、黄色的或黑色的土壤,①
我都将顽强的热情的生活。
哪里有孩子的哭声,我便走去,
用柔嫩的枝条拥抱他们,②
给他们一只只红艳艳的苹果;
哪里有老人的呻吟,我便走去,
拉着他们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
给他们温暖,使他们欢乐。
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
给新婚的嫁娘,作闪光的耳环;③
我要挽住轻软的云霞,
给辛勤的母亲,
作擦汗的手帕。
雨雪纷飞——
我伸展开手臂,覆盖他们低矮的小屋,
作他们的伞,
使每个人都有宁静的梦;
月光如水——
我便弹响无弦琴;
抚慰他们劳动回来的疲倦的身子,
为他们歌唱。
我为他们抗击风沙,
我为他们抵御雷火。④
3.将①改为“无论在哪里”行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②处“用柔嫩的枝条拥抱他们”表明“我”怎样的心灵,从文中再找出这样的两三句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③处大胆想像,使诗生辉,请你也分别以“星星”、“云霞”作本体,大胆想像作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就④即第4节分析诗人是如何从多角度反复吟唱来表现美好心灵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提供场景,运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不低于30字)。
(1)暴雨 大树 小学生(表现惊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风 小树 中学生 (表现欢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念陈景润
庞余亮
这个成功的人,虚弱的人
全身裸露青筋的人①
像一种哲学在坚持
又像一声宿命在演绎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永恒
他苦苦地眺望
他反复地演算
他不停地抽搐……②
哦,在寂寞中咬牙抽搐的人
在人群中着黑衣的
我多想知道你
对命运猜想的证明——③
但这是绝望——多少人已忘记了你
我还在默默叨念你
叨念你的笨拙你的`智慧④
叨念你的执著你的痴迷,陈景润!⑤
8.①开头这种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②三句诗构成一组排比,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试分析③从何处可见作者立意的升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④很有哲理性,联系陈景润的实际,谈谈“笨拙”在何处?“智慧”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⑤处作者再次呼唤“陈景润”,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páng(2)cóng(3)chún(4)nèn(5)yì(6)shǐ(7)hàn(8)pú(9)chàn(10)ào(11)yǒu(12)gē
2.(1)覆(2)御(3)憩(4)炽(5)糙(6)萎(7)赋(8)铸
能力题
3.不行,改了以后就不符合诗歌形象性的要求。
4.表明我心灵的美好。
如:哪里有老人的呻吟,我便走去,拉着他们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给他们温暖,使他们欢乐;雨雪纷飞——我伸开手臂,覆盖他们低矮的小屋,作他们的伞,使每个人都有宁静的梦。
5.略
6.从雨雪天、从夜晚、从有风沙时、从有雷火时等多个角度来反复吟唱。
7.略
创新题
8.展示陈景润特殊的外貌,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顿生敬佩之情。
9.表达了科学工作之艰辛,对陈景润以高度的赞扬。
10.从日常工作上升到人生、命运这大而沉重的话题。
11.笨拙在日常生活,智慧在科学贡献。
12.这是一次深情的呼唤,虽无溢美之词,但看得出作者对陈景润无限崇敬,仰慕之情。